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商崛起于明代,是明清時期國內最大的商幫,清朝中期發展到鼎盛,在商業流通領域活躍了500多年。晉商足跡不僅遍布國內各地,還到過歐洲、日本、朝鮮、東南亞和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從清朝中葉開始,晉商逐步適應金融業匯兌業務的需求,由經營商業向金融業發展。咸豐年間,山西票號更是幾乎獨占了全國的匯兌業務,可以說晉商對16世紀后的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對伙計的選拔上,不同于徽商強調在宗族子弟中選拔掌柜和伙計,依賴商幫內部的代理關系。晉商是以地緣關系為基礎,整體上放棄了在宗族內部選拔經商人才,遵循避親舉鄉原則選擇山西同鄉出任掌柜和伙計,其內部的治理難度比靠血緣關系維系的徽商大了很多,他們除了利用正式的號規約束,還利用了接近現代股權激勵意義的股俸制度——身股制度,激勵和約束商幫成員。
股份類別:銀股、身股、財神股
晉商“股俸制度”中的“股份”包括三種:銀股、身股和財神股。每到一個賬期(一般3~5年)結算的時候,商號的盈利會根據財東、掌柜和伙計所占的股份比例分紅。其中,銀股是財東投資商號的合約資本,對商號的盈虧負無限責任。以晉商中著名的喬家大德通為例:1888年時有資本10萬兩,每5000兩為一股,銀股共為20股,到1908年時,銀股仍然是20股,但是每股的股本增長為11000兩,資本共有22萬兩。
身股,又稱為頂身股、頂生意等。是財東允許掌柜及重要伙計以人力而非資本所頂股份。身股不用出資但可以參與分紅,不需對商號的虧損負責。總掌柜一般為1股(也就是10厘)。在與財東立合約時就寫入合約內,其他頂身股的伙計不寫入合同,而是記入“萬金賬”(即票號的總賬)中,一般從1至2厘(0.1~0.2股)開始,每隔一個賬期后會根據表現,給表現比較好的伙計增加1厘,特別好的能增加2厘,表現不好的也會降低。
財神股類似于公積金,在分紅時根據盈利情況,由財東和大掌柜商討后,從利潤中留存一部分,以備經營狀況不好或開拓新商號之需,在下次分紅時這些財神股將被分掉,再由財東和大掌柜商討提取新的財神股。財神股也就是商號的發展基金,在分紅時由財東和大掌柜商討決定。
財東靠銀股的分紅獲取收益,不在商號領取薪金。掌柜和頂上身股的伙計同時獲得薪金和股俸,也就是日常薪水和身股的分紅,未頂上身股的伙計只能領取薪金,不享有分紅。
身股激勵大于官
身股和銀股在商號中占有的比例并不一定均等,仍以大德通為例,1888年第一賬期分紅時有銀股20股,23個伙計擁有身股共9股7厘;到1908年,銀股仍然是20股,但擁有身股的伙計已經達到57名,共計23股9厘5毫。身股從不到銀股的一半,增長到比銀股還多,擁有身股的伙計分走的紅利越來越多,但同時也給東家創造了更多的利潤。1889年時大德通每股分紅850兩,銀股20股分紅占總分紅的67.3%,共有1.7萬兩,而到1908年分紅時,銀股20股分紅占總分紅的45.5%,但分紅額達到了34萬兩。
因此,對于伙計來說,身股的誘惑力是非常大的。在山西祁太平一帶有諺語流行說:“坐官的人了閣,不如在茶票莊當了客。”可見其激勵有多豐厚。著名的晉商毛鴻翙,年幼時家境清寒,從十幾歲在西裕成顏料莊當學徒開始,到二十幾歲提拔成顏料莊二掌柜,后來因為與大掌柜不和,毛鴻翔出走并在1826年擔任了蔚泰厚票號的大掌柜,不久又兼任了東家新改建的另一個票號新泰厚的大掌柜,在兩個票號中毛鴻翙都頂有身股1股。利用在蔚字票號擔任大掌柜二十多年的分紅和自己積累的經驗,毛鴻翔逐漸建立和發展起了自己的產業,先購置土地,然后設立糧行、布莊、煙店、煙廠等,到1865年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出資創辦了自己的票號蔚長厚。毛家的資產究竟有多少,尚無詳細資料可查。但在1875年山西賑災捐銀中,毛鴻翙的孫子毛履泰捐銀達8400兩,錢1300千文,排名只在日升昌票號東家李氏之后,其富有程度可見一斑,也可以足見身股利潤之豐厚。
進入:十年學商倍加難
