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筆者多年從事宜居城市的研究經驗,以重慶打造宜居城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探討了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結合筆者的研究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全文是筆者長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升華,相信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關鍵詞:重慶 宜居 問題 對策 建議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059-02
1 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
①區位條件優越。重慶地處長江上游經濟帶核心地區,中國東西結合部,是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開發地區。因此重慶在宜居城市建設中,具有得
天獨厚的優勢,學界和社會學界早就有人用上海的今天來預估重慶的明日。
②市政環境良好。重慶是中國西部唯一集水陸空運輸方式為一體的交通樞紐,橫貫中國大陸東西和縱穿南北的幾條鐵路干線、高速公路干線在重慶交匯,3000t級船隊可由長江溯江至重慶港,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干線機場。重慶是中國西部電網的負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氣產量大,能源供應的保障程度高。完備的基礎設施功能,是保障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要素。
③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這是一個雙刃劍,工業的強大有時往往會導致城市宜居性的弱化,但如若工業基礎的強大,在不破壞宜居城市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能提供更好的綜合配套,則在宜居城市建設過程中,它將成為一個有利的因素。重慶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之一,正著力壯大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建筑建材、食品、旅游五大支柱產業。
④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對富集。重慶擁有1000多家科研機構,34所高等院校,60多萬科技人員。
2 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
宜居重慶的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諸多優勢,但是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客觀和主觀上的諸多因素影響,也增加了宜居重慶建設的難度,在此,筆者將對宜居重慶建設的劣勢進行梳理:
①地勢限制。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座大山脈。因此重慶素來都有“山城”的稱呼,這樣的自然地理造成了重慶的道路交通、住房、公共設施等的建設將比其它城市的建設難度更高、費用更大,因此宜居城市的建設難度也會增加。
②氣候限制。重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具有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2007年平均氣溫19.0℃,年總降雨量1439.2mm。這樣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重慶炎熱的夏天、陰冷的冬日,和短暫的春秋,并且由于自然地勢及空氣質量的因素影響,使得冬日的重慶有較多霧天,曾一度有“霧都”的稱呼,但隨著重慶“藍天計劃”的實施,霧都情形已有較大改觀。
③空氣質量問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勢限制,使得重慶市的空氣凈化難度高于平原地區,所以節能減排,降低汽車尾氣、工業廢氣排放等就對宜居城市的建設更為重要了。
④文化限制。重慶本身擁有著流傳千年的巴渝文化和后來的抗戰文化、陪都文化,但是無論市民或學者卻總深感重慶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的缺失,無論從城市的規劃、設計和管理,還是從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我們很難從中體會到濃厚的巴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演變至今就成為了重慶人豪爽、耿直的特性,但由于歷史和氣候的因素影響,使得人們往往具有比較突出的性格特征和火爆的脾氣,在社區鄰里關系的和諧構建中產生了一定障礙。
⑤城市個性的缺失。除了朝天門等歷史遺留景觀外,能夠表現重慶特色的城市標記不夠多,許多城市建筑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國外或沿海城市,缺乏滋生于城市文化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意象
3 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的指標體系的探索,確定了重慶市宜居城市建設的具體標準和努力方向,因此針對宜居重慶的實踐建設,筆者提出如下圖1對策建議:
3.1 制定戰略策劃和規劃設計
宜居城市的建設離不開科學的戰略策劃和規劃,它們是城市政府對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途徑等所做的宏觀謀劃,是對城市未來形象等進行定位抉擇。選擇和制定符合宜居城市內在屬性要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城市政府駕馭宜居城市發展全局的重要、關鍵性手段和環節,是實現宜居城市的基礎和前提。宜居城市戰略規劃的制定和城市的設計必須具備前瞻性、整體性、區域性的特征,要著眼于未來,著眼于發展和變化的客觀現實,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供應能力要適當超前,不斷完善城市載體功能,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樹立以城市環境生態化、城市文化特色化、公益設施便捷化、城市空間人性化為主要目標的城市現代化建設更新理念;要統籌兼顧市區、郊區、城鄉接合部、農村的時空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因此,在建立制定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業規劃的法定規劃體系的同時,必須建設和完善戰略策劃——總體規劃——居民重點活動區域的城市建設——生態環境、市政公用設施等專業規劃的非法定規劃且與建設宜居城市密切相關的規劃設計體系,切實做到層層落實規劃戰略愿景。
3.2 加強區域一體化發展,走都市圈發展模式
