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特教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在隔離的環境下是在融合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得到了適合其發展水平的教育。以聾啞兒童為例,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1988-1998年,聾啞兒童的入學率從5.5%提高到64.3%,在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甚至達到了90%以上。以殘疾人高等教育為例,據2006年的統計,全國有4148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986名殘疾人進人特殊教育學院學習;2009年,全國有6586名殘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錄取,1196名殘疾人進入特殊教育學院學習。然而就在越來越多的殘疾兒童接受到教育的同時,在其接受完一定年限的教育之后,就業的問題就不可避免的擺在他們面前,多年以來,殘疾人就業率一直徘徊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是不爭的事實。入學率不斷攀升并沒有帶動其就業率的攀升,多數殘疾人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尷尬局面。
1 造成我國殘疾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的原因分析
1.1 社會對殘疾人就業觀念的偏差
傳統文化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對殘疾人就業的認可程度。人們往往關注的是殘疾產生的原因,受因果輪回報應一說的影響,部分人認為殘疾和前世的惡行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因此殘疾人給其家庭帶來的常常是一種是羞恥和負罪感,這種羞恥感直接導致了這些殘疾孩童被禁錮在家中。深深植根于整個中國社會的儒家思想告訴我們“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一個“養”字就否定了殘疾人自力更生的能力。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中為了維持家庭的合理結構以及減輕殘疾人家庭對政府的財政負擔規定:“經市(不含縣級市)以上病殘兒醫學鑒定組織鑒定,獨生子女患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力的,由夫妻雙方共同申請,經縣級(含縣級市、區,下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審批,可按人口計劃及間隔期規定安排再生育一個子女。”殘疾的第一胎被養在家中,正常的第二胎則被寄希望于擔負支撐整個家庭未來的責任。因此影響殘疾人就業的首要問題就是觀念的偏差。
1.2 相關政策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執行不力
近些年來,隨著創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提出,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殘疾人群體的權益,因此在過去10年中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殘疾人福利待遇的政策法規,其中有關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法規就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殘疾人就業條例》等,這些政策法規初步構成了一個保護殘疾人就業權益的保障系統。然而僅僅憑這些還是很難保障殘疾人充分就業的需求。如違法的成本過低以及社會認知度不足等的問題;處罰力度不夠就不能有效的阻止侵害行為的再次發生;普法宣傳不夠,人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侵害殘疾人就業的權益。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的。
1.3 學校以及家庭的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造成我國殘疾人就業困難這一局面固然有政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但這并不能講我們的教育就完全沒有責任,如我國對殘疾學生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存在著養大于教的偏差,家長還是老師都沒能看到殘疾兒童的發展潛能。長期處于這種“養”的環境下,由于缺少環境和交際的刺激,無疑導致了兒童病例缺陷表現的加劇,成為阻礙兒童社會個性形成的阻力。同時,由于上述原因的影響,老師和家長對殘疾學生的學業要求也降低了,多數殘疾學生也因此得過且過,從而導致其知識掌握的不扎實全面。最后,直接指向殘疾人就業的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又存在著諸如就業培訓工作針對性不強,培訓效果不佳;培訓內容單一,技術含量低;培訓沒有考慮個體差異等方面的問題。目前多數針對殘疾人的職業教育培訓仍停留在面向過去的庇護性工作崗位的水平,這些庇護性的崗位已經很難適應當今市場經濟的改革浪潮。通過傳統的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往往是社會不需要的、過剩的勞動技能。
2 促進殘疾大學生就業策略建議
目前,我國殘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殘疾人完全的融入我們社會。在今后的努力方向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積極著手。
首先,多方宣傳,提高整個社會對殘疾群體的接納度。喚醒整個社會對殘疾人工作能力的認可是促進殘疾大學生就業的第一步,更是提升整個社會對殘疾群體融合態度的重要的一步。提高社會對殘疾群體的接納度,除了可以通過政府和有關殘疾人組織向社會單方面宣傳、樹立先進殘疾人典型以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有關殘疾人的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其中,通過這種與殘疾人近距離接觸的形式,從而可以更好的了解殘疾人。除此而外,也要鼓勵殘疾人群體通過自身的努力,贏得社會對其的接納。
其次,加強對殘疾人群體就業的支持和保護政策。殘疾人這一群體的特殊身份決定其在勞動力市場上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待遇,屬于就業弱勢群體。要加強殘疾人群體就業的法律保護,用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殘疾人群體按比例就業,對無視殘疾人群體就業的行為采取更加嚴厲的處罰,切實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采取多種政策和措施推動殘疾人群體就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殘疾人群體勞動潛能。特別是殘疾大學生,對于這些殘疾群體中的精英,在人才選拔的過程當中應當給予適當的就業傾斜,放寬條件,開辟一些公益性崗位來安置這些殘疾大學生就業,從而為其所在的整個殘疾人群體就業增添信心。通過這些形式,促進殘疾人群體和社會的就業銜接,為殘疾人群體提供更廣泛、多角度的就業視野,進一步充實殘疾人群體就業的內涵。
最后,轉變教育培養模式,提高各類職業的專業化水平。目前,我國殘疾大學生占總人口比例還相對較低,殘疾大學生屬于結構性過剩,倘若大學能夠更與時俱進,讓大學招生數量與就業狀況建立起直接的關聯,限制就業狀況不好的專業,同時,擴大市場需求量較大專業的招生規模,那么殘疾大學畢業生相對過剩的狀況就可以得到改觀,從而扭轉殘疾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相對弱勢的地位。此外,學校方面也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性格特點、家庭背景等狀況,在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和就業工作時,能夠深入學生心理與學生進行溝通,針對不同類型學生開展有針對性、隨時性和全程性的職業指導以及就業后的追蹤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