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怕吃到過甜的甜點,在東京的某家和果子老鋪買了盒看上去就清爽的西瓜冰霜。仔細看,盒子上寫著須常溫保存的,于是營業(yè)員姑娘就跟我解釋說,其實這冰霜,常溫吃起來就是果凍的口感,在冰箱里凍一凍,迅速就成了又細又柔又沙的霜體,拿一把小勺刮著吃,依然會有小片的果肉不小心嵌到唇齒之間來。最大的好處,則是這西瓜冰霜跟我期待的完全一樣,不太甜。那種淡淡的口感,在燥熱的夏天,不煩人,不膩人,不襲人。這便是西瓜這種水果并存的優(yōu)勢和劣勢——當你不想要吃得太刺激太甜膩的時候,它就很討人喜歡;當你對一只西瓜存有“最好比蜜甜”的奢望時,它總是會沒有你想象中那么甜。
小時候,依稀記得臺風(fēng)過后出門買西瓜,作為比較親民便宜、在夏天的飯后消耗量又大的水果,瓜攤上的西瓜至多幾毛錢一斤,要買則就是大批量地買。大人會囑咐說,穿好塑料拖鞋,記得踩在積水中央鋪的木板上,挑一個攤主看上去最老實巴交的瓜攤,先要問清楚品種,然后看瓜蒂是否新鮮,瓜紋是否清晰,最后勢必要拿過來敲敲聽聲音是否生脆,如果沒有聽到任何空洞的回聲,便可以讓攤主拿兩只蛇皮袋把選好的西瓜都滾進去,然后指揮他挑上擔子把大群的西瓜運回家。這么一套復(fù)雜的程序,每次都讓我格外有心理負擔,怕買回去的瓜不甜。事實是,對于西瓜來說,在你想要解渴的時候,拼命想象它讓你甘之如飴的沙甜口感,但買回家切開一看,再一嘗,百分之七十都會是,它沒有你想象中那么甜。
當然,我也相信,有那種次次買西瓜都不會失手的識瓜高手存在。他們不需要把整瓜切開,也不需要掩耳盜鈴地在瓜上挖只三角形小窗口,便能保證一只又紅又甜且水分充足的西瓜。在我家,這樣的角色一般都是由我爸爸充當。而我最終淪落為一個半只半只買西瓜的人,雖然經(jīng)常被爸爸嘲笑,這樣的買法既貴價又不一定能完全保證甜度,但眼見為實的紅彤彤仍會為我上一道心理保險。也許這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吧——從來都可以買到甘甜西瓜的和費盡心思精挑細選依然會失手的。我是后一種,倒也已經(jīng)習(xí)慣了這種無限壓低期待的買瓜方式,買來的西瓜沒有想象中那么甜,反而成了一種樂趣。
有部日劇亦叫做《西瓜》,但從頭到尾,看上去與西瓜并無大關(guān)系,講的是幾個對自己前途不抱希望的大齡女子的各種生活瑣事。難得出現(xiàn)一些女人們分食西瓜的場景,一刀下去甜汁四溢的意象,幾個人一起捧著西瓜大口啃食時流露的燦爛笑容,仿佛是這劇中唯一的陽光,照亮了這些女子看似晦暗的前程。這讓我不由生出聯(lián)想,這些沒心沒肺過著日子的女孩子,應(yīng)該也跟我一樣,是永遠買到“沒有想象中那么甜”的西瓜的那種人吧。好在,她們生活在日本。日本的西瓜之價昂是有名的了,頂著足以嚇到人的價格牌牌,店家出售的西瓜自然必須在甜度上有保證,所以幾乎不用挑選,能放在超市貨架上賣的西瓜幾乎個個皮翠瓤紅,水甜水甜的。有些人走親戚看朋友,也就提一只西瓜當手信,已經(jīng)算是非常拿得出手的禮物。嚴重者,如果是逢年過節(jié)送西瓜,甚至?xí)谖鞴掀ど舷葘懞眉淖志洹D壳霸谌毡緯充N的方形西瓜,據(jù)說培育的一大初衷就是,更方便拿西瓜送禮的人在瓜皮上題字或貼信箋。但話說,就連在高級水果店中被捆起斯文綠絲帶、夾帶著專供人寫毛筆字的宣紙的方形西瓜,到明年也已經(jīng)不會是最流行了。據(jù)說現(xiàn)在的瓜農(nóng)已經(jīng)開始將興趣轉(zhuǎn)向培育心形西瓜,以供應(yīng)情侶們的分而食之。而我個人覺得,這樣的西瓜,在形狀上不會有太大問題,難的是每只打開都要甜蜜如情侶們想象中的愛情,那真是太難為果蔬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