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這幾年正在進行著各種奇奇怪怪的投資,從普洱茶到冬蟲夏草、和田白玉、古董字畫以及烈酒。每一類投資品都不乏被炒作的理由,更不乏高位進入、虧了血本的投資人。在股市持續低迷、樓市被管控、銀行存款利率跑不過通脹率的情況下,中國人在進行著各種投資冒險,不足為怪。
作為白酒第一品牌的茅臺更有理由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然而現實卻是53度的飛天茅臺零售價格從今年年初的2300一瓶,半年間驟然跌至1300左右,價格縮水近半。上海市釀酒專業協會秘書長吳建華認為,促使茅臺酒價格回落的首要原因是經濟形勢;其次,政府嚴格控制“三公”消費。
然而有茅臺經銷商認為,經濟低迷反而成就了茅臺酒這種另類投資品。“一些煤老板大量購買茅臺的動機,類似于囤積黃金,為后代留一些財富。”去年4月,曾有一瓶1992年生產的“精裝漢帝茅臺酒”以890萬元成交。
同一經濟形勢下,茅臺漲跌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說明經濟形勢只是某種助力,而真正導致茅臺漲跌的還是它的市場需求。
茅臺酒是否真有短期投資價值?和紅酒一樣,作為一種生活消費品,茅臺的保值和增值是有一定限度的,更無法成為金融產品。今年以來,高級葡萄酒價格指數同樣在大幅下滑。而茅臺由于與紅酒的一系列差異,投資風險更大。
紅酒由于葡萄品種、產區、氣候、釀造工藝等不同,品質和口味存在著種種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僅在法國波爾多一地,酒莊便多如牛毛。使得紅酒存在著“可玩性”,而其國家法律的管控和品酒師的公信力,保證了優劣標準的相對明確。
中國白酒是另一種精神消費品,可謂情感潤滑劑,依附于酒桌文化,更準確地說依附于酒桌的“無文化”。
紅酒的藝術性、多樣性,茅臺至少目前仍難以匹及。事實上,由于缺乏足夠的多樣性,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西方蒸餾酒的投資性一直不如紅酒。旨在打造“世界第一蒸餾酒”品牌的茅臺,很難例外。
上游的過度集中,下游的過度分散,一種可能就像可樂類飲料,無法提供足夠的渠道想象空間,另一種可能就是價格混亂。中國的優質白酒,同樣存在上游集中于數家企業,下游分散于超市、飯店等地的情況,與法國投資級紅酒上游分散,下游集中恰恰相反。
行業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白酒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46.67億元,同比增長40.25%,凈利潤較2004年增長3.08倍,9年間復合增長率達23.7%。這樣的行業利好是否會因為三公消費被嚴格控制而受挫,不得而知,如果真如此,很多企業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危機。但茅臺影響有限,畢竟它是白酒第一品牌且產量受限。
那么長期囤積茅臺,能否滿足投資者為后代積富的期望,則取決于投資者是否有耐心等到它成為“古董”。當然這并非毫無風險,清代漢族官員中江浙籍人士占著壓倒性的比重,尤其是京官。因此,一種將黃酒再次蒸餾而成的南燒酒風靡一時,也時常脫銷,連王公貴胄也跟著湊熱鬧。而今,這種南燒酒已從市場絕跡多年。《韓非子》云:“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今人愛醬香,誰能保證若干年后,不會變口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