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每一個人對其解釋不盡相同,沒錢的認為有錢就是幸福,忙于工作的認為有一點點時間休息就是幸福……
“幸福很簡單,就是靠自己有限的精力、無限的熱情,為村里、為村民做一點事。”楊海平認為老有所為就是一種幸福。
寒風難擋工作的激情,天剛蒙蒙亮,老楊晨練歸來,輕輕扭開臺燈,看材料,查資料,對《平泉縣郭杖子鄉金杖子村工作年譜》做最后一次校對。
“注意身體!”老伴心疼地給老楊披上件外套,這么多年老伴早已經習慣默默地支持他。
2005年,老楊從郭杖子鄉退居二線,回村從事企業經營和產品經銷,自家的日子紅紅火火。
物質生活容易滿足,幸福生活需要精神上有所寄托。 “我是喝金杖子的水、吃金杖子的糧長大的,前些年忙于工作,對家鄉沒有任何回報,心里很愧疚。現在我退休了,就總想著為家鄉做點事。”老楊總是忘不了家鄉人,時刻在關注家鄉的發展。
2009年,村“兩委”班子換屆,推選老楊為郭杖子鄉金杖子村支部副書記。家庭會議上,大兒子楊愛武第一個反對,因為他所經營的勝騰商貿有限公司每年有幾十萬元的收入,需要老楊幫著打理,老伴心疼他的身體,也投了反對票。終于可以為家鄉做點事了,老楊不顧家人的反對,走馬上任,將打理村務變成自己晚年的精神寄托。
村里事物千頭萬緒,該從何做起?老楊退休前是郭杖子鄉黨委紀檢委書記,是黨務工作的行家里手。他深知一個村要發展,黨組織就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把人心凝聚起來,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
他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村班子深入田間地頭,了解群眾心里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并及時予以解決。當他看到村里青年特別是青年黨員既向往創業、渴望發展,又苦于資金、技術等瓶頸制約時,他起草制定了《金杖子村關于青年創業引領計劃》。支部大會上,村班子一致認可。根據《金杖子村關于青年創業引領計劃》,創建青年創業基地食用菌園區600畝, 11名黨員、積極分子入駐基地建園區,青年黨員唐曉軍在村黨總支幫助下投資40萬元建成占地5畝的養豬場效益可觀;青年曹寶富投資6800萬元的平泉隆森家具廠建設項目已正常生產,年可生產鋼木家具、板式家具、門窗等近萬套,實現產值1800余萬元,利稅320余萬元。
老楊所在的金杖子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區,桲欏樹戰役發生在這里。挖掘歷史文化,打造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是黨員的職責所在。老楊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他通過走訪調查,撰寫了《桲欏樹革命斗爭史》、《金杖子村史》等培訓教材,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走基層,寫規劃,謀項目,跑資金,一晃7年過去了,老楊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村務工作,村務工作也回饋給他快樂。
“我們這里的村民不是股東就是工薪族,住寬敞明亮的‘小別墅’,生活質量不比城里差,看到咱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覺得我這個助手還稱職。”
如今,老楊所在的金杖子村已升級為桲欏樹社區,老楊任社區黨委副書記,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但他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