身股給予伙計豐厚的激勵,自然要有不低的進入壁壘。晉商對伙計有非常嚴格的人才選拔條件。首先,須為山西人,且以同縣、鄰縣的居多。使用同鄉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方便考察伙計的家庭背景人品情況,知根知底;二是如果伙計做了違反號規或道德的事情,在當地的圈子里將成為公共的信息,他一旦被辭退將不會被其他的商號聘請,因而可以更好地約束伙計。其次,身股進入是要有保薦人推薦,保薦人承擔連帶責任。學徒入號時就需要有與總號有利害關系的保薦人擔保,雖不需要押金,但是一旦學徒因誠信等個人原因給商號造成了損失,保薦人要賠償損失。如果是做分號掌柜,那就需要更有資本和影響力的保薦人了。然而,不同的商號都有自己的要求,比如志成信規定招收的學徒必須“在15歲以上,20歲以下,身高須滿五尺,家世清白,五官端正,語言流暢,舉動靈敏,善珠算,精書法”。
只有符合上述的所有條件才可以入號,但是不是說入號后就萬事大吉了呢?不是,后面還有更加嚴格的考核。一個小伙計入號,先得當三年學徒,做一些侍候掌柜之類的粗活,主要是“三壺”(水壺、茶壺、尿壺)、掃地、抹桌、上下門板等雜活,學習字號里的各項規矩,閑暇學習打算盤,練毛筆字,同時掌柜和東家還會設計一些考題考驗,比如故意在角落里放些散碎銀兩考察學徒的誠信。在學徒期間字號光管飯,不給工錢。滿徒后,才開始算是字號的伙計,按月發給薪金,但還頂不上生意。起碼再等兩三個賬期以后,工作勤勤懇懇,沒有出現重大過失,經掌柜向東家推薦,各東家認可下,才可以開始頂股,從一二厘頂起,慢慢逐步增加。每次增加的股份,記入“萬金賬”,予以確認。能頂到七八厘,就可能被提拔為三掌柜、二掌柜,就算有了大出息。
在人才選拔上,晉商對伙計的篩選可謂相當的嚴格,比如日升昌票號,在1889~1900年期間共“請進”伙計30人,有薪金的17人,無薪金的13人。這30人中,在之后被辭退的就有19人,其中,除2人自請出號外,其余皆因辦事不善而被辭退。從學徒到獲得身股的過程可謂是“十年寒窗考狀元,十年學商倍加難”。
發放:應支和花紅的智慧
身股的激勵雖然十分豐厚,但如果只是每隔三四年賬期分紅,把紅利一次兌現都發下去,不僅不利于控制未來的風險,激勵的效果也沒有足夠的發揮。在這方面晉商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智慧,在身股分紅中創造了“應支”和“花紅”兩項制度。
相對于身股分紅,伙計的薪金并不高,不一定能滿足本身及家庭的日常開銷。但是等到賬期分紅,時間間隔又太長,分紅對于激發伙計的積極性的效果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為了獲得更好的激勵效果,晉商采用了“應支”制,也就是對于頂身股的伙計,按照其身股的數目每年預支一定的款項,名曰“支使銀”,簡稱“應支”。不同時期、不同的票號,每股的“應支”不等,多則五百兩,少則兩三百兩。到了賬期分紅的時候,如果效益好,應得分紅大于預支的應支款,則應支款從分紅中扣除,如果效益不好,則頂身股者除了每年的“應支”從號內出賬外,毫無所得。
“應支”為擁有身股的伙計創造了更好的激勵效果,而“花紅”則是東家對分號掌柜的一個約束。在每次賬期分紅之后,根據利潤的多少,按照預定的比例從各分號掌柜的紅利中提取一定的金額作為損失賠償準備基金,存在商號中,并支付一定的利息,直到分號掌柜出號時才付還,一旦分號出現事故,便提取基金作為補償,以免分號受損,這項基金被稱為“花紅”或者“護本”。如果分號掌柜任期屆滿出號時,未出現意外事故,則此項基金連本帶息一并付給分號掌柜。隨著分號掌柜工作年限的增長,積存的“花紅”會越來越多,將成為一筆相當可觀的退休補助金,因而提高分號掌柜跳槽的成本,促使他長期地為票號工作。“花紅”這一項制度,同時達到了抵御風險、有效激勵和留住人才三項功效。
“應支”和“花紅”兩項制度雖然并沒有太多地改變東家的支出和伙計的收入,但是卻通過分紅發放方式的變化,獲得了更好的激勵效果和約束作用。
退出時的福利——故股
為了防止掌柜和伙計的短視行為,晉商的身股制度中實行協賬制度,稱為“故股”,也就是對于掌柜和有突出貢獻的伙計,在其去世后,家人還可以根據其之前所頂的身股,享受一到三個賬期的分紅。在掌柜一級的,比如大德通票號大掌柜商鈺在1919年去世后,在1925年的賬期分紅時,仍以原頂身股1股獲得分紅8000兩。伙計上,比如在1908年大德通賬期的分紅中,有陳通垣故股1厘5毫,分得余利銀2550兩。
故股約束了掌柜和伙計的短視行為,更重視銀號的長期經營,在掌柜推薦重用的伙計或者在退休時向東家推薦接班人時,也更加慎重,接班人的經營情況也和他的利益密切相關。同時如此優厚的待遇和濃郁的感情,也使得上至掌柜下至伙計,無不以票號為家,殫心竭慮、努力經營。
當然,晉商作為國內最大的商幫,繁榮了數百年,雖最終沒能避免衰敗的命運,但其積累的股權激勵經驗,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