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通過對重慶市地方政府對公租房提供的實證分析,提出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時應注重公共服務的供需均衡、拓展公共服務供給渠道并健全公共服務監管體系,以達到增強地方政府執政能力,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目的。
[關鍵詞]地方政府 公共服務 公租房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性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地方公共需求不斷發展和變化,對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地方政府如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從而促進我國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以至帶動整個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基于上述問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提供改革就提到了中國政府改革的議事日程。公租房作為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提供的創新產品,是政府建設、籌集房源以實物配租方式,或者采用貨幣補貼形式面向一定社會群體提供的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保障性住房(建保部發文〔2010〕87號),是旨在解決新就業職工等“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的一個產品。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典型城市,其公租房的提供經驗對西部地區城市、乃至全國城市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質量、推進地方政府公共行政改革以及加快地方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的探討——以重慶市公租房提供為例
(1)注重公共服務的供需均衡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顯,如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演變為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同公共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之間的矛盾。因此,社會越發展,公共服務的供需均衡就顯得越為重要。
近些年來隨著城市房價不斷攀升,保障性住房的覆蓋范圍問題開始逐漸顯現出來。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面不到總人口的5%。加上危舊房、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安置房等,也量小面窄,不能大面積實施保障。
2011年重慶主城共征地7258畝,公租房建筑面積達到了1239.7萬方。在配租方面,截至2012年9月,重慶市政府進行了六次公開搖號配租,全市公租房累計分配量達到15.5萬余套,直接惠及40余萬人。安其居,才能樂其業。重慶市地方政府把加強公租房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府公共服務投入,保障了廣大城市“夾心層”居住者的基本住房需求。同時也對縮小差距、緩解矛盾,以及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2)拓展公共服務供給渠道
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僅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同時也體現著政府的執政能力。由于我國地方政府具有明顯的社會性和地方性,因此地方公共服務的提供主要是由當地地方政府來承擔。我國地方政府部門要進一步推行改革,改變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大包大攬但效率低下的局面,拓展多元化供給的渠道,促進我國公共服務管理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供給效率,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
隨著地方政府公共服務提供的項目增加,資金困擾問題開始顯現出來。而公租房又有著建設量大、資金回收周期長的特點,土地又是無償劃撥,抵押物缺乏,銀行等商業機構對公租房不斷擴大的房貸規模心存疑慮。公租房靠政府單一提供資金的局面儼然成了問題。
(3)健全公共服務監管體系
為了進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就必須要建立健全的監督體系。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面向整個社會進行供應,覆蓋面極為廣闊,受益者眾多。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監管方面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缺乏有效的第三方監管機構,導致“搭便車”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建立多方位的公共服務監管體系以適應多渠道的公共服務供給就顯得十分必要。
為了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解決監管難題,重慶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公共租賃住房管理局,該機構主要負責公租房保障規劃、分配和監管工作。并通過公租房信息網及時向社會公布公租房的建設情況,搖號配租情況和房源情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以方便社會各界監督,確保公租房供給公平、公正、有序的進行。
三、結論
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作為地方政府行為的最終產出,是地方政府行為與當地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結合點,也是當地公民評價地方政府及其領導者的主要尺度。所以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時候要注意供需平衡,讓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更具有針對性和高效性;而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提供渠道也讓地方政府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此外,建立起嚴密、健全的公共服務監管體系,也為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重慶市公租房供給的一系列創新措施,不僅充分體現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滿足了社會公共需求,也是調控地方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構建和諧的地方治理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方栓喜.滿足公共需求:我國下一步發展與改革的重心[J].北京觀察.2005(9)
[2]楊維成,劉健,徐旭忠.重慶配租11萬套公租房惠及近30萬民眾[J].經濟參考報
[3]鄒曉東.從公共服務的政府壟斷到多元化供給——面向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制研究[D].學位論文.2007
[4]重慶市統計年鑒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