1 當前道德教育的誤區
1.1 陳舊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內容
傳統的德育理念讓道德教育變成一種道德知識的強制灌輸,強制讓學生接受一些道德理論和道德行為模式,造成學生片面地理解道德內容,認為道德就是簡單地讓學生去模仿受到認可的道德行為模式,并促使學生片面地重復這些道德行為方式。馬克思認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①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對于事物有著不同的理解,這種強制性的灌輸道德,沒有和受教育者進行“靈的交流”,會造成德育偏激化并缺乏應有的效果。學校德育觀念與變革的社會環境脫節,表現出來的最大特點是封閉性,這樣封閉性式的德育把德育置于理想化的完美境地,將很大程度上限制受教育者的明辨善惡的是非的能力發展。②
1.2 傳統道德教育的方法
傳統的德育方式主要分為說教式和樹立典型模仿式。說教式的德育方式是教育(通常是教師)通過各種書面的材料和非書面的言語讓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道德觀念,什么是錯誤的道德行為。這種德育方式不注重受教育者地自我接受意識,強制灌輸一種道德理念,缺乏對受教育者內心想法的正確交流。這種德育方式可能會“用感情去解釋事物”使受教育者在過于偏激的狀態下來解釋德育現實,顯然脫離了道德教育的真諦。樹立典型的德育模式是對于某些典型的道德典型進行學習,片面地強調其榜樣價值,脫離受教育者的實際,讓受教育者桎梏于其存在的教育情境,缺乏靈活的變通。懷特海說:“必須記住,教育絕不是往行李箱裝物品的過程。”③這些從外部進行的德育灌輸模式忽視了學生真正的自身的成長性,會造成學生道德觀念的偏差。
2 道德教育面臨新的挑戰
首先,社會家庭生活的巨變對學道德教育提出新的關懷要求。當今是科技大爆炸的時代,新的傳媒日漸發達,如網絡、手機等新型的傳媒方式。“工具理性”充斥著社會,技術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人們在技術面前迷失自己。其次,諾丁斯在《對學校關懷的挑戰》一書中批評標準步驟搬磚式的教育模式抹殺了教師的創造精神和關懷能力,把教學閹割得了無生趣。標準化從大生產的工廠已經轉移到了教育領域,標準化的考試,標準化地授課,標準化地學習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創造性,而在道德領域,單純的說教使得道德生活變得無比的枯燥和無味。
3 新的倫理標準——關心倫理
3.1 關心—生成出新的道德
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④諾丁斯關懷理論所說的道德普遍性,正契合杜威所說的教育的生長的理念。杜威認為生長的概念就是要讓學生在自身的各個地方生長,生長出新的道德。生長是生活和生命的特征,因此教育就是不斷地生長,在它自身之外,沒有別的目的。⑤杜威又說:衡量學校教育的價值標準,在于它在何種程度上喚醒了持續生長的愿望,看它在何種程度上喚醒了持續生長的愿望,看它在何種程度上提供實現這種愿望的手段。關心理論契合和杜威的生長理念,她提出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知識,通過這樣全方位的關心思想的養成,就在學生自身的各個地方生成新的道德思想,新的道德品質。
3.2 生成具有關心理念的道德教育內容
關懷是一個重要的德育方式。海德格爾也說,他把關心描述為人類的一種存在方式,他認為關心既是對其他生命所表現同情態度,也是人在做任何事情嚴肅的考慮。諾丁斯要求關心自我,自我是一個主體性的概念,對于自我的尊重也是道德中重要的一環,學生在道德上正處于未成熟的狀態,而他們通常具有希望獲得好的道德評價,應該設置多的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讓學生明白自身的生命價值,盡量開展各種體育和營養健康課程,讓學生在各種課程中懂得自我關心,以及從這個方面提升自我道德素養。諾丁斯要求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者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倫理的本質是要建立一種人與人互相關心的文化,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被冠以邪惡而遭到我們的唾棄。
3.3 生長出具有關心理念的教師
杜威認為在學生道德發展處于未成熟狀態下的時候,是存在相當大的依賴性的,而在道德成長過程中,需要具有關心理念的教師進行指導,諾丁斯也強調:“關心理論以關系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⑥沒有關心理念的教師可以被稱為失敗的教師,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產生聯系和交流的統一體。艾根(M. Eigen)的超循環理論(Hypercycle Theory)通過對分子生物進化過程的研究,描述了在生命起源過程中,化學分子和生物大分子是如何由超循環形式構成穩定性結構。超循環不是一個封閉的圓圈中的重復現象,它是在循環基礎上的新的循環。⑦教師和學生也是如此,他們無時無刻地都在進行交流和對話,如果只是單反面的訓斥和勸導的道德教育將會造成學生的各種逆反。擁有關心理念的教師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同一個位置,通過自己的行為示范來感染學生,教師應該和學生一起探討問題,幫助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這種雙方的“靈的交流”,生長出真正具有活力和實際的道德體驗。
3.4 生成道德的關心經驗過程
杜威認為,生長是通往進一步的生長,他所關心的是,學生的生活經常是為著未來的好處而做出的系統的犧牲,他堅信,只有當經驗產生了生長,學生留存了這個經驗后,更有能力、更有興趣參與新經驗,經驗才是最具有教育意義的。關心能夠產生極大的經驗體驗,關系理論要求真正的榜樣是以教師本人的關懷行為去感染、熏陶學生,在教育生活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實踐關懷,鼓勵學生把所受的關懷教育放在廣闊的生活世界去實踐、體驗、升華。⑧道德的生成并不是在書齋中空想形成的,在道德過程中實踐關懷,可以加深真正的道德體驗,促進道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