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強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順利實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我國發展戰略的核心,實現這一目標關鍵要有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生年輕、充滿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維敏捷、知識豐富、視野寬廣,無疑將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后備力量。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強弱,將關乎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務的全面實現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一種專業性教育,如果把科學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不斷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創造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知識傳授上,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高等教育任務的全面實現。
1.3 有利于大學生個人的成長成材
在科研實踐中,學生要參加課題設計、文獻查找、資料收集、實驗操作、調查研究、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工作,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有助于訓練學生敏銳發現問題、深入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科研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靈活應變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等。總之,通過參與科研創新實踐,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可得到全面提升,對個人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
2 當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2.1 傾向于重點高校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北大、清華、復旦等國家重點高校往往擁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進的科研設備、良好的科研設施、豐富的科研項目、一流的師資力量,使它們在培養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上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重點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他們的科研創新能力相對較強,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談到大學生科研創新,人們往往就會將其與重點大學聯系起來,普通院校似乎與此無緣,學校不重視,學生不熱衷,呈現出一種“冷”態勢。
2.2 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大多數高校都把學生科研工作重點放在碩士生、博士生上,而對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財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養方案中,較少看到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內容,畢業時也沒有科研創新學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不注重對本科生研究思維和研究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活動中,本科生真正參與和實際動手搞科研的機會也很少。總之,科學研究對很多大學本科生來說尚屬新鮮事務。
2.3傾向于理工類專業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科學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說科研成果容易產生可見價值的主要是理、工、農、醫等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領域,所以高校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重點集中在這些專業的學生身上,而對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科研創新明顯重視不夠。人文社科專業學生的科研實踐通常只體現在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時的引導和訓練,學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在有豐富的電子文獻資源可資利用以及論文提交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抄襲和拼湊便是順理成章。
3 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方法
3.1 創設科研氛圍,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首先要讓大學生產生科研興趣和科研意識。大學生的科研積極性從何而來?創設良好的科研氛圍很關鍵,如此學生才能在科研創新上產生“想干”的欲望和沖動。
3.1.1 宣傳引導
大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畢竟接受專業教育時間不長,對于科學研究還很陌生,所以廣泛的宣傳引導很重要。宣傳引導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層面,可以通過校廣播站、校網站、校報、校黑板報等各種渠道對大學生能不能搞科研、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這些基本的問題進行專題講解,同時,借助上述這些渠道向學生介紹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學子過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實例進一步告訴學生在科研領域里自己也能夠有所作為,有條件的學校可直接建設一個學生科研示范基地,專門展示學生曾經從事的科研活動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應用與獲獎情況等,或是創辦專門的學生學術刊物,刊載大學生的學術科研成果。另外,學校也可舉行多種多樣的如“科研活動月”、“科研計劃競賽”以及高層次的學術講座等活動。二是院系層面,各院系可結合開設專業更有針對性的、更加具體的對學生進行關于從事本專業科研創新的意義、方法、途徑等的宣傳工作,并向學生展示本系學生過去的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院系層面的宣傳由于更加貼近學生的專業,更容易調動起學生從事科研創新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
3.1.2 獎勵激勵
學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設立專項學生科研資助基金,對學生擬從事的科研創新活動進行申報評審,對其中較好的科研創新計劃予以立項資助。對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和在科研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則可設立學生科研獎勵基金,對他們的行為和成績進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獎學金評定、優秀大學生評比、推薦免試讀研等中給予優先考慮。當然,也可通過授予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積極分子”、“科研創新先進個人” 等榮譽稱號,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激勵。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日益重視的背景下,這樣的榮譽證書在學生的就業資本上無疑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學生對這樣的精神獎勵可能更加重視并去努力爭取。
3.2 提供科研平臺,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能干”
科研平臺既包括資金、場地、設施等硬件基礎,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導等軟件支撐,它將使學生在“想干”時真正的“能干”。學校應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等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科研平臺,推動學生科研創新活動走上常規化、正規化。
3.2.1 硬件建設
高校應設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獎勵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同時,高校要加強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或設立專門的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基地,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必要的場所、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支持。
3.2.2 軟件建設
