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三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的特點。通過對吉林省就業結構的剖析,采用各次產業的就業吸納彈性進行定量分析,得出發展第三產業就促進就業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從而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吉林省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方面的潛力進而提出若干發展第三產業的建議。
[關鍵詞]第三產業 聯動 就業 吉林省
一、已有研究和問題提出
自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吉林省的經濟獲得快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就業結構的轉變,使得第一、二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增多,加之吉林是傳統的國有重工業基地國企改革的前沿陣地導致失業人數增加,就業壓力大。解決就業的問題迫在眉睫,而第三產業具有涵蓋范圍廣,吸納勞動力多的特點,發展第三產業對緩解就業壓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國內外的學者對第三產業與就業的關系做了諸多探討。
在深受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影響的J·B·克拉克(1940)在三次產業劃分的基礎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上升,經濟進一步發展,而第三產業國民收入和勞動力的相對比重不斷上升。西蒙·庫茲涅茨(1960s)對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作了進一步探討,闡明了勞動力和國民收入在產業間分布變化的一般規律并指出了第三產業的就業效應很明顯。錢納里和塞爾奎因(1975)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勞動力轉移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數量關系,提出了就業結構滯后理論。國內對于三次產業與就業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李江帆(1989)闡述了第三產業與就業的關系指出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促進就業;夏杰長(2000)運用實證論證我國勞動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差;趙建國(2001)提出解決中國失業問題有賴于第二、第三產業的聯動協調發展;王春枝(2005)指出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就業吸納彈性最大,能夠較大程度的拉動就業。付春光(2011)認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來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在我國是有效的。
綜上所述,國外的學者關于三次產業與就業關系的研究為國內學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和條件,國內研究存在的以下問題還需完善:第一,國內學者大都是在整個中國的宏觀層面進行探討,對于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給予考慮太少;第二,第三產業對于就業的促進作用到底有多大還需進一步量化。
二、吉林省第三產業促進就業的可能性分析
(1)吉林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以及社會需求的變化,政策傾向、人力和資金等方面投入力度的加大,近年來吉林省經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從三次產業的總產值絕對數來看,按照當年價格的數據,1978年吉林省地區總產值僅為82億元,2010年時達到了8667.6億元,平均年增長速度為15.68%1。就吉林省來看,在1978年?2010年這32年間,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111.1億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8.14%,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高于同期第一產業的12.53%和第二產業的15.64%的增長幅度。從相對數來看,第一產業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9.3%下降到12.1%,下降了17.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較穩定只下降了0.4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占地區總產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8.3%增長到2010年的35.9%,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上升了17.6個百分點。2在1988年第三產業首次超過了第一產業,三次產業呈現“二三一”的結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趨于穩定,第三產業上升較快,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
(2)吉林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動
自改革開放以來, ,吉林的就業結構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從過去的三十多年來,盡管第一產業從絕對量上來看是增加的,從1978年318.1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567.4萬人,增長了78.33%,但第一產業的就業所占份額是下降的,就業所占份額下降了6個百分點。在1993年,首次出現了就業總量凈減少的情況。這表明著表明第一產業就業基本已經達到飽和,從上面數據看出,第一產業不僅不能吸收勞動力,而且開始排斥勞動力。第二產業在這一時期表現出,就業人員在絕對量上基本趨于穩定,而在相對比重上降幅較大。就業份額從31.8%下降到20.1%,降幅較大,下降了1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以1992年為分水嶺,從1992年以前在穩步上升,在1992年以后就業人員開始遞減。說明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趨向飽和。與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的就業無論在絕對數量上還是在相對比重都表現出了較快增長,且發展潛力巨大的特點。從絕對量上看,從1978年的122.3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81.2萬人,增長了2.93倍。從相對比重上來看,第三產業在就業結構中變化最大第三產業的就業份額從1978年的19.0%上升到2010年的36.7%。于此同時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已從1978年的49.3:31.8:19.0轉變為2010年的43.3:20.1:36.7。說明吉林省第一、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都趨于飽和,第三產業吸納了來自第一、第二產業的剩余勞動力。
雖然截至2010年吉林省的第三產業的就業份額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達到了 36.7%,但與我國發達城市北京的74.1%、上海的58.5%還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吉林省的第三產業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總之,積極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徑,而且是解決就業壓力、穩定社會的重要渠道。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的得出:吉林省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對于促進就業的這一思路無論從可能性上還是從有效性上都得到驗證,所以吉林省應當加大扶持第三產業發展的力度,來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帶來的壓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及長吉圖地區發展規劃綱要為發展吉林第三產業提供了契機,下面對于如何發展第三產業給出對策建議:
(1)注重第三產業內部中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的均衡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健康發展。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的,傳統服務業是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的行業,如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等;現代服務業是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是依靠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具有高科技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特點,如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服務、金融物流服務、商務、房地產、專業技術服務、教育服務等。在第三產業內部,吉林省的傳統服務業仍然有著明顯優勢,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正因如此一方面導致了吉林省內部第三產業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也制約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從前面的分析以及與發達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相比較中得出了吉林省發展第三產業具有較大的潛力,而作為代表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業必將成為吉林省經濟的新的增長點,所以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第三產業均衡發展來拉動就業,緩解就業壓力。
(2)實行第三產業管理體制創新,減少政府對相關第三產業的進入壁壘。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優化配置。由于體制和政策的諸多原因,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進入壁壘高、管制多、壟斷現象嚴重,如鐵路、航空、醫療衛生、金融保險等,使得個體、私營、外資的進入受到制約,由于壟斷的存在導致了企業經營效率差、服務供給質量差價格高,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受阻。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投入少、吸納勞動的多的特點,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受阻使得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所以政府減少對第三產業的進入壁壘,加大開放程度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促進吉林省的就業具有重大的意義。
(3)發展第三產業要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依托,同時要注重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地土壤肥沃,適合發展農業,根據我們前面的統計第一產業2010年就業份額占總就業人口的43.2%,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吉林省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在吉林具有重要的地位2010年第二產業的產值占地區總產值的52.0%,所以吉林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要以第一、第二產業發展作為支撐,充分發揮第一產業的基礎作用。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就業份額也在下降,這涉及到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由于第三產業要著重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服務業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特點,所以要通過發展教育以及提供技能培訓來提高勞動力的素質,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專業人才,保證勞動力的在產業間的合理流動。
注解:
①平均增長速度反映社會及自然事物在較長時期內各期(年)平均增長程度的相對數。以倍數或百分數表示,它等于平均發展速度減1(或100%),這里是用的水平法計算得出。
②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光盤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光盤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付春光.我國第三產業促進就業的有效性研究.學術研究[J],2011,(11)
[3]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的戰略地位與發展方向.財貿經濟[J],2004,(1)
[4]錢納里等.工業化與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中譯本)[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5]張曉峒.計量經濟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郝磊(1989-),男,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研究生,國際貿易;
曹榮榮(1989-),女,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在讀研究生,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