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英語教育正在我國各類幼兒園、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兒童英語教學方法理論和實踐研究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針對學前兒童特點,對TPR教學法的教學原則、教學步驟、案例及優缺點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TPR教學法 兒童英語教學 提高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168-01
1 TPR教學法(全身反應法)
TPR教學法產生于60年代初期的美國,主張像學習母語的過程一樣,兒童通過身體運動學習外語。教學過程強調以兒童為主體,突出“聽”能力的重要性,透過類似游戲性質的肢體動作進行語言學習。通過教師發出口頭指令,并輔以肢體動作示范幫助學習者了解指令的意義,當學習者充分了解語句的意義時,兒童以身體動作對教師發出的指令做出正確的回應,即在大量理解性聽的輸入基礎上培養兒童說的能力。
2 TPR教學法的主要教學原則
1)理解口語的能力要在說話之前發展只有進行充分的理解性的聽,才能自然地轉移到說。同時進行聽和說兩種技能的訓練,只會給兒童造成壓力,因為缺乏理解的聽,兒童沒有做好說話的準備,很容易說錯。2)理解的能力要通過全身動作來發展。大量研究證明,指令是基本的交際,第二語言的大多數語法結構和數以百計的詞匯項目,都可以通過教師熟練的指令來教授。3)不可強迫兒童說話,兒童聽到理解所學的大量接受性詞匯,將外語在認知結構中內化,就產生了一個說話的待發點。這時,兒童就有說話的要求,自然而然地開始說話。據研究,兒童要聽幾十次才能發一個音。如果給兒童以壓力,強迫兒童說話,就會引起其大腦對外來信息的抵制。
3 教學步驟
1)教師說出指令并做出動作,兒童邊聽邊觀察邊理解;2)教師說出指令并做出示范,然后讓兒童跟著做;3)教師說出指令, 不示范動作,讓兒童做動作將其表現出來;4)教師說出指令, 不示范動作,要求單個兒童完成動作;5)請某位兒童說出指令,教師和其他兒童一起做動作將其表現出來。
以利用TPR教學法教課堂指令“stand up”和“sit down”為例說明教學步驟:
Step1—The teacher says instructions slowly while demonstrating the action:Stand up and sit down.
第一步:教師慢速清晰地說出“stand up”和“sit down”邊說邊演示動作。
Step2—encourage the whole class to perform the action.
第二步:教師慢速清晰地說出“stand up”和“sit down”邊說邊演示動作,同時鼓勵兒童一起相應做動作。
Step3—call on individual children to perform the action.
教師找一名兒童聽指令做動作。
Step4—Increase level of interest, by playing Mirror Games:divide children into As and Bs,As face teacher while Bs face their partner As.Give instructions to As to follow. Bs then copy As’ actions.
通過做鏡面游戲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將兒童分成A、B兩組,兩組同學一對一面對面游戲,A組同學面對老師,B組同學面對A組的同伴,讓A組兒童聽指令做動作,而B組兒童模仿A組兒童的動作。
Step5—Increase level of challenge by adding increasing pace and speed.
待兒童逐漸熟悉命令后,可通過加快指令的頻率和語速來增加游戲難度。
Step6—Chant with actions:Up, up,stand up.Down,down,sit down
兒童與老師一起邊有節奏地說指令邊做動作“Up,up,stand up.Down, down,sit down”是學生開口說指令。
Step7—Play“Robort Game”.Ask one child to act as a commander,the others as roborts.Change the commander frequently.
做“機器人”游戲。由一名兒童做指揮官發布命令,其它小朋友做機器人,接受指令做動作。之后換幾名小朋友做機器人。
4 TPR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4.1 良好的語音發音
兒童期是英語語音發展的關鍵期,兒童學習英語更多的是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是兒童模仿的直接對象,教師的英語語音語調對兒童有著很大的影響。此外,TPR教學法要求教師采用簡單易懂的英語指令進行授課,因此,作為兒童園英語教師,應具有較好的英語口語能力,發音要盡量與西方人相同,語言表述得體,同時注意語言的節奏感,使之有一定的感染力。
4.2 較強的模仿力和肢體語言表達能力
首先要有一定的模仿力。在讀音準確的前提下,教師要注意面部表情的變化,注意到模仿西方人講話時豐富的面部表情;在動作行為的模仿力方面,模仿各種角色要惟妙惟肖、夸張幽默、引人入勝,盡量使兒童置身于真實的場景。
此外,TPR教學法還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將各種詞匯,變成相對的動作,讓孩子來表演,以幫助孩子記憶。例如教大象,老師可以用緊扣的雙手和伸長的手臂比作大象的鼻子;在教“冷”的時候,老師可以通過將雙手抱在胸前,渾身顫抖做出冷的摸樣。
4.3 一定的音樂修養和美術功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利用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幫助兒童理解英語歌曲的含義,和兒童一起表演相應的動作,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多種感官的發展,還有利于兒童良好情緒情感的體驗。
TPR教學法主張用形象直觀的視覺刺激幫助兒童感知語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圖片 實物 頭飾等)及多媒體儀器輔助教學,因此兒童英語教師必須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其是簡筆畫和手工制作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志遠.兒童英語教學法[M].北京:外研社,2002.
[2] 楊文.全息全感幼兒英語教學法[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
[3] 李淑賢.幼兒游戲理論與指導[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 周兢.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 莊錦英,楊廷君.教師體態語言藝術[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 Helene Becker.Teaching Views From The Classroom ESL-12[M].北京:外研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