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我首次訪問了緬甸。半個世紀前,緬甸曾是亞洲的明珠,是該地區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人均收入為鄰國泰國的兩倍多。后來,亞洲的大多數經濟體都獲得了飛速發展,緬甸卻衰落了,現在其人均GDP在東南亞排名最低。
經歷了幾十年的停頓后,如今的緬甸幾乎在每一個能夠想到的領域都需要奮起直追。亞洲發展迅速的經濟體最近的經歷極具指導意義。緬甸要有效發揮其潛能,需要保持6%以下的低通貨膨脹率,更好地確保預算的可持續性。緬甸還需要鼓勵人們加強儲蓄,顯著提升國民的技能,大力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推動金融業的現代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繼續推進外匯體制改革。
任務雖然艱巨,但其鄰國的經驗已表明,如果改革能按部就班地進行,在較短時間內取得經濟轉型的重大突破是有可能的。
因為緬甸剛剛開始推行這一新路線,在訪問期間,幾乎每一位與我交談的人都強調維護社會的穩定至關重要。盡管經濟增長是亞洲減少貧困的最為有效的工具,但近幾十年來,在亞洲許多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內都出現了發展欠公平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緬甸必須要確保最貧困和最弱勢的群體也能從繁榮發展中獲益。這種包容性將有助于加強社會凝聚力,推動人力資本的發展,從而保持和提高經濟增長速度。
教育、醫療等社會服務領域的投資是緬甸人力資本建設的基礎。今天,緬甸每四個小學生中就有一個無法升入初中,制約了下一代勞動人口的發展前景。但令人鼓舞的是,政府已增加了對社會領域的投入,2012—2013年度,緬甸的名義教育預算翻了一番,繼續保持這一趨勢至關重要。
緬甸還需要為農村地區的人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全國有84%的貧困人口生活在農村。上個月我會見了一些非政府組織,他們強調,由于很難獲得水電和交通資源,農村地區與外界進一步隔絕。每四個人中只有一個能獲得電力供應,而且緬甸核心道路網絡也很少。把農村地區納入網絡,為其提供更好的交通、電力和電信設施,從而幫助緬甸最貧困的人口更好地把握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機遇。
緬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賦予了它巨大的經濟潛力。然而,我會見的一些商界人士強調,要充分發揮這一潛力,他們需要更多的自由來創造就業,開始創新。進一步減少政府對某些經濟部門的掌控和限制,將有助于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鼓勵競爭并刺激投資。
緬甸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能夠為亞洲經濟實力的增長和繁榮添磚加瓦。加強與其他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聯系也會釋放大量令人難以置信的商業和貿易機會。預計到2030年,亞洲地區的消費將達到32萬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43%。這些富裕的鄰國將為自然和農業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的緬甸提供大量新市場。
融入全球和地區市場也有助于促進問責制,增加透明度,加強對法治的尊重,從而促使緬甸在這個“亞洲的世紀”找到自身定位,培育并建立有利于商業和外商投資的新環境。
緬甸的經濟增長不會沒有風險,重要的是不要重蹈覆轍,犯其他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犯過的錯誤——讓資源收入影響匯率,進而加劇通貨膨脹,影響國際競爭力。這種惡性循環會阻礙其他生產部門的發展。健全的宏觀經濟管理、經濟多樣化、提高透明度、建立能夠切實履行職責的機構,以及公平分配利益這一強有力的政治承諾,都是確保緬甸避免“資源詛咒”所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