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多山,森林覆蓋率高,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668mm,人均在全國較高,但也仍存在著區域性和季節性缺水。福建省目前解決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主要有庫區水、引水和開采地下水。本文結合福建省農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為提高農田作物的灌溉保證率,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提出福建省的節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置應著重于“農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山地節水灌溉水利工程建設”兩方面內容。
關鍵詞:節水農業 灌溉技術 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V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145-01
1 福建省節水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沿海地區缺水嚴重
福建省沿海突出部陸地面積(包括島嶼面積)比例不大,占全省面積6.23%,但水資源需求增幅較大。由于福建省降水量年際豐枯懸殊,時空分配也不均勻。沿海地區平均降雨量較少,僅為900~1600mm,但是平均年徑流深在450~1240mm,加上灌溉設施陳舊落后,區域性水旱災害經常發生。特別是部分濱海地區,如連江、莆田、惠安等多個縣(市),人均水資源不足1000m3,為全國人均的43%,全省的27%。典型的如東山島,2001年9月至2002年4月連續8個月無降雨。總的來說,福建省沿海地區缺水十分嚴重。2004年夏秋大旱,有150個鄉鎮,近200萬人口飲水困難,受旱耕地1000多萬畝,所以福建省沿海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1.2 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據統計,全省已建各類水庫2963座,總庫容110億m3,供水總量169.15億m3,用水量達164.40億m3。根據福建省水資源中長期計劃,到2015年供水保證率為75%時,總用水量將達到270.19億m3,因此,現有的水資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水平很不相稱。福建省水庫灌區目前多數為盤山渠道,土質差,襯砌率低,渠道滲漏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偏低,而且中型灌區骨干工程建筑物老化損壞率達到40%,特別是許多泵站設備、水閘、渡槽等損壞十分嚴重,多數已經超過了使用年限,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目前全省平均水灌溉利用系數僅為40%左右,造成水資源短缺與水資源浪費并存,直接影響農業的灌溉用水,因此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勢必面臨著新一輪的水資源壓力。
1.3 水資源污染嚴重
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人口的持續增加,特別是農村城鎮化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水資源日益受到工業“三廢”、化肥、農藥、養殖業及生活污水等污染,水資源狀況日趨惡化。據監測,目前福建省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總體上說,福建省各主要江河的水質狀況較好,但部分流域存在局部河段嚴重的水質污染現象。水污染日趨嚴重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也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不僅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對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到。
1.4 農業灌溉用水危機
農業用水是福建省用水大戶,一般包括農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漁用水。隨著我省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比例急劇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為保障城鎮用水,許多地區不得不把原先以農業灌溉為主的水庫水源轉向城鎮供水,加之部分水資源被污染,可供農業使用的水資源日趨緊缺,農業用水的比重必然將逐漸下降,尤其是經濟相對發達的閩東南地區的水資源擁有量相對較少。因此,雖然福建省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平原、島嶼和沿海突出部分的水資源擁有量卻很少,呈現出季節性、區域性的缺水狀況,嚴重制約了當地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發展。
1.5 節水意識不強
認識上存在誤區。目前不少地方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福建省雨量充沛,旱情不重,發展節水農業意義不大,因而對推廣節水農業技術重視不夠,推廣面不大,影響了節水農業的發展。近年來,福建省節水灌溉技術雖然取得長足的進步,但發展不平衡,用水效率仍然很低.
2 福建省節水農業發展對策
福建省節水農業發展應堅持“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綜合治理、分期實施、講究實效”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灌溉的節水化、農業種植結構的合理化、節水灌溉管理的科學化,同時還應注重節水灌溉重點工程與整體推進、重點技術與農藝措施和灌溉區域管理與基礎工程建設相結合。
2.1 防滲渠道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
福建省年平均農業總用水量100億m3左右,而灌溉水利用系數大約為0.4~0.5,效益發揮不足一半,每年損失的水量相當50座大型水庫。為此,加強農田渠道防滲基礎設施建設,不當可以節省輸水時間,還可以減少滲漏,同時也提高農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根據福建省農田節水灌溉發展現狀,主要應該建設剛性混凝土襯砌的渠道防滲基礎設施,規劃到2015年,建設渠道防滲面積150.0萬畝,
2.2 輸水管道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
管道輸水技術是以管道輸水代替明渠輸水,簡稱“管灌”,其優點:一是可以節水,二是可以節能,三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可以方便管理。管道輸水灌溉系統一般包括取水工程、輸配水管網和田間灌水三組成部分,所以,需要添置薄壁塑料管、雙壁波紋塑料管等大口徑管材,還有配套管件與附屬設備等。
2.3 田間噴微灌工程的基礎設施建設
噴微灌具有作物灌水均勻、作業強度小、機械化程度高和適用性廣等特點,并有利于作物抵御不良氣候條件。與傳統灌溉技術相比,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約8%;微灌系統可以隨水將肥料和農藥直接輸送到作物根區,提高了化肥和農藥的利用效率,可節省化肥、農藥用量50%,利用率提高30%~40%;微灌使土壤不板結,團粒不破壞,節省了大量勞力費、機力費。綜合考慮農產品產量、品質提高和節省農業生產成本,采用微灌技術一般可增收30%左右。
由于山地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的特點,表現為土壤肥力低下、水資源供應嚴重不足等,對山地的開發和利用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為此,福建省提出了“因地制宜發展山地水利工程”的戰略部署,按照“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把節水農業技術作為重大的農業技術節本增效技術加以推廣,以充分利用雨水資源為核心,采取多種形式,興建小型水庫、山地蓄水池等山地水利工程。不斷增加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投入,并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節水農業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目前除了必須加快建設福清閩江調水(流量為10m3/s),福州二水源(從鰲江引水,流量為10m3/s)等一批工程外,同時還應研究并加快推進一批新的調配水工程建設。2012—2015年,重點建設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24萬畝易受旱山地農田及15萬畝的山地經濟作物耕作區的灌溉用水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