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媒介的傳播,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和受外界的影響很快,學生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呈現多元化趨勢。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出現第二性征,內心既有恐懼不安,又想追求獨立和自我,情緒變得焦慮和無所適從,行為偏差表現尤為明顯,導致思想放松,行為放縱,進而性格怪異。學生行為偏差一直是困擾學校教育的問題,也是教師感到頭痛的問題。
1 學生行為偏差及其負面影響
“行為偏差”顯著異于常態而妨礙個人正常生活適應的行為,是違反《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行為。是本人素質、家庭結構、社會環境等方面情況特殊,需要學校教師特別關心、教育和幫助的一類學生。這是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出現的心理和生理行為的反映。
初中階段學生的認識和情感有了快速的發展,他們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觀念,但又缺乏社會閱歷知識經驗,以個人的感知去認識和評價復雜的社會現象,易受社會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在農村,隨著物質的豐富和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東移,“留守孩子”家庭的出現,具有行為偏差的學生數呈上升趨勢,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2 學生行為偏差的具體表現
通過調查,行為偏差的學生有如下特點:無上進心、說謊、抄作業、考試作弊、偷竊、不服從管教、逃學、離家出走等行為。其它行為偏差還有吸煙、早戀、心理承受力差、打游戲、上網等。
3 農村初中學生行為偏差形成的原因
3.1 主觀因素
(1)自尊心的增強和不正確的價值觀。當受到家長、老師批評時產生逆反情緒。(2)自我意識的出現。因知識、思考能力的局限,對人和事的評價常是偏激不成熟的,常以自我為中心。(3)性意識的表現。青春期性心理開始萌動,內心不安、恐慌,把過多的精力放在吸引異性,為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常做些超常行為。
3.2 家庭影響
“隔代監護”家庭、留守家庭、貧困家庭,造成了他們固執多疑、孤僻粗暴、情緒不穩、孤獨苦悶、自卑封閉等不良心理狀態,缺乏家庭溫暖,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社會不良青年的引誘等,出現偏差行為。
3.3 學校因素
(1)現在的教育評價標準,導致學校、老師 “重智育,輕德育”。(2)班風不好,同學之間缺乏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導致相互攻擊、諷刺、挖苦,打擊上進,助長邪惡勢力。(3)學校管理不嚴,學生紀律松散,教育方法簡單。(4)教師不公正地對待學生。
3.4 社會因素
農村初中學生的活動范圍已不僅是家庭、學校,他們渴望走向社會。社會中各種宣傳媒介的不良刺激、暴力解決矛盾的行為模式、農村家長的賭博、娛樂場所的引誘和成人文化對青少年的傷害等,諸多種因素對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有明顯的塑造作用,導致學生出現行為偏差。
4 農村初中學生行為偏差矯正對策
4.1 探索建立學校班級和學生的教育機制,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建立嚴重行為偏差生的檔案并跟蹤研究,做個案分析。對于嚴重的行為偏差生,則采用建立檔案的個別研究方法,檔案中記錄該生入學時的基本情況、教師對他的評價、老師與他交談的談話記錄等,通過檔案跟蹤,清楚了解學生行為的變化過程,以便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手拉手,師生結對。教師和學生大手拉小手,在學習和生活上做知心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拉近心理距離,弱化學生問題行為。
心理輔導和心理訓練。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班內組成心理健康教育學生隊,給他們提供有力的精神援助。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矯治學生行為偏差,使他們能正確對待各種問題,達到身心協調發展。
舉辦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如舉辦拔河、球賽、詩歌朗誦、小品表演、班級大合唱比賽、熱愛祖國演講賽等文體活動,引導行為偏差學生情緒宣泄。
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和訓練。組織全校學生定期學習《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學生守則》;利用學校的德育等活動,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規范,制定班級管理的具體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評比標準。
開展適時的懲戒教育。學校對違紀學生實行強制性教育,如開辦“違紀學生學習班”,要求學生做筆記、寫心得、談感受,從思想本源上充分認識自己的錯誤,并下決心痛改。還要針對其不良行為,反復要求,刻苦練習,強化訓練,直到養成良好習慣為止。
建立全員德育機制,建章立制,高度重視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落實全員德育責任。
4.2 家庭和社會參與學生教育
各班建立學生家庭檔案,了解學生家庭人口結構、經濟狀況、父母老人受教育狀況,掌握素質教育基礎素材。喚醒家長家教責任,調動家長對教育的全程參與及對學校工作的支持、理解。鼓勵孩子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與部隊、工商、文化等部門保持聯系,整頓學校周圍環境。邀請有關人員到校作革命傳統教育和法制教育講座。
4.3 學校德育管理方式的反思
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精神文化樂園。要重視校本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定期舉辦班主任培訓,交流經驗;定期舉行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通過查找和分析偏差行為的成因,制定有針對性的偏差矯正措施,正確引導學生,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成長,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校風校貌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