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X線及CT影像學特征,為AS的早發現及治療提供臨床依據。 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確診為早期AS的151例患者的X線及CT資料作回顧性分析,行常規骶髂關節CT掃描及脊椎正側位、骨盆X線平片檢查。 結果 絕大多數(147例)病例均有骶髂關節影像學改變,少數(4例)病例骶髂關節則無AS變化,表現為頸椎改變。 結論 AS早期發病一般表現上行性或下行性,占絕大多數的上行性病例則必先侵犯骶髂關節;而少數下行性病例則首先侵犯頸椎。
[關鍵詞] 強直性脊柱炎;關節;X線攝影;CT
[中圖分類號] R684.3; R814.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34-0072-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步發展和城鄉從業人員的變遷,AS近些年發病率明顯呈上升趨勢,多發生于進城務工人員及青年學生。AS是一種全身性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人體中軸關節,也可累及外周關節。大多數病例呈上行性:早期首先累及骶髂關節,然后上行侵犯腰椎,其次為胸椎,然后侵犯整個脊柱;少數患者病變最先開始于頸椎,再下行侵犯胸椎及腰骶部;晚期AS脊柱呈竹節狀,影像表現尤為典型。其發病年齡以15~30歲居多,男女比約為5∶1,90%以上的患者HLA-B27抗原陽性[1],臨床晚期致殘率較高,早發現、干預治療病變可逆轉、治愈,避免致殘。因此,探討早期AS的X線及CT影像學特征對于該病早期治療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本院2006年2月~2010年10月我院確診為早期AS的151例患者的X線及CT影像作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25例,女26例,年齡16~56歲,絕大多數為青壯年。多以下腰部疼痛、晨僵就診。
1.2 檢查設備及方法
48例僅以SIEMENS DR 攝常規骨盆平片或取球管向足側傾斜約15°攝骶髂關節平片,脊椎正側位片;41例僅以GE 16排螺旋CT常規掃描骨盆骶髂關節,其中少數病例行骶髂關節冠狀掃描;62例則分別行DR及CT骶髂關節檢查。Ⅰ期表現為:①骶髂關節間隙變窄。②關節面骨皮質模糊,部分骨皮質消失或完全消失,緊臨關節面的骨松質難以辨認骨小梁。Ⅱ期可見骶髂關節臨近骨質增生硬化,以髂骨側明顯,形態不規則。Ⅲ期骶髂關節臨近增生硬化更明顯,范圍更廣,關節面出現境界銳利小透光區即缺刻征象[2-4],有學者謂“關節間隙假性增寬”[5];此時部分病例尚出現下腰椎椎弓小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硬化。
2 結果
147例早期AS呈上行性,骶髂關節最先受到侵犯。147例患者中CT顯示Ⅰ期的11例,X線則無法清晰辨認,一側Ⅰ期一側Ⅱ期的30例,雙側同為Ⅱ期的24例,一側Ⅱ期另一側Ⅲ期的52例(圖1~2),雙側同是Ⅲ期的30例。晚期AS即Ⅳ期表現典型,脊柱竹節樣變,骶髂關節間隙消失、骨性融合。4例早期AS呈下行性,病變最早出現于頸椎,表現為椎弓小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增生、硬化,椎體輕度變方形,周緣韌帶性骨贅形成,胸、腰段脊椎變化不明顯,骶髂關節正常,未受累(圖3~6)。
3 討論
AS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一般認為AS在遺傳素質與環境因子共同作用下通過維持或激發一種不正常免疫應答而發病。病理改變主要為附著病及非特異性滑膜炎,而附著病是AS的主要病理特征,表現為以關節囊、肌腱、韌帶與骨附著點為中心的慢性增殖性炎癥。HLA-B27多為陽性,但也有部分病例為陰性,正常人群中亦有4%~8%為陽性。因此HLA-B27僅供參考,無確診價值。
早期AS的X線、CT均有其特征性影像學表現,對于絕大多數呈上行性類型的AS,其骶髂關節必受累,因此骶髂關節的平片及CT均可發現異常,Ⅰ期AS骶髂關節改變X線平片往往可疑或“正常”,這多是由于關節前后重疊及腸氣影的干擾,不能清晰地分辨關節面的改變[6];此時CT冠狀薄掃可清晰地顯示關節面及其臨近骨質變化。Ⅱ~Ⅲ期的AS 骶髂關節改變X線平片及CT的檢出率無明顯差異,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臨近骨質增生、硬化,以髂骨側明顯,關節面破壞,出現缺刻征象,雙側骶髂關節可不對稱性受累,一側表現為Ⅱ期,另一側表現為Ⅰ期或Ⅲ期;近年來,許多學者把MRI應用于AS的Ⅰ~Ⅱ期檢查,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一則檢查費用昂貴,二則由于MRI自身特點:敏感性高而特異性差,經驗尚需積累[7]。對少數下行性AS來說,病變開始于頸椎,于X線頸椎側位片可見椎弓小關節的邊界不清的骨侵蝕伴反應性軟骨下骨硬化;椎弓小關節間隙變窄或消失及關節囊骨化都常見,由于骨炎頸椎椎體輕度變方,椎體前緣上、下可出現韌帶性小骨贅,X線檢查優于CT:提供的影像信息全面、廣泛,可綜合考量。
此外AS骶髂關節病變尚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致密性髂骨炎、退行性骶髂關節病相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對稱性受累、骨質疏松、纖維性強直、缺少骨質增生;而致密性髂骨炎經常發生于妊娠婦女,主要征象是骶髂關節的髂骨關節面下骨質增生硬化,重者大片骨化,呈三角形或半卵圓形,關節面較規則,骶骨側關節面無明顯異常。骶髂關節退行性病變時,硬化邊界清晰、范圍窄小,與AS骨硬化的邊界不清、范圍廣截然不同[8]。
[參考文獻]
[1] 曹來賓,徐愛德,徐德永. 實用骨關節影像診斷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50-452.
[2] 顏小瓊,張家雄,黃鈺,等. 擬定I期強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學診斷[J]. 放射學實踐,2004,19(1):3-5.
[3] 柯祺,顏小瓊.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X線、CT、磁共振成像比較分析[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3,7(7):435-437.
[4] 黃振國,張雪哲,洪聞,等. 早期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的X線、CT和 MRI對比研究[J]. 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1):1040-1044.
[5] 徐愛德,徐文堅,劉吉華. 骨關節CT和MRI診斷學[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10-415.
[6] 鄭金龍,韓萍,史河水. 骶髂關節病變的CT診斷[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01,20(6):456-459.
[7] 余衛,馮逢,嚴洪珍,等.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影像學分析[J]. 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11):748-752.
[8] 王云釗,蘭寶森. 骨關節影像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621-637.
(收稿日期:201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