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面對激增的大量老齡人口,養老問題將越來越凸顯出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除了大量興建養老設施及建筑外,還在政策上推出了“9073”的養老居住格局,即通過家庭養老的老年人占90%同時配合社會化協助,通過社區有償養老的老年人占7%,剩余3%則通過入住社會服務養老機構實現養老需求,這不但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水平同時也符合我國多數老年人的養老意愿。
[關鍵詞]老齡化 適應性 設計理念
為了實現這一養老格局的推廣,老年住宅的設計則迫在眉睫,興建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形成一個良好的社區養老環境,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的關注及建筑設計的改進與完善,為老齡人口提供舒適的養老居住環境從而使社區居家養老成為社會養老的重要支柱。
適應性住宅套型設計是指住宅建筑設計可以充分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時更加有利于完善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今后如何延長住宅的使用壽命,將成為我國住宅建筑設計將首要關注的問題。我們這里提出的適應性住宅通常包括兩種長效模式:
(1) 通用型住宅模式
同樣作為東方國家的日本是最要提出通用型住宅體念的國家之一,所謂的通用型住宅設計是指住宅建筑設計時充分考慮人的成長發育變化趨勢使住宅設計能夠更好的適應人類從幼兒期、成年期到老年期不同年齡階段對于在住宅內生活過程進行住宅的設計,本著可持續的理念,一些老年人需要的設施,在住宅建設初期就埋下伏筆,諸如:
1.預置可以移動墻體和門洞,可以根據人們不同時期的要求進行隨意的拆改和擴建,如老年人需要輪椅輔助通行時,我們需要加大門的開間尺寸,便于為輪椅提供回轉空間。
2.在住宅內適當的地方設置諸如門廳扶手、座便器扶手、淋浴扶手等功能不同的扶手預埋件,方便以后啟用時隨時安裝。
3.為了體現住宅的通用型,無論是老年住宅還是有小孩的家庭住宅其地面都應采用防滑、防水材質進行鋪裝,同時應便于清潔,盡量不出現高差以防老人和孩子摔傷、碰傷。
4.通用型住宅室內的門不應小于80厘米,開關門防止夾傷和碰傷老人的手,應盡量采用平開門。
5.事先在墻上為電器、通訊報警裝置預留可以隨時打開的就近接通端口。
6.為了方便老年人使用衛生間,衛生間位置應盡量靠近老年人臥室,或便于日后拆改,同時老年人衛生間面積應盡量寬松便于老人使用。
7.為了適應老年人的把握力和視力不強的特點,應將需要老人用鑰匙打開的門把手應設計成錐形方便老年人開啟。
(2)“成長型”住宅模式
人類的生活模式就是一個繁殖、生存和成長的過程,為了滿足生活模式的變化住宅室內居住模式也將發生一定的變化,其不同時期居住需求各不相同,為了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對住宅的不同需求我們提出了“成長型”住宅模式的理論,其理論依據是:人們20歲以上加入社會需要離開家獨自生活,因為沒有雄厚的經濟支持,這一時期人們對住房的要求不高,通常只需要小戶型住宅。30歲以上中年人是生活壓力最大的階段,一方面孩子需要照顧,另一方工作壓力大,這時往往需要的老人或保姆幫助照料家庭及孩子,因此需要2間以上的居室來滿足日常居住需求。40-55歲,家庭情況更為復雜,或者子女外出就讀,只有夫婦兩個人;或者老人們需要照顧,并雇傭了一個保姆,這時在居住方面就要求2-4間居室。55歲以后,孩子們結婚,自立門戶,老年人可以退休在家,生活模式要求回到原點。根據家庭人口數量的變化規律我們提出將住宅建筑模式上應盡量將居室單元拆分成小單元,利用小而合理的居住單元的重新組合來滿足不同年齡階段人們的居住要求的變化,簡單來說,年輕時經濟實力不強的情況小戶型住宅投資小、購買門檻低,同時因為人口少正合適年輕人居住;當年齡增長之后,居住要求發生變化需要較大戶型時,人們的經濟實力也隨之增強,則可以再購買臨近的一套小戶型住宅,做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擴展,將兩套小戶型變成一套多居室的大戶型以滿足居住需求;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老年階段后,不需要多居室時,可以講其中一套出租或出售作為養老資金補貼,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1.“成長型”住宅的概念
“成長型”住宅是指一個住宅室內的布局面積小,功能完善的小型公寓,要求每戶有獨立的衛生間及廚房,并擁有獨立上下管路線或平面的板式夾層管道層,可以充分實現水平橫向的隨意移動,同時擁有集中承重墻及排風道,減少承重墻數量,可以實現臨近戶型的水平及垂直方向上的聯通,這樣的戶型我們稱之為“成長型”住宅。
2.“成長型”住宅的特點
“成長式”住宅可以實現多種人群的不同居住戶型需求。可以在一棟住宅建筑中設計出多種戶型形態,面積從40-110㎡不等,有多種可選擇的戶型滿足人們普遍和特殊的需求,同時“成長式”住宅中的中小戶型可以滿足中低等收入的人群需要,經過重新組合可以實現多種不同戶型。
“成長式”住宅的可持續發展性強。面對老齡化的加劇,小居住單元大起居室兼臥室比較適合照顧老年人或老年人獨立生活,或在需要時可以將住宅改為老年公寓。
作者簡介:劉宜濱,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講師,畢業于燕山大學,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現就讀與燕山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