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礎會計》作為會計類專業的必修課程與一部分非會計專業管理類專業的選修課程,在會計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復式記賬法下的借貸記賬法是基礎會計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在教學中正確引導,使會計初學者能夠順利的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方法,對于今后的其他會計課程的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會計分錄教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并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
[關鍵詞]基礎會計 會計分錄 教學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學生接觸的的入門課程,在今后四年乃至更長的學習時間內,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基礎打得是否牢靠,是否能培養學生對會計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對會計專業學習的信心,對于學習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影響到今后學習更多會計課程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名剛學習會計的學生來講,他們將面對與以往高中學習階段截然不同的學習內容,對于專業的認知還處于起步階段,而會計專業的很多理論往往需要學生由最基礎的理論開始,逐步的理解并且吸收消化其中的精髓,從而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會計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這種現象,基礎會計課程學習的比較好的同學,在今后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往往顯得更輕松,也更容易掌握之后的各類會計專業課程的難重點。而與之相對應的是,一部分基礎會計課程學習比較困難,在對于理論的理解上、思維方式的轉換上比較慢的學生,往往影響了其在之后的更深層次的會計課程的學習。由此可見,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對于會計專業學生來講,往往是會影響其整個專業學習生涯的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
在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學習中最常出現的第一個難點集中在復式記賬法下的借貸記賬法的理論與其應用上。具體表現在首先對于復式記賬法的原理無法理解,對于一筆業務的發生通常要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賬戶進行登錄,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往往無法順利的轉換思維方式。其次對于借貸記賬法下,業務發生以后在核算過程中需要設置的賬戶名稱不熟悉,在離開書本的情況下無法獨立完成常見業務的核算。另外學生對于賬戶中的借貸關系經常出現理解錯誤的情況,無法領會不同賬戶中增加或者減少的含義,導致會計分錄中的借貸關系顛倒。最后,對于種類繁多的會計科目,許多學生往往覺得無從下手,甚至產生主觀的畏難心理,對于會計要素下的會計科目不能夠有層次有類別的進行記憶并理解,從而加大了借貸記賬法的學習難度,也就影響了其后的根據業務登錄會計分錄的學習。
一、引導學生轉換思維
學生在傳統的數學教育中學到的增加和減少與會計借貸記賬法下的賬戶一方增加和一方減少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在借貸記賬法下在途物資賬戶的借方并不是意味著在途物資的消亡,而只是在途物資入庫以后轉入了原材料賬戶的借方,據以結算企業在生產準備階段材料采購的真實成本。在這一點上,教學中如果只是簡單的口述其理論是不夠的,需要結合具體的業務處理,加深學生對于該理論的理解。
二、教授學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
在對于具體業務用借貸記賬法登記會計分錄的學習中,適當的教授一些入門的登記會計分錄的步驟也是引導學生掌握該方法的有效方式。
(1)單一業務層析法
在借貸記賬法下,當一筆業務發生以后,首先要清楚該筆業務的發生涉及到哪些會計要素下的會計科目。其次,在確定會計科目后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相關賬戶,確定記賬方向。記賬方向的確定是由賬戶的性質所決定,這里就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不同性質賬戶的借方貸方的含義,比如資產類賬戶的借方表示增加,貸方表示減少,負債類的賬戶與此相反。這個步驟在教師和會計專業的學成者來說看似簡單,但是對于會計專業的入門初學的學生來講,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消化理解乃至掌握的,所以需要耐心的講解以及學生具有一定的主動學習能力。最后在確定相關賬戶的借方和貸方的前提下,確定登記的金額,如果需要計算的,還需要進行計算后再進行登記。
單一業務層析法
(二)多筆業務聯系法
根據會計業務發生的先后順序,組成一條連續的業務鏈,前后業務之間會計分錄之間存在的一種相連的關系進行會計分錄的編制。
三、傳統學習方法的運用
對于借貸記賬法下頻繁出現的各類會計科目,各類賬戶下借方與貸方不同的含義,借貸記賬下的記賬規則,除了運用現在的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學生加以引導,傳統的背誦方法與大量的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經過大量的反復練習與對會計科目表,借貸記賬法下的記賬規則的熟悉,相信學生在對于學習的內容會處理得更加得心應手,從而增加學習的信心,為今后的更深層次的專業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效果關系著之后整個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注重基礎會計每個難重點的教學,循序漸進,扎實的引導學生進入會計專業的浩瀚海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會計的信心,是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一項任重道遠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葛軍.會計學原理[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1
[2]黃明光.http://hunan.voc.com.cn/gb/content/2006-04/26/content_4033901.htm,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