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素養
“教師素養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①是“教師擁有和帶往教學情境的知識、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師具有優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礎上經過正確而嚴格的教師教育所獲得的”。②
教師在教授國學知識時應該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教師能熟練運用教學方法、技巧從而形成自己獨特教學風格的基礎和保證。“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教師才能內源性地生長出教育的理想與信念。”③
1.1 廣博的國學知識
在《論語》的教學中,教師應了解儒家經典著作,熟讀全篇。同時,教師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全面掌握孔子生平、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等背景知識。《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書中滲透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美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內容,其中教育思想是最重要的部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課程設置上,孔子以“禮、樂、射、御、書”為基本體系;(2)在教學內容上,孔子以“詩、書、易、禮、春秋”為基本內容;(3)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孔子以“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為基本策略和方法;(4)在學習方法上,孔子以“苦學”、“樂學”為基本方法。
1.2 基本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教師在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后,可以熟悉學生身心規律、了解教學現象中出現的學生心理,從而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
2 教學素養
2.1 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服從地位,主體地位長久被忽視。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傳統的“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學習方式向現代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學習方式轉變。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必須賦予學生自主學習、與人合作、自主決策、收集處理信息等能力,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創設新的課堂情景教學。如創造具體的情境,有意識的將《論語》引進生活里,降低學習難度。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④教師可就此強調課后思考和讀書的重要性來加以引導學生,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提高自覺學習的能力,培養主動意識。在培養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引起極強的求知欲望之后,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來,由傳統的被動接受變成現在的主動追求。
2.2 教師應尊重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教學始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輕松有趣課堂的關鍵。當學生將教師作為知心朋友,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喜怒哀樂時,師生之間變產生良好的感情,從而產生羅森塔效應中的期望效應,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因此,在語文國學教育過程中,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互動的人際關系。在教學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同時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的平等對話關系。孔子總結出教育之道:“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全身心地愛自己的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教書育人事業中去,這是構建和諧互動師生關系的要訣。
3 語感素養
葉圣陶先生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受。”⑤這種感受通常稱作語感。在國學教育中,充分重視和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應當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必要環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論語》的教學中,“讀”是培養學生的好語感的良好辦法。
3.1 加強教師范讀
“三分文章七分讀”,朗讀是感知《論語》的主要方式,也是幫助學生記憶的主要途徑。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在心,教師在范讀時,一定要注重語音,語調的變化,把握好重音,斷句,讀出節奏。同時,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就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使學生自主地去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就會不斷提高語感水平。
3.2 重視讓學生誦讀
立足文本,重視誦讀。蘇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認識基本字詞、體味詞句。反復誦讀可以讓學生認識基本字詞、體味詞句;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培養語感,豐富其文化底蘊和語言素養;可以使學生接受國學教育的熏陶,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因此,教師在《論語》的教學中應該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在誦讀過程里,就會將《論語》熟記于心,體會到孔子的“苦學”、“樂學”等教育思想。有的章節可以“以讀代講”,通過反復品讀,讓學生的身心沉浸其中,逐漸領略到其精髓。
總之,語感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是通過不斷總結、體會、感悟、長期積累形成。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論語》教學效率,就要努力做到以讀為根本,提高學生語感水平。
4 審美素養
國學教育中,教師應該加強審美教育。如《論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感受《論語》的內涵美。國學作品里往往創造出了很多意象,意象背后含有豐富的意蘊。文質兼美的作品里,在精妙詞語、句子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豐富情感。教師在對作品字詞的解釋時對感情最豐富最強烈的地方,通過反復品評,既可深刻領悟到作者遣詞的精妙,同時能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陽貨》)一樣,都是作者即景生情。到了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最后凋謝的。一個“后”字作者對松柏的崇敬之情便呼之欲出。
(2)品味《論語》的語言美。語文的光亮,在于找尋言語的韻味。古文的創作往往注重遣詞造句,講究音節的勻稱與搭配。音節的勻稱與搭配往往使語言具有節奏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聽起來也悅耳和諧。如“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等。《論語》在很多章節也運用整句顯示出勻稱美。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作品里因平仄交替夠成的音律美,因疊字而夠成和諧悅耳的樂感美,因押韻而夠成旋轉回環的節奏美。
5 信息素養
現代網絡學習資源逐步成為提供學習資源的重要平臺,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絡在教學中的應用,對教師來說成為全新的挑戰。因此,現代教師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網絡知識,才能隨時高效地獲取所需的教育教學信息資源來豐富備課內容,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養和能力。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課堂知識容量,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有效組織,使整個教學過程更為生動、直觀。比如在《論語》的具體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音樂、圖片等多媒體手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播放孔子畫像相關紀錄片,介紹孔子故鄉講述相關有趣故事等方法,使孔子原本遙不可及的形象具體化,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的心理狀態,對發揮其主體性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