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概括國際氣候談判的概況基礎上,嘗試從經濟博弈論角度分析國際氣候談判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對中國的原則和立場加以說明。
[關鍵詞]氣候變化 國際氣候談判 博弈
一、國際氣候談判的歷史和現實
(1) 國際氣候談判歷程回顧
聯合國氣候談判如一場馬拉松,歷經四十載而不盡如人意。從開啟環境保護大業的斯得哥爾摩開始,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生效,到京都會議后碳減排付諸實施,再到巴厘島會議上的眾人繪制路線圖,進而到內羅華推進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國際氣候談判無疑為全球環境保護事業帶來了曙光。然而談判仍然困難重重,后繼的哥本哈根會議是失望與希望的集合,波恩談判則是一場氣候談判唇槍舌戰,天津會議則作為期望談判最后溝通前的準備會議,墨西哥坎昆會議,僅僅有利于恢復信心。
(2)國際氣候談判格局和關注點
自20世紀90年代啟動國際氣候談判進程,發達國家陣營與發展中國家陣營南北分立的基本格局貫穿始終。在此基本格局下,在不同時期或不同議題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也都存在許多不同的利益集團,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復雜多變。圍繞2012年后應對氣候變化安排的國際氣候談判格局,依舊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歐盟、美國和“77國集團+中國”三股力量互相制衡,南北矛盾、北方矛盾、南方矛盾和大國矛盾同時也呈現出國際利益集團的分化與重組的特點,其中包括美國單邊主義的氣候政策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被動防御性氣候戰略。國際氣候談判關注的核心問題為碳排放的初始分配,轉讓技術,資金和適應問題。
二、國際氣候談判進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從博弈論角度看,國際氣候談判可能遇到如下幾種基本博弈類型,包括合作性和非合作性博弈兩大類。合作性博弈包括捕鹿博弈和性別戰博弈;非合作博弈包括囚徒困境、智豬博弈、斗雞博弈和盟主博弈。在國際合作中,非合作性博弈的情況居多。以下選取幾個典型的博弈模型嘗試對國際氣候困境談判陷入困境進行分析。
(1)從智豬博弈中分析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南北立場
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異,這就好比是智豬博弈中的大豬和小豬。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減排義務分配和時間表上形成了一個智豬博弈的格局。不管從歷史責任還是現實責任來看,發達國家對全球變暖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智豬博弈的納什均衡安排應該是發達國家率先減排。
(2)性別戰博弈中的國家碳排放權力限額分擔
對待全球氣候問題,國家之間還是存在共同愿景的,希望能達成一致協議,這就好比在性別戰博弈下,博弈雙方的主導戰略都不是背叛或欺騙。但是雖然博弈者都認為有協議總比沒有協議好,但是性別戰博弈作為一種混合策略的博弈,在最后形成那個納什均衡,即在分配結果或者說相對收益上各國意見有分歧。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地人為干擾水平上,因此碳排放權的分配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3)博弈者的數量影響國際氣候談判
參與博弈的國家數量越多,協議達成一致的難度越大,“背叛”越有利。因為當參與國數量少時參與國更能感受到自己分配到的利益,以及合作對自己的好處,而當參與國多時,談判結果越要面臨成員國“背叛”的威脅。各國外交官站在本國利益考慮同時還受其他國家的約束,談判想要簡單到一兩次成功簡直是天方夜譚。
三、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的原則和立場
(1)中國實現碳減排的客觀條件
中國處于工業化加速發展期,而能源稟賦又決定了其在煤炭上的高消耗。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格局分配中又處于下游能耗產業,此外,國際貿易上我國也是多出口環境損耗、能源損耗性產品。我國人口在未來幾十年內也將達到一個高峰。所以,雖然我國的歷史排放量相對發達國家還比較少,但其實我國的減排空間并不大。
(2)中國對待國際氣候談判的態度
我國既要注重國際氣候談判的環境含義也要關注其政治含義。我國也要確保在達成協議后不能影響國內經濟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和低碳經濟的理念必需加深。我們認為,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需承擔的責任有區別。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首先是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出發,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
面對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形勢,中國需要在戰略上把握各主要博弈方的戰略動機、利益訴求和策略手段,結合國情,在國際談判中發揮作用,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相對寬松有利的外部環境,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 王天津.環境資源產業經濟學[M] .2010.
[2] 王偉光,鄭國光.應對氣候變化報告[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 崔大鵬.國際氣候合作的政治經濟學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