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背景
大一上學期的某一天,147寢室的4個女同學突然來到筆者的辦公室,進門就提出要求換寢室,理由是寢室實在住不下去了,這4個女同學正在與寢室里的另外4個女同學進行“內戰”,雙方都不說話,不搭理對方,關系甚為緊張,自覺住在寢室里太壓抑,每天都不愿意回寢室,已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 案例分析
很明顯這是一個典型的大一新生寢室人際關系問題。作為輔導員,在解決寢室同學之間產生的矛盾和糾紛問題時應該秉承著這樣一個原則,即決不能用換寢室的方法,因為換寢室只能讓學生逃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學生們并沒有利用這一契機學會如何在大學里、在寢室里與人交往這一重要課題,因此,有必要找寢室里的另外4個女同學全面了解一下情況。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筆者分別找矛盾雙方進行了細致的談話,了解到雙方都不知道是何原因導致現在大家都不說話了,原來大家關系很好,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家都不理對方,形同陌路一樣,可以看得出他們心理都很苦惱。為了解決矛盾,有必要讓矛盾雙方面對面地進行交談,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但也同時讓雙方明白同學關系要改善,寢室是堅決不能調換的。
3 解決方法
通過對事件的詳細了解,在第三次的面對面交談中筆者主要采取模糊的辦法,即不從此問題產生的過程、原因著手,而是淡化事情經過,不追究矛盾本身的對錯,模糊真相,從另一種意義上來幫助和教育他們。因為學生們都說不出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的原因,都不知道為什么雙方就不說話了,因此很可能是由于大家一次不經意的玩笑、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舉動而造成的對方心理上的波動,很難說清楚,也沒辦法調查論證,因此可以采用模糊辦法來解決。
值得提出的是在開學初,筆者曾兩次去過該寢室,當時寢室里同學的關系非常和睦,有說有笑,很合得來。因此,抓住這一點從他們之間的友誼、日常關系著手,幫助教育他們,讓他們明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長期相處產生的,來之不易。在長期相處中大家相互了解,相互投緣,彼此覺得很合得來,有苦惱、有快樂,大家共同分享、分擔,這是很難得的。人的一生要有很多朋友,這樣你的人生才豐富,因一時不經意失言、失手就不能原諒,就失去一個朋友,甚至樹立一個對立面,這是很可惜的,也是很可悲的,實際上也否定了你們以前的人際交往的成績。大家可以做兩種設想:第一種是雙方互相表示歉意,真誠的說聲對不起,從此忘記這件事,和以前一樣友好相處,把今天這件事作為你們同學間友誼升華到更高層次。第二種就像現在一樣雙方形同陌路,在寢室相互不講話,有時甚至旁敲側擊地打擊一下對方或刺激一下對方,矛盾越結越深,影響心理健康。長此以往你就會成為一個身心不健康的人,進而影響你的學習、你的前途、你的未來。
在此期間,筆者用眼神和每位同學進行交流并仔細做好記錄,鼓勵他們敞開胸懷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經過筆者的模糊法的一番幫助教育后,再讓他們選擇哪一種結果,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大家都選擇不計前嫌,友好相處。
4 案例啟示
通過以上對該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解決好學生之間的問題,處理好學生之間的矛盾,需要注意以下(下轉第250頁)(上接第220頁)幾個方面:
(1)樹立學生利益無小事的觀點,“以人為本”來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寢室里的人際關系矛盾,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寢室是學生在大學里學習和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性格、家庭條件、受教育的環境等很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很容易造成寢室又是一個多元矛盾發生的地帶。大學一年級對于學生來講是適應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特殊時期,如果這一期間沒有一個很好的宿舍關系,到高年級再想改變便比較困難了,因此,作為輔導員一定要解決好學生的“磨合期矛盾”,積極主動地幫助學生解決寢室“小問題”,關心學生、幫助學生,促進其整個大學階段的健康成長。
(2)建立全方位、多渠道途徑來了解問題的本質,為順利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輔導員老師,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就一件事來解決一件事,而應該通過這件事來了解學生,做到“知己知彼”。矛盾出來后,要多做調查研究,多詢問身邊的同學、老師等對事情的看法,當然如果涉及學生的名譽、個人隱私等一定要給予保護,以免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傷害。
(3)建立動態機制,關注學生成長,鞏固解決矛盾的成果。大學生思維活躍,人生觀、價值觀都還在形成的階段,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要用發展的、動態的眼光來關心、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矛盾的解決也需要一個過程,產生矛盾的雙方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隔閡,有些矛盾經過一段時間后同學關系會和好如初;而有些矛盾并沒有因為老師的解決、時間的推移而達到預期效果,在新矛盾的激發下很可能會進一步激化。因此,我們需要時刻關注矛盾雙方,適當的給予“干預”,讓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4)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努力做他們的良師益友。我們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已經成人的90后,并且80%以上都是獨生子女,生活在比較優越的環境中,從小接受教育和外界消息較多,思維比較活躍。因此,學生之間一旦有了矛盾,必須讓他們說出來,讓他們自己判斷是否正確,以及如何解決。作為老師,切不可高人一等、發號施令,而應該正確地引導,循循善誘,當然也可以與學生進行辯解、爭論、堅持自己的觀點。總之,要讓學生從心底里接受,而不是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