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城融合是實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基本戰略。本文闡述了四川產城融合的現狀,結合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城融合 產業結構 城市功能
四川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空心化”、“孤島化”現象越來越嚴重,2011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了“兩化互動、產城共融”的發展理念,為構建宜居宜業宜商新城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四川推進產城融合現狀
“產城融合”是指產業區與城鎮區在空間、結構和功能上的協同支撐和有機融合,以實現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間結構優化、城鄉一體化、社會人文生態的協調發展。產城融合的核心問題是產業結構是否符合城市發展的定位,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
本文的“產”主要是以產業園區為研究對象,因為產業園區是 “兩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突破點。為了符合當前科學發展、生態環保、以人為本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四川正努力建成一批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而一些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經濟基礎的地方,已初見成效。例如成都的天府新區、蒲江壽安、遂寧蓬溪、廣安前鋒等,依托優勢,成功將工業園區轉變為產業新城,帶動了勞動力就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四川推進產城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不協調。從產業生態學來看,主導產業、優勢產業、基礎產業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技術密集型企業、資本密集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有機共存,才能使整個城市社區生機勃勃,和諧有序。目前,四川部分城市處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的產業過多,高新技術產業太少,經濟發展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無法支撐城市發展。
二是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功能單一,配套不足,功能分區過于機械,割裂了工業區和生活區的聯系。新區建設多以 “項目”帶動,其市政、交通基礎設施也都是按照工業生產規劃設計的,導致缺乏商業、學校及醫院等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同時受到傳統規劃思想的慣性束縛,軟環境建設重視不夠,在社會服務設施、文化建設及消費空間、休閑空間塑造方面相對滯后,使新城缺乏凝聚活力的支點。
三是產業規劃和城市建設脫節。由于“兩化”建設太強調工業的集聚和土地利用的統一,工業園區規劃和城市規劃是獨立編制的,在規劃產業園區時,過分強調產業集聚效應,偏重于“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缺乏城市的依托,在規劃城鎮時,偏重于“土地的城市化”,缺乏產業和人口的支撐,導致居民的生活與工作相距太遠,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路上,產城脫節的現象十分嚴重。
四是管理體制存在弊端。政府機制不健全是阻礙產城共融的一個關鍵因素。目前,部門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和效率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政府機構設置不盡合理,行政運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比如,產業園區在進行土地規劃上沒有權力,而政府在土地規劃方面沒有專業的人才,出現錯誤判斷,產業園區無法在用地布局上考慮與城市的配套和銜接,建設功能復合的新型產業園區。
三、四川推進產城融合對策建議
一是確定強大的產業支撐。四川現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進一步加快工業化進程,必須建立一個開放型、多元化、特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進而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與現代城鎮體系和諧共融的局面。
二是建立多功能城市。產城共融就是努力實現產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的良好融合。實現園區功能的復合,應結合產業區配套需求,分別配套商業、文教、衛生、體育、休閑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為生產生活提供便利,形成層次分明、系統完整的產業和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三是樹立領先的產城規劃理念。在城市建設和產業規劃時,按照“科學性、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規劃編制工作,提高規劃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意識,建立和完善產業集聚區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專家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投資等方面的評估、論證、咨詢和推薦作用,為產業集聚區建設及配套政策的制訂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使區域經濟獲得協調、均衡、全面的發展,提高現有城市空間資源的使用效能,努力建設一個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化城市。
四是做好人才、土地、資金、稅費各方面的政策保障。加大政府部門特定崗位的專業人才的培養,并與專業團隊合作,使城市建設更加合理,產業規劃更加科學;政府機制應設置合理的權力機制,適當放寬土地的管制,為產城融合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同時產城融合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數額,政府要加強資金的保障,加大招商引資來確保資金的供應;落實資源稅費改革政策,補償資源開采區生態修復,大力探索利益互補機制,積極向國家爭取資源本地留存比例,支持就地轉化,優化產城融合軟環境。
參考文獻:
[1]劉晨宇、袁媛.平輿縣產城融合發展理念的規劃探索[J].工業建筑,2011(7).
[2]張道剛.“產城融合”的新理念[J].決策,2011(1).
[3]邵安兆.洛陽市伊濱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戰略思考[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2(1).
作者簡介:藍菲(1989—),女,四川廣安人,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產業經濟發展與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