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波動大
從去年秋冬季節菜農爛在地里的蘿卜、白菜,到今春市民買不起的菠菜、香菜,最近大蔥價格又“瘋”漲,去年同期河南省新野大蔥曾發生滯銷現象,而今年又成了香餑餑,價格是去年同期的5倍。春節過后,蔬菜價格高位運行,漲聲不斷。
陰雨天氣不利蔬菜生長,油價上漲助推菜價上升
河南省冬春季節本地蔬菜多以大棚為主,市場供給不足,多靠南方菜補充。由于春節后南方天氣持續低溫陰雨,造成蔬菜育苗受阻,成活率較低,葉菜生長緩慢,上市量大大下降;來自云南等地的葉菜因持續干旱供應量下降,導致價格上漲明顯。另外燃油的上漲,運輸成本提高,也助推了蔬菜價格。
免稅不是主要手段,減少流通環節才是根本所在
2011年12月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137號)。通知規定,自2012年1月1日起,統一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免征13%的增值稅。蔬菜流通環節13%的增值稅免征近3個月,從理論上講蔬菜價格應該下降,然而從目前看,降價的菜少,漲價的菜多,綠葉菜最貴。
鄭州市劉莊、毛莊兩大蔬菜批發市場供應了鄭州市場上絕大部分的蔬菜,這里蔬菜批發價格的變化對零售市場蔬菜價格起到重要作用。這兩家市場的負責人都表示,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實施以來,蔬菜批發價格整體上被拉低了10%左右。但由于他們是一級批發,下游有二級、三級批發,還有蔬菜加工配送和零售企業,10%的價格變化傳導到零售終端后,基本上對蔬菜零售價起不到作用。據業內人士反映,菜價其實與稅收關系不大,決定菜價的主要因素在于流通環節的成本耗費。我國目前蔬菜流通環節鏈條被拉得太長,每個環節耗費的油費、運費和人工成本疊加后,不可避免地推高了蔬菜價格。
在鄭州市場上,蔬菜從地頭到餐桌一般至少需要經過小經紀人、大經紀人、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零售5個環節,有的甚至更多。在這些環節中,每個環節都有蔬菜損耗、去泥、腐爛、簡單去皮、干枯、挑選等,一斤葉類蔬菜到了商場或者菜市場只有原來收購的60%-80%。這些眾多的流通環節在經過層層加價后,蔬菜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毛莊蔬菜批發市場經理以青椒為例算了一筆賬:如果青椒地頭收購價格為每公斤2元,小經紀人收購后轉賣給大經紀人,價格會漲到每公斤2.3元左右;加上運費和挑選費用之后,青椒銷售價格在大經紀人手中就會漲到每公斤2.8元;到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加上運費、油費和人工費后,批發的價格估計要在每公斤3.5元了;最后到了超市、大賣場等零售環節,價格就會定到每公斤4元,甚至更高。像青椒、土豆這樣的蔬菜,比較容易保存,運輸損耗不大,價格變化基本可控。而綠葉類蔬菜存儲時間短,損耗大,價格不易控制。比如,菠菜在零售賣場的損耗率通常高達30%以上,因此在零售商一個環節其售價就可能上漲30%。還有一些大型蔬菜批發市場直接去山東、河北等地采購蔬菜,途中的損耗、運輸、勞務、停車、裝卸、倉儲等費用又會使外來的蔬菜加價更多。
農超對接、農場到餐桌是降低菜價的主要措施
“要想平抑蔬菜價格,不能單單依靠減免稅政策,關鍵還是要減少流通環節,實現農場到超市,或者農場到餐桌的對接,而這需要多部門聯手。”無論是稅務部門,還是蔬菜經營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國家可以對運輸環節給予一定補貼,對集團化生產、配送蔬菜的公司在設備添置、倉儲用地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大幅度降低蔬菜零售商的市場進入門檻和攤位管理費用,從流通的各個環節降低蔬菜價格。
除此之外,一些專業人士還建議,用市場化的辦法調動蔬菜流通企業實現“農超對接”、“生鮮直采”,從而減少流通環節來平抑菜價。如鄭州丹尼斯百貨公司目前在采購土豆、生姜、蓮菜、山藥、蘿卜等一些塊莖類蔬菜時,已經采取直接到地頭與種植大戶簽訂進貨合同的方式,這樣采購的成本大約能夠節省30%。
(作者單位:河南省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