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具體表現為:它們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立場是一致的。即,基本觀點是注重并發展生產力。基本方法是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基本立場是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并為其利益服務的。本文從兩者在這三個方面的一致性出發,來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基本觀點 基本方法 基本立場 一致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一致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它們與馬克思主義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注重生產力的發展,為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利益,去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動力理論中,生產力是最終動力。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看來,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動力。
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是人們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它反映生產中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因此,生產力是一種現實的物質力量。一定歷史階段的生產力,既是前人實踐活動所創造的客觀成果,又是人們當前進行的一切實踐活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前提。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它是人類社會形成和存在的基礎。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這樣寫到:“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他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使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體現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它包括的關于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等理論問題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
在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這一重大問題就做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既包括了生產力的問題,又包括了生產關系的問題,同時又包括了社會主義最終要實現的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社會主義發展過程與最終目標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注重并發展生產力的基本觀點的體現。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處于中間位置,起著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同樣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表現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個思想,它說明了先進生產力本身是不斷發展的、前進的,是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一種無條件地起進步作用的物質力量。因此,以先進生產力為核心的社會物質條件,對于社會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論述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即,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中這個科學的內涵中所說的發展,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從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這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體現。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的一致性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是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 辨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主張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同時,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這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歷史唯物論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其基本觀點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的體現
鄧小平理論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辨證唯物論的基本方法在當代中國社會的運用和發展。
前面已經提到,辨證唯物論的基本觀點是“存在決定思維”。在馬列主義革命家手中不斷地發展,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著教條主義和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反本本主義的斗爭。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之后,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內思想路線發生了僵化,個人崇拜使“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發生了倒置,不是存在決定意識,而是把馬列主義當成教條,把毛澤東思想加以神話,把意識加以絕對和夸大,根本違背了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高舉辯證唯物論的大旗,撥亂反正,批判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重新確立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從而使中國革命走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中國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輝煌成就,也正是證明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江澤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指出,“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的精神。”這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黨的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精神是統一的、內在的、不可分化的。堅持二者的統一,就是在遵循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基本方法,要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7,一定要看到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變化,以及要充分估計這些變化對我們黨執政所提出的嚴峻挑戰和嶄新課題。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82周年之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要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終做到“三個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同心同德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設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一致性
(1)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并為其利益服務的。也就是說要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首先是對人民群眾有真摯的感情,關鍵是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根本是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體現
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經典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不僅這樣說了,而且還身體力行。正是本著這種精神,鄧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極大地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社會地位,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的穩定與和平。
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提出,要緊密結合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實踐,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無往而不勝的法寶,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的法寶。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有段精辟的闡述,其中“核心是以人為本”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體現。以人為本,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前提,不斷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的收入,從而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以及基本方法是一脈相承的。在現實的社會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崔寶珍,《鄧小平同志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思想》[J],社會主義研究,2000(01)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216頁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25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頁
[5]倪德剛,《堅定站在時代潮頭》[J],人民文摘,2002年(07)
作者簡介:韓春明,女,(1988—),遼寧省開原縣人,渤海大學研究生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學生,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