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高校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將大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納入日常學校管理工作當中;其次,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種國家級、省市級的科技創新競賽的信息,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同時高校內部也要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競賽,這是吸引學生從事科研創新的最佳途徑;再次,加強對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指導與幫助,如指導選題、幫助擬定研究計劃和方案、為研究過程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敢干”
教育教學制度上的滯后會導致教師在鼓勵和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上的惰性,也會使學生在科研創新上不敢放開手腳,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他們的科研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3.3.1 學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師的薪酬制度要體現出對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肯定與鼓勵,如對教師帶隊參加科技競賽給予工作量上的補助或現金上的補貼,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指導教師給予現金獎勵和評優評先的優先地位,對教學工作中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且成績較突出的教師給以表彰和獎勵等;其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應注意保持靈活性和彈性,很多時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進而導致對學生科研意識的扼殺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對于教師在備課、上課、考試、實習指導等教學環節中的工作規定不能過細過死或是統一化,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不同,應給任課教師足夠的空間自主安排各項教學環節,使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和課程的具體情況靈活決定如何講課、如何考試、如何輔導,以便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引導和訓練提供更自由的發揮余地。
3.3.2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包括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成績評定等,通過改革使參與和不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學生以及科研創新能力強弱有別的學生在課程考試成績上能有所區別,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首先,考試形式要多樣化,針對課程性質和要求的不同,靈活采取閉卷、開卷、口試、模擬操作等多種形式;其次,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加大對學生研究創新能力考查的成分,減少靠死記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題;再次,課程考試成績評定中,期末考核成績最多只能占70%,學生課堂上和課下的表現至少應占30%,如課堂上是否專心聽講、是否認真思考、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勇于提出問題以及課下是否閱讀教師推薦書目、是否喜愛鉆研、是否勤于與老師交流學術問題等,都要反映在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之中。
3.1.2 獎勵激勵
學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設立專項學生科研資助基金,對學生擬從事的科研創新活動進行申報評審,對其中較好的科研創新計劃予以立項資助。對積極參與科研創新活動和在科研創新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則可設立學生科研獎勵基金,對他們的行為和成績進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獎學金評定、優秀大學生評比、推薦免試讀研等中給予優先考慮。當然,也可通過授予學生“科研創新活動積極分子”、“科研創新先進個人” 等榮譽稱號,給學生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激勵。在社會對創新型人才日益重視的背景下,這樣的榮譽證書在學生的就業資本上無疑增加了一個重重的砝碼,學生對這樣的精神獎勵可能更加重視并去努力爭取。
3.2 提供科研平臺,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能干”
科研平臺既包括資金、場地、設施等硬件基礎,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導等軟件支撐,它將使學生在“想干”時真正的“能干”。學校應結合自身的經濟實力、專業設置、師資力量、學生素質等實際情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科研平臺,推動學生科研創新活動走上常規化、正規化。
3.2.1 硬件建設
高校應設立大學生科研活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和獎勵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同時,高校要加強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或設立專門的大學生科研創新活動基地,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必要的場所、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支持。
3.2.2 軟件建設
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創新活動,高校首先應制定專門的管理制度,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將大學生科研創新實踐納入日常學校管理工作當中;其次,為大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種國家級、省市級的科技創新競賽的信息,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賽,同時高校內部也要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競賽,這是吸引學生從事科研創新的最佳途徑;再次,加強對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指導與幫助,如指導選題、幫助擬定研究計劃和方案、為研究過程提供理論與方法指導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讓學生在科研創新上“敢干”
教育教學制度上的滯后會導致教師在鼓勵和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上的惰性,也會使學生在科研創新上不敢放開手腳,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他們的科研創新之路掃清障礙。
3.3.1 學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師的薪酬制度要體現出對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從事科研創新活動的肯定與鼓勵,如對教師帶隊參加科技競賽給予工作量上的補助或現金上的補貼,對取得優異成績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指導教師給予現金獎勵和評優評先的優先地位,對教學工作中重視培養和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且成績較突出的教師給以表彰和獎勵等;其次,在教學管理制度上應注意保持靈活性和彈性,很多時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導致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進而導致對學生科研意識的扼殺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對于教師在備課、上課、考試、實習指導等教學環節中的工作規定不能過細過死或是統一化,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不同,應給任課教師足夠的空間自主安排各項教學環節,使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和課程的具體情況靈活決定如何講課、如何考試、如何輔導,以便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引導和訓練提供更自由的發揮余地。
3.3.2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
課程考試制度改革包括考試形式、考試內容、考試成績評定等,通過改革使參與和不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學生以及科研創新能力強弱有別的學生在課程考試成績上能有所區別,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首先,考試形式要多樣化,針對課程性質和要求的不同,靈活采取閉卷、開卷、口試、模擬操作等多種形式;其次,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加大對學生研究創新能力考查的成分,減少靠死記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題;再次,課程考試成績評定中,期末考核成績最多只能占70%,學生課堂上和課下的表現至少應占30%,如課堂上是否專心聽講、是否認真思考、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勇于提出問題以及課下是否閱讀教師推薦書目、是否喜愛鉆研、是否勤于與老師交流學術問題等,都要反映在最終的課程考核成績之中。
參考文獻
[1] 徐超炯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工作的探索與思考[J].浙江大學教育研究,2011(2).
[2] 黃鎖義等.本科生導師制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