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指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學習數學語言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會與掌握數學語言,對學生學習數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語言發展尚不完備,在運用數學語言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說話的完整性不夠,說話的準確性不夠,說話的簡潔性不夠。而且,學生習慣于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長此以往,將會阻礙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發展。所以,作為一位低年級數學教師,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以期實現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的過渡,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僅想說、敢說,而且能說、會說。在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 教給學生正確的數學名詞。
低年級的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正確的數學名詞,并規范的使用這些數學名詞。
例如,在孩子認識了鐘表以后,教師出示12時整的鐘面,孩子發現時針和分針都指著數字12,于是孩子們脫口而出“時針和分針挨在一起了”,這時老師可以教給孩子們正確的數學名詞“重合”。并結合指針的走動方向,教給孩子旋轉的方向“順時針”和“逆時針”。再通過孩子手邊的水瓶,讓孩子們通過自己實踐,發現逆時針旋轉可以擰開瓶蓋,而順時針旋轉則關上瓶蓋,進一步理解運用了這兩個數學名詞,并體會到了數學語言規范、簡潔的特點。
在小學階段孩子們要掌握的數學名詞有很多,例如:結合算式,學會用名詞術語“加數、和、被減數、減數、差”等;結合比較數量多少,學會說關系詞語“同樣多、等于、大于、小于”等;結合動手操作學說有關動作詞語“交換、合起來、組成、一共、去掉、還剩”等;結合認數,學會運用專業術語“數位、位數、計數單位、個位、十位、幾個一、幾個十等。”
二、教學生正確運用數學名詞說出完整的句子。
在數學的詞典里,只有記敘,沒有描寫、比喻、夸張,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數學名詞準確、簡潔地說出完整的句子。
例如:在學生認識了數的順序后,會完成類似下面的練習:
10 9 8 ( ) ( ) ( ) ( ) ( )
4 5 6 ( ) ( ) ( ) ( )
學生都會自己按規律完成練習,但是如果讓孩子說一說發現的規律,孩子只會說出“順著填”或“倒著填”這樣的生活語言。這時教給孩子規范的數學語言“按從大到小的順序來填”這句話,那么孩子馬上就會模仿,并說出第二小題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來填”這樣的句子了。
運用學過的數學名詞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圖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則是低年級數學課堂中經常要訓練的內容,它有利于學生理解應用題結構,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條理性,。例如:“原來有……,又拿來……,現在一共有……?”“原來有……,去掉……,還剩……?”有了這些數學名詞搭橋,表達的句意才更加簡潔而有條理。
三、教學生準確運用數學語言有條理、有根據地分析與解決數學問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將數學問題去情景化,才能使學生經過抽象概括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而如何將生活情景里的數量關系轉化成數學里的數量關系呢?其溝通的橋梁就是“數學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
例如:教給學生“總數”與“部分數”的概念,讓學生發現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一定是已知部分數求總數,而減法則是已知總數和其中一個部分數,求另一個部分數。當然學生必須能從現實問題中去情景,準確找出哪是部分數,哪是總數。同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要用乘法計算,求把總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或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要用除法計算。在教學中應重視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說一說為什么用這種方法計算,逐步強化算理,培養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
總之,數學思維往往是借助數學語言進行的,是依靠數學語言而顯示的,所以培養學生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其實質是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應結合看圖,識數、操作、演示、計算等教學,教給學生一個詞一個詞地講,一句話一句話地說,從講一個正確的數學名詞到講一句完整的話,再逐步發展到說一段完整話,示范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數學概念,數學術語,描述數學現象,揭示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