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9月,我們要膜拜和稱頌的不是容貌,而是大腦。明星與高智商也不再相互抵觸,而是和諧一體。又是一年開學季,同學們要記住:即便是要混娛樂圈,愛讀書的孩子的路也更寬。
最近正在熱映的電影《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貓女”又酷又辣,她的靈感來自于好萊塢明星海蒂·拉瑪,“她的天賦異稟和渾然天成的風格非常適合于‘貓女’這個角色”。海蒂·拉瑪除了美貌之外,還有超凡智慧,被稱為“CDMA之母”,現在的3G用戶都應該感謝她的發明!好萊塢不少明星將海蒂·拉瑪視作偶像,還想著要為她拍傳記片。
所以,在這個9月,我們要膜拜和稱頌的不是容貌,而是大腦。明星與高智商也不再相互抵觸,而是和諧一體。又是一年開學季,同學們要記住:即便是要混娛樂圈,愛讀書的孩子的路也更寬。
丹·史蒂文斯唐頓莊園里的Kindle
好學生指數:★★★★★
文化人標簽:畢業于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身為勤奮的專欄作家,還會點中文,拍戲之余還是2012年布克獎評委。
正牌英國帥哥丹·史蒂文斯因為出演英劇《唐頓莊園》里的馬修·克勞利而人氣爆紅。他今年28歲,金發碧眼,笑容令數百萬迷上他的女性自動繳械。
中國劇迷親切地喚他一聲“大表哥”,在網上大表哥長大表哥短地八卦他,史蒂文斯回報以更多驚喜,他在Twitter的簡介上直接飆了中文,俏皮地介紹自己是“偶爾鳴叫的丹丹龍”,從此“丹丹龍”和“大表哥”的稱號并立江湖。
在Twitter上,丹·史蒂文斯三不五時地用中文寫道:“恭喜發財”,“系列二明年!我們在二月開始拍攝”,“你好中國!Downtown Abbey(《唐頓莊園》)最后一集這個星期天”。語法稍有問題,但足以取悅中國粉絲。他還不忘和大家互動,有人問他:如果我寫中文,你會回應嗎?“丹丹龍”慨然拋出三個中國字:“當然了!”
略通中文的史蒂文斯從小就是好學生,他靠獎學金讀上了英國頂尖男校湯布里奇中學,成為著名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維克拉姆·塞斯等人的校友。中學期間,史蒂文斯在大英國立青年劇院接受演藝培訓,之后,到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大一時,英國城市學家彼得·霍爾爵士選中了他,讓他和自己的女兒同臺共演“腳燈戲劇社”的《麥克白》,史蒂文斯就此步上了演藝之路。說起來,劍橋的“腳燈戲劇社”名聲不小,出身其中的大明星有奧斯卡影后艾瑪·湯普森和飾演豪斯醫生的休·勞瑞,他們還在那里墜入了愛河,可見是塊福地。
史蒂文斯對文學的熱愛開始于大學時代,他曾和4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寫作類的博客,目的是鼓舞自己多搞創作,但眼看著經常性“停博”,一班朋友索性辦起了文學雜志《The Junket》——雜志更像是一個承諾,不能輕言放棄。《The Junket》第一期在2011年10月推出,史蒂文斯擔任雜志的自由撰稿人,靠著他的人氣,雜志很快就有了15000個忠實讀者。
此外,史蒂文斯還是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專欄作家。下面就請欣賞史蒂文斯的文筆,來自今年早些時候他在拍攝愛情片《二月之夏》時所寫的“我的一周”專欄:
“黎明過后,是寧靜的一天,碧空清澈,而此時,英國的其他地方因為下雪而陷入混亂……在英國康沃爾的冬天拍攝《二月之夏》真是冒險之舉,不過一切萬幸。在防水面罩下,在皸裂的臉上,你可以看到人們從胡須里冒出的微笑。”
由于在文學上的努力,史蒂文斯成為英國最權威的圖書大獎——布克獎——2012年的評委,其他幾位分別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主編彼得·斯托瑟德、利物浦大學副校長、英國文學教授黛娜·伯奇和歷史學家阿曼達·福曼。演員史蒂文斯的分量顯然輕了一些。不過,史蒂文斯可不想打馬虎眼,他在一年內看了146本書,正色說:“我對待它可是十分認真的。”
