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目前國內校園公益理念和公益文化發(fā)展相對落后,公益氛圍和公益習慣缺失,公益活動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校園微公益活動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階段,活動的開展沒有理論指導,沒有現(xiàn)成經驗的借鑒。筆者的思路是先建立校園微公益組織,通過對校園微公益活動的跟蹤指導、精心培育,逐步形成校園微公益特色品牌項目,兩年來在實踐環(huán)節(jié)積累了大學生參與微公益活動最直接、最生動的材料,并對其進行積極的實證探索與思考,總結出校園微公益活動開展的原則與特點,探討制約校園微公益活動發(fā)展的瓶頸以及對策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1 高校校園微公益活動開展的原則
1.1 培養(yǎng)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原則
微公益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公益的主體,它強調把個人微小的力量集中到一起。校園是大學生聚集的地方,最容易發(fā)揮集體的力量,應該成為微公益活動的主體。筆者做過一項調查表明,雖然只有11.2%的大學生了解微公益的內涵和意義,但97.8%的大學生表示“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愿意去做微公益活動的志愿者”,這說明90后大學生具備強烈的參與微公益活動的意識和引領社會風尚的主動性。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實踐,重點培養(yǎng)他們的公益習慣,營造一種全民微公益的氛圍,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動創(chuàng)新意識,使他們在參與微公益活動中,獲得認同、肯定、自豪等正向心理感覺,進而養(yǎng)成參與微公益活動的自覺性,推動整個校園微公益活動健康有序發(fā)展。
1.2 保持活動開展的連續(xù)性原則
低年級的學生作為微公益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能表現(xiàn)出較為強烈的熱情,但是進入高年級以后,考研、求職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中斷或者放棄參與微公益活動,造成校園微公益活動人員缺乏穩(wěn)定性,活動開展沒有連續(xù)性,從而導致微公益活動無法持續(xù)開展下去。然而,開展一項微公益活動如果做不到長期有效的積累,很難形成屬于自己的特色活動,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開展校園微公益活動的過程中,首先應注重活動的常態(tài)性,把活動固化為一個特色品牌,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其次要做好內部傳承工作,在開展常態(tài)活動的同時,吸引和培養(yǎng)一批熟悉該項微公益活動內容的新人,保證參與微公益活動人員隊伍的穩(wěn)定性,從根本上保證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3 堅持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原則
堅持在校園微公益活動中實現(xiàn)大學生的自我管理,是校園微公益活動日益完善和成熟的標志。校園微公益活動參與主體是大學生,讓學生作校園微公益組織的主人,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獨立自主地處理微公益活動的各項事務。老師只需要做好活動的參謀和引導工作,在開展微公益活動之前幫助學生創(chuàng)新形式、選好內容,在活動初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給予充分的指導。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學生能做好的盡量不要參與,學生做不好的也要給他們機會去做,允許學生在參與活動的時候犯錯誤,但要引導他們及時的進行糾正和經驗總結。通過一次次校園微公益活動的成功舉行,管理成員的自信心會逐漸增強,他們會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微公益活動中,進而不斷提升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影響力和實際效果。
2 高校校園微公益活動具備的特點
2.1 立足校園
校園微公益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要立足校園,在校內組織一系列大學生能夠參加,并且愿意參加的校內微公益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筆者指導的筑夢基金成立兩年來,堅持舉辦校園拾荒、年級義賣等特色校園微公益活動,這些活動就在大學生的身邊,方便參加,容易實現(xiàn)自身價值,使參與微公益活動變成了舉手之勞的事情,他們參與的熱情得到提高、自豪感得到提升,逐漸形成人人微公益的氛圍。在校內開展微公益活動,有的學生是物質上的捐贈,有的學生是時間上的投入,所有這些舉動,都透露出大學生對微公益活動的支持和認可。
