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①為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內涵建設,提升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②我校在2011屆本科畢業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工作,希望全面了解畢業生對我校教學工作的評價,收集畢業生對我校教學工作的意見與建議,以及時優化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改革體制機制,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統計表5顯示畢業生對思想表現滿意度達99%,這與我校堅持正確的辦學方針,始終將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密切相關的。對于專業業務知識、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學生滿意度也都在90%以上,經統計我校畢業生中保研、考研、出國進修的比例約為25%;我校2011屆畢業生的英語四級通過率為93.4%,英語六級通過率為48%;計算機二級通過率約為70%。
3 啟示與思考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規模與質量、發展與投入、教學與科研、改革與建設的關系,優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3.1 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牢固確立多樣化人才觀念、人人成才觀念、終身學習與系統培養觀念。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育人以學生為本,不斷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創新能力、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求,激發教與學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重視教學領域各項改革,教學環節各項改革,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拔尖創新人才已經成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而對于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等學校責無旁貸。這就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增強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2 優化學科專業結構
根據學校的性質和定位,結合學校就業現狀和人才市場需求,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充分論證,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強專業結構調整的前瞻性,明確各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重視學科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內涵建設的關系,全面提高專業內在質量。專業建設主要包括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規格、確定專業設置的口徑、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等,具體表現在專業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上。⑤因此,我們必須合理配置教學資源,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重點建設若干國家級、省級和校級本科專業,加強課程資源建設,大幅度增加課程供給量,提升課程質量,建立與教學相配套的信息資源和素材庫,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3.3 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本著“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社會需要”的原則,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適合于研究型、自主型學習的平臺,保證優質教學資源的投入,著力培養行業拔尖人才;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探索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模式,大力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完善企業培養方案,鼓勵學生走進企業,提高培養實效;繼續探索以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學術能力強、綜合素質高,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學術英才,選拔優秀學生,配備學術導師,制訂個性菜單,挖掘特殊才能,配置優質資源,優化培養過程,助推學生個性發展的“個性化英才計劃”;以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確處理好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和支持學生個性發展的關系,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鼓勵高等學校同科研機構、行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3.4 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按照整合和優化實驗室資源配置,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大實驗條件建設投入,規范和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鼓勵實驗課獨立設課;進一步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使實驗室開放率達到 80%;結合學校學科特點,創建若干個各具特色的創新或科技活動基地,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創新、創造、創業”訓練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形成團隊滾動機制,定期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并將創新訓練項目與競賽有機結合,提升創新項目水平。繼續推進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社會有關部門深度融合,加快實踐教育基地建設,共建共享一批大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進一步強調“寬基礎、強實踐、重創新”,努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3.5 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創新型人才不僅在課堂里成長更在學校文化熏陶下成熟。學校應該有一種能容忍并鼓勵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環境,也要注重學校的理念凝練、規章制度建設,學風教風建設,更好地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高校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有別于社會整體文化和其他文化現象的組織文化,從文化學的角度向人們揭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教育與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課程資源,它以其濃郁的學術氣氛、嚴謹求實的學風和生動活潑的精神風貌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高校應積極構建課外素質教育體系,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導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新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科技創新、社會實踐、課外學術研究交流、課外文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等為內容的學生課外素質教育體系,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平臺,大力營造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氛圍和環境,努力創建一種寬容失敗、鼓勵創新、崇尚創新的校園文化。
4 結語
通過畢業生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評估與反饋,有利于我們全面分析各專業辦學狀況、辦學水平,重點考察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隊伍、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改革與管理等影響本科專業發展的關鍵環節,⑥以需求為導向,明確專業定位,優化課程結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⑦為此,我們要積極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牢固樹立人才培養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結合高等學校實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教育內涵發展與特色發展,全面持續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基金項目:河海大學“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度立項課題(課題批準號:20111202),階段性成果;2011年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蘇南地區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現狀分析與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新華社,2010-07-29.
②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11]6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7.1.
③ 劉丹平等.畢業生教學質量調查的實踐與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2).
④ 張鵬宇.強化制度管理 建設良好教風[J].科協論壇,2007(8).
⑤ 馬陸亭.關注學科專業調整 優化人才培養結構[J].中國高等教育,2007(2).
⑥ 羅明忠.基于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考-來自廣東某高校畢業生的問卷調查[J].高教探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