于是,在拍攝《唐頓莊園》第三季時,史蒂文斯隨時Kindle在手,一有空就縮在角落看電子書,“如果你仔細看播出,就可以看到馬修穿的外套口袋里藏著一部Kindle”,接受BBC第4臺采訪時,他還開起了玩笑。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他永遠不會演普通人
好學生指數:★★★☆☆
文化人標簽:就讀于哈羅公學、曼徹斯特大學、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學歷好到令身旁人嫉妒。
一個演員演一個角色太過成功,人們便會將兩者混淆起來,覺得兩者必定有某種特別聯系,進而去探索演員本人的來龍去脈。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是其中一位。自從出演了BBC版《神探夏洛克》之后,他就和性格古怪、出言犀利、智力超凡的福爾摩斯·夏洛克劃上了等號。
最近,康伯巴奇表示想離開英國一陣,到美國發展,理由很簡單,周圍人的羨慕嫉妒恨讓他如坐針氈。
“所有關于我‘豪華’的攻擊都在持續著,但我除了名字以外,我的學歷和其他方面都不是天生的,我沒有大量的資金,也沒有屬于自己的石油鉆井平臺。”
所謂“豪華”正是指他的學歷。
康伯巴奇出生于一個演藝之家,父母都是英國演員。他自幼就讀于哈羅公學,這是英國最富盛名、歷史悠久的私立學校,學生非富則貴;之后,他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學習戲劇,在頂級的倫敦音樂與戲劇藝術學院進一步學習表演。大學時代,康伯巴奇展現出多方面的才華,他最愛到圖書館讀書、畫過巨幅油畫、學習希臘譯本、反串過《仲夏夜之夢》中的精靈女王……關于康伯巴奇的傳聞越來越離奇,比如他生下來講的第一個詞竟然是helicopter(直升飛機)。
《神探夏洛克》的另一位編劇史蒂文·莫法特曾說:“康伯巴奇的吸引力是高智商的。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俊,不是普通人標準上的英俊,但鏡頭對人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康伯巴奇永遠不會演一個普通人。”除了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虛構的高智商人物之外,早在2004年,康伯巴奇就在BBC版的《霍金》中飾演令謝耳朵暈倒的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
前段時間,康伯巴奇和女朋友安娜·瓊斯分手,恢復單身。分手原因竟被歸結為“康伯巴奇生活中越來越像福爾摩斯了”。康伯巴奇的姐姐在接受采訪的時表示:“想要跟上他的節奏,你必須得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我想也許這就是他和女友難以相處的原因。他頭腦運轉速度超快,但說話沒那么犀利。他博覽群書,比一般人要聰明得多。”
還記得《神探夏洛克》第二季的第一集嗎?能征服“冷感”夏洛克的女人,只有艾琳·艾德勒,她聰明(讓福爾摩斯感受到失敗)、冷艷、強勢、身手好、有邪惡氣質(以及SM的威脅感)……看康伯巴奇一步步向“夏洛克”的方向邁進,未來能吸引他的女人只有The Woman。
溫特沃斯·米勒普林斯頓畢業生的失敗與光榮
好學生指數:★★★★☆
文化人標簽:擔任韓國導演樸贊郁新片《斯托克》編劇。
自從出演了風靡一時的美劇《越獄》,那個性感迷人的高智商男主角,就讓扮演者溫特沃斯·米勒在人民群眾的心里深深扎根,女粉絲們更是獻上親昵的愛稱:米帥。除了會演戲,會賣萌,米帥還有一手絕活——韓國導演樸贊郁的英文處女作《斯托克》,正是由他撰寫劇本,據悉,該片將于明年上映。
這年頭,當紅演員玩票性質地當當編劇不算新鮮事,但較真的溫特沃斯·米勒不這么看,“父親從小就教育我,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半途而廢”。于是,推掉片約,潛心寫作,米帥很快交出了一部為樸贊郁量身打造的劇本。