2.2 受益面廣
校園微公益活動需要凝聚集體的力量,受益的是參與其中的每一位大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的愛心無疑會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成長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青年一代。以筑夢基金為例,成立兩年來,有近2000名學生參與過校園拾荒活動,近400名學生參與筑夢基金在筑夢愛心留守兒童輔導站和農民工學校的愛心支教幫扶活動中,參與其中的大學生不僅學會了尊重和理解他人,更深刻體會到什么是愛和感恩,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意識,使大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就具備了微公益的意識和習慣。
2.3 學有余力
作為學生,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仍然是學習,微公益活動應該是在他們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利用業(yè)余的時間來完成的。校園拾荒、年級義賣活動都是在周末進行,支教幫扶活動則是在寒暑假進行,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學習情況來安排具體的活動。另外,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一般不具備獨立的經濟能力,因此微公益活動的開展也應該在大學生能力范圍之內,這樣的微公益活動才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續(xù)性。筑夢基金的實踐告訴我們,相比直接捐錢來講,大學生在學習之余捐出自己的時間更為合理可行。我們對曾經參與筑夢基金活動的學生做過一項調查,93.7%的學生都有類似“幫助別人的時候我是快樂的”等正向心理的暗示。
2.4 團隊管理
校園微公益活動具有參與面和覆蓋面很廣的特點,這就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團隊意識,強化團隊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明確團隊成員的職責和任務,實現(xiàn)微公益活動的透明化、零成本管理。筑夢基金成立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得益于有一個團結、和睦、溫馨的大家庭,團隊成員在活動過程中既是參與者也是管理者,既是奉獻者也是受益者。在參與微公益活動的過程中,無形中增加了對團隊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沒有誰是真正的管理者,大家都是筑夢的管理者”,這是參與基金管理的學生最真切的感受。
3 制約校園微公益活動發(fā)展的瓶頸及對策
筆者在對校園微公益案例筑夢基金進行探討和思考的時候發(fā)現(xiàn),制約微公益活動發(fā)展的最大瓶頸是活動的傳承問題。通過對三個年級的學生進行調查表明,作為發(fā)起成立筑夢基金的2009級學生至少參與一次活動的比例為95.8%,2010級為87.3%,2011級為80.5%,雖然筑夢基金的影響力在擴大,但是參與活動的大學生的比例卻在不斷降低,這其實是筑夢基金的傳承出現(xiàn)了問題,不能很好的傳承就使活動缺乏連續(xù)性,沒有連續(xù)性就無法凝練出校園微公益特色品牌項目,就會降低筑夢基金活動影響力,進而會影響校園微公益活動的健康發(fā)展。
根據(jù)90后大學生的特點,我們通過加強筑夢基金內部文化建設來確保其順利傳承、健康發(fā)展。在團隊文化建設方面,設計出筑夢基金標志,為每一個年級制作一面屬于自己的筑夢分隊旗幟,每年在固定的時間開展筑夢基金成立周年紀念日活動,向全校展示一年來筑夢基金的成果,并進行新生年級的筑夢傳遞授旗儀式,形成溫馨、和睦的氛圍,凝聚團隊的力量。對于參與其中的每一名成員,我們?yōu)樗麄冎谱饕幻毒哂形ㄒ痪幪柕闹艋照拢槊恳粋€學生建立筑夢檔案,詳實記錄他們在校期間參與筑夢微公益活動的內容,每年根據(jù)實際情況評出筑夢之星若干名進行表彰,以此來加強對筑夢基金新成員的教育,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微公益活動開啟了校園公益活動的新時代,只要我們有愛心,每一名大學生都有機會投入到微公益活動中,比如隨手清理路邊的垃圾、給老弱病殘讓座、撿拾塑料瓶義賣助學等。我們對校園微公益的嘗試、實踐和思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期待更多類似這樣的校園微公益組織的成立,通過校園微公益活動為大學生搭建更多的平臺,使他們在這些平臺上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創(chuàng)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