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宜居城市的建設必須有強勁經濟發展作為保障,必須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優化產業結構,培養良好的經濟成長性,帶給市民足夠的發展機會和充足的就業機會,滿足市民的各種生活需求。宜居城市應該是一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只有經濟得到發展,才能解決城市貧困、環境污染、就業不足等一系列城市問題,才能為居民創造良好的人居硬環境從而促進人居軟環境的建設。不僅如此,宜居城市還要求城市具有強勁的經濟發展潛力以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續地為居民營造一個良好的人居環境。
3.3 提高生活舒適度
宜居城市的建設,歸根到底就是要建設一個生活舒適性高的城市,住房問題是居民對城市宜居性的首要敏感因素,它不僅涉及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影響著社會的公平和穩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決居住問題,“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這方面,新加坡成為公認的典范。由政府擔當住房保障的主體,成立專業化的制度執行機構,按照多數居民購買力確定房價,并通過一系列優惠活動保障居民買房。此外,宜居城市還要具備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條件。建設不能忽略社區環境,應重點推進社區安全、綠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細化。加強社區的配套設施建設,并兼顧弱勢群體。同時提高社區的文化氛圍和居民素質,注重營造一個安靜、清潔、具備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環境。
3.4 完善城市交通體系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設的基礎,優先發展交通則是必然的選擇。在國外,交通舒適、便捷是人們評價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在國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汽車數量急劇上升,交通問題已成為影響城市效率、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市民身體健康的突出問題。宜居城市的交通應該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宜居城市應合理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統,大力發展可供選擇的公共交通。與此同時,以人為本,建設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閑網絡,方便市民的休閑出行,并通過對客貨流的合理組織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組織,減少不必要的機動車交通。
3.5 打造優美生態環境
擴大城市的綠化面積,提高城市的空氣質量。宜居城市應當有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這是建設宜居城市最直觀的標志和象征。縱觀國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設,不難發現,各城市對于生態城市的建設幾乎都是認可的,而且他們在這方面的建設也已經相當成熟。而在國內,雖然一直倡導通過城市生態化建設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生活和生產空間,但是相比而言,生態環境的建設仍然相對滯后,還處于不斷學習和借鑒階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態資源,有效組織自然景觀,精心設計綠化空間,營造宜人的城市氛圍并建造多樣的活動開敞空間仍是目前國內眾多城市宜居性建設努力的方向。
3.6 完善城市基本保障功能
宜居城市還應當加強城市安全建設,因為宜居城市需要具有良好抵御能力。縱觀中外城市發展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設的首位需求。一個安全的城市不僅能夠在環境和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人身健康、資源供給、政府績效以及其他和城市安全相關的未知方面保持一種動態穩定與平衡協調狀態,并對自然災害和社會與經濟異常或突發事件具有良好抵御能力。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城市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復雜的利益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使城市安全問題越來越為政府、社會、公眾所關注。而目前國內的宜居城市建設對于安全性建設重視不夠,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體系。部分城市即便對此采取了一定的行動,也還是處于起步階段。一個安全的城市提供給市民的不僅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還包括城市生態環境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社會安全、城市生產安全、城市經濟安全、城市文化安全等方面。
3.7 突出城市的文化與特色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觀,每個宜居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最能反映城市個性的,則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獨具個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著地域文化的精華而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其發展才會有動力和后勁,才有可能朝著宜居城市的方向發展。而目前在國內城市特色不明顯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大部分城市都難以逃脫“鋼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印象。宜居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僅對傳統文化的延續,也不是擯棄外來事物的自我崇拜,它應該是在維護城市文脈的基礎上兼容并蓄,融合現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種特色文化環境。具體說來,其一,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包括有形的還包括無形的文化遺產,從而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其二,立足本土文化,實現同一場所不同時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審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李明.基于遺傳算法改進的BP神經網絡的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
[2] 何永,郭睿.北京城鄉規劃中生態思想的演進[J].北京規劃建設.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