據知情人士透露,米勒創作的《斯托克》氣質陰郁,充斥著大量黑暗元素。故事講述一個詭異家庭,有情緒多變的少女,還有分尸橋段,總之,處處有驚喜。有了劇本打底,樸贊郁一口氣請來了妮可·基德曼、科林·費斯,以及《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女主角米婭·華希科沃斯卡,星光熠熠。
能被樸贊郁一眼相中、執筆撰寫劇本,米帥靠的絕非“明星光環”。翻開他的簡歷,“普林斯頓大學英文系畢業”幾個大字赫然在目。
從小到大,米勒都是個愛讀書愛學習、三觀端正的乖乖牌。高中時,身為律師的父親、當老師的母親對米勒管教極為嚴格,身邊的孩子熱衷搖滾樂、逃課、玩叛逆,米勒只能聽著沒有歌詞的古典樂,埋頭在家寫功課。
1990年,米勒以優異成績從紐約名校中林高中畢業,面對眾多大學伸出的橄欖枝,他選擇了普林斯頓大學,和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麥迪遜成為校友。至于選擇英文系,他的理由簡單而干脆:“因為我對19世紀英國的小說家始終抱著的濃厚興趣。”
在普林斯頓念書的日子里,米勒的業余生活也多姿多彩,比如加入校內的男聲合唱團“虎咆”,跑遍美國進行巡演。大學的最后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內容關于在一個被白人男性統治的時代里,人們應該如何認識自己。
懷揣演員夢,大學畢業后,米勒來到洛杉磯,留下了488次失敗的面試紀錄,以及漫長的龍套生涯,直到《越獄》讓他一炮而紅。“成為一個演員,這真是我生平最大的一次冒險。朋友都覺得我瘋了,父母也為我擔憂。他們想不通,一個堂堂普林斯頓的畢業生,為什么要去好萊塢跑龍套?其實,我只是要闖闖,不想跟別人一樣。”
科林·費斯不會寫論文的作家不是好演員
好學生指數:★★★★★
文化人標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出版短篇小說《烏有》。
奧斯卡影帝、曾經的“達西先生”科林·費斯深諳“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古訓,在業余時間里也沒閑著,不泡吧,不買醉,而是積極投身光榮的學術事業。
今年4月7日,科林·費斯在學術界引爆了一顆重量級炸彈——國際頂級生物學期刊《Cell》的子刊《生物學通訊》上,刊登了一篇由他署名、題為《年輕人的政治傾向與大腦結構相關》的論文。該篇論文的“影響因子”(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高達10.9,一舉奠定了科林在學術圈的專業地位……
論文的創作極富傳奇性:由于深感英國自由民主黨主席每每和自己的想法迥異,科林萌發了掃描其大腦的想法,于是自掏腰包,找到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委托他們尋覓90名志愿者進行實驗,最后得出“右傾的人大腦中的灰質比左傾的人薄”的結果,然后撰文、發表。
科林的學術細胞得益于家庭。1960年,他出生在英國一個書香之家,父親是溫切斯特大學的講師,母親則在一所函授大學教授比較宗教學。
童年時跟隨父母旅居尼日利亞、美國的經歷,讓科林愛上了通過書籍了解世界。14歲時,他就讀過古希臘詩人荷馬的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并迷戀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繆和卡夫卡的文字。科林說,當時的自己是一個叛逆的文藝青年,“我抗拒學校的教育體制。如果老師要求我看莎士比亞,我就看托馬斯·曼。老師要求我聽勃拉姆斯,我就聽吉米·亨德里克斯”。
深厚的閱讀體驗,讓他在文學圈闖出了一片天地。2001年,科林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烏有》,故事以一個11歲男孩的視角展開,被改編成電影后,曾獲得過兩項大獎。
現在的科林依然筆耕不輟,“寫作是我多年的習慣,也是我的思維方式。我從不敢奢望出版,只是有時,我用小說與朋友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