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某一線女演員朋友一起吃飯,聊到理財,她講起了一段傷心事。她前年在外地拍戲,偶然認識了一個做鐵礦石原料貿易的商人。商人介紹說,做鐵礦石投資年利潤率可以達到20%以上,遠遠高于銀行存款。由于多年來演藝事業辛苦,幾乎沒有時間打理自己的資金,她于是就把賬戶上閑置的1000多萬元的資金交給了那位商人。
一年多來,商人一共支付給她300多萬元的利息,但是今年以來鐵礦石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利息暫時沒有了。于是,女演員希望拿回初始投資的1000多萬元的本金,但商人說本金被深套在投資的礦上,已經很難變現。
我非常理解并同情這位演員朋友。是的,我們看到演員朋友們雖然收入比普通人多,但與各類成功的人士一樣,他們同樣也付出了比一般人多的努力甚至常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所以,這么一筆大額的投資一下沒有了回收的希望,的確是非常讓人難過的事。
相信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朋友都遇到過,但作為一個理財顧問,我還是要很客觀地講,任何失敗的投資者自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這個案例為例,如果在事前想想以下幾個問題,悲劇就不會發生。一是當初是否只聽到了收益,而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風險?若考慮到風險,為什么沒有要求商人提供抵押擔保等措施以及法律文件?二是彼時鐵礦石價格正處于一個歷史高位,整個鐵礦石行業正處于一個頂峰,但任何事情物極必反,是否想到若利潤下降或者出現風險該如何?三是投資的周期是多長,有沒有事先約定?
以上幾點是任何投資者在資金劃出前都需要提前考慮,并認真落實的。
在這里,只交給所有理財的朋友的一個要訣是:做任何投資,購買任何理財產品,都要讓自己想一下最壞的情況是什么。實際工作中能看到很多投資者是“偽保守投資者”,即在標榜自己是穩健投資的同時,卻往往不滿足于所投資產品預期的收益,結果是最后仍然選擇高收益,而放棄自己的底線。一旦發生不可預料的情況,這類投資者是最為痛苦的,因為其無法承受一個沒有預計到的突發狀況,而這與理財規劃的理念是沖突的。
另外一個投資理財的重點就是,應該將專業投資顧問視作風控的必要環節。專業理財顧問雖然有市場開發的職責,但是投資者往往忽略其在理財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因為理財顧問的背后會有一個專業團隊支撐,一個負責任的理財顧問會對投資者勤勉盡責,他有義務向你詳細揭示風險,介紹風控措施,讓你做到心中有數。
選擇多樣的理財方式,而不是緊盯著銀行儲蓄不放,表明國人的投資觀念日趨開放,這是我們看到的積極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不少投資者因對投資對象及模式不夠了解,經常是“無知者無畏”,造成了相當大的資金安全隱患,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