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程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高校工程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工程需要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多年來培養的大批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針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這一現狀結合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的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改革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等工程教育 實踐教學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172-02
工程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來培養的大批人才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中國工程教育的培養規模已經遠超英、美等發達國家達到世界第一,但中國合格的高質量的工程師的世界排名卻一直靠后,這也是目前我國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綜合競爭力相對落后,與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差距仍較大的一個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其創新精神和綜合創新素質不強;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大量的工程創新型人才。今后一段時期是我國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培養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重大戰略機遇期,2010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圍繞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其中首推的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1 國際對工程師的要求標準
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具體制定了新的對工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11條評估標準[1]。
(1)有應用數學、科學與工程等知識的能力;(2)有進行設計、實驗分析與數據處理的能力;(3)有根據需要去設計一個部件、一個系統或一個過程的能力;(4)有多種訓練的綜合能力;(5)有驗證、指導及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6)有對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達與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問題對全球環境和社會的影響;(9)學會終生學習的能力;(10)具有有關當今時代問題的知識;(11)有應用各種技術和現代工程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以上11條標準可以鮮明看到當前工程師培養除了重視培養數學和科學外更加注重的是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終身學習以及環保意識等的培養。
2 我國工程教育模式的不足
2.1 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保守
教學內容的更新未能及時跟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步伐,部分教學內容相對陳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不適用的知識結構體系仍然存在,而反應當今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知識卻被置于教材之外;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以理論知識的灌輸為主[2],忽略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缺乏啟發式[3]、研究式、開放式的學習氛圍;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思考新問題、探求新知識的創新欲望。
2.2 重理論輕實踐
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在教學過程中還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4]的傾向,技術性和實踐性內容逐漸減少,軟性的和虛擬性的內容卻不斷增加。有報告顯示,20年畢業的約 6萬工程類畢業,我國畢業生中不足1%的人能適應國際化公司的工作[5],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國當前的工程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學生接受到項目和團隊工作的實際訓練較少[6]。
2.3 專業設置口徑窄
“工程”是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領域,而長期以來,專業的定向型培養體制及學生重授課輕自學的思想造成了學生的知識面窄[7],也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自主性和創造性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很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2.4 教師本身缺乏工程實踐
我國高校招聘來的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相應的工程經驗背景[8,9],學校的成果評價導向也使得教師重學術輕實踐;使得教師在講臺上不能給學生進行豐富的工程案例闡述來解釋基礎理論,教師本身不會做工程又怎么能帶出善于做工程的學生呢。
3 我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徑
3.1 加強工程實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我校在擴增工程實訓基地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在常州、南京、洛陽等城市建立了工程實訓基地,為學生進行工程實訓提供了保證;配備專門教師在現場進行講學,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基礎理論和原理;與企業的技術人員一起協同解決問題,努力增加學生的工程實踐經驗[10],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3.2 調整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普遍存在重書本知識而輕能力培養的現象,課程單科自成體系,割裂了課程間的聯系,使得學生很難把理論和工程實踐相結合,造成工科學生普遍存在動手能力差的現象[11,12]。我校在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上主要作了如下改革。
(1)邀請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來我校講學;(2)課堂上重點講解工程實例和研究成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來解決書本知識;(3)增加選修課的開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4)增加實踐學時,進行現場教學,加強理論課與實踐課的融合,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局面。(5)跨學科合作,機械、材料、化學等學科交叉合作,進行教學和課程設計,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
3.3 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工程教育的成敗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經驗豐富的高素質教師隊伍,而目前國內高校引進的大都是博士,教育背景只是在校園,教師本身沒有企業背景,缺乏工程經驗與能力,這對提高本科工程教育質量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建設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經驗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我校具體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1)廠校聯合進行科研、教學,并與企業建立長效合作機制,40歲以下博士必須到企業鍛煉一年,并作為評定職稱的條件之一,以此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2)努力引進富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加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13];(3)聘請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當兼職教師,改善教師隊伍的能力結構。
3.4 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提高學生參與研究項目的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校積極探索解決方法,具體為:
(1)通過各種途徑與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14,15],把培訓大學生創新智能的相關實踐課堂盡量多的建在離我校較近的相關企業中,建立產學雙方相互促進、互利互惠的良性協作關系;(2)與企業組建緊密合作型的研究開發中心,教師帶領學生參與部分項目,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工程實踐創新技術活動中來,提高學生參與項目的能力;(3)鼓勵學生的畢業設計走進企業,在工程技術人員的帶領下參與企業的工程項目課題,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也讓學生直接體會到企業的工作要求和模式。
4 結語
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是關系國家發展提高我國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必須要堅持長期不懈的努力,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特別是在本科教育上的合作;在堅持數理基礎培養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工程實踐和創新環節的培養;培養一批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在當前政府一系列保障措施下促進高校本科工程教育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劍敏,李燕.高校本科工程教育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1(30):201.CAO Jianmin,LI Yan.Reseach on innovation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30):201.
[2] 王濤,王愛國.工程教育理念下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1(5):33-36.WANG Tao,WANG Aiguo. Reflec-tions 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View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ory[J].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11(5):33-36.
[3] 曾紅元.淺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6): 33-35.ZENG Hongyuan.Talking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J].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2011(6): 33-35.
[4] 張金標,胡慧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0(1):25-27. ZHANG Jinbiao,HU Hui ping.Research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based on engineering talent[J].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2010(1):25-27.
[5] 王淑芳,金涌.大工程觀教育理念下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8-24,31. WANG Shufang,JIN Yong.The Reform 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Notion of \"Engineering with a Big E\"[J].Higher Educat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2011(1):18-24,31.
[6] Soyster,A L.The Busines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8,97(1).
[7] Johri,Aditya.Creat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3).
[8] Litzinger,Thomas A,Lattuca.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1).
[9] Jerzy Rutkowski,Katarzyna Moscinska.Links between Technology-based Education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Electric Circuit Theory Case Study[C].2011.
[10]Litzinger,Thomas A.Engineering Education Centers and Programs: A Critical Resourc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 (1).
[11]Peercy,Paul S,Cramer.Redefining Qual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rough Hybrid Instruct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4).
[12]Jesiek,Brent K,Engineering Education Research:Discipline,Community,or Field?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9,98(1).
[13]陳小燕.基于校企合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新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10(1):74-76.
CHEN Xiaoyan.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competency\"teachers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10(1):74-76.
[14]龐世俊,龐少召.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驅動方式解構、問題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5):46-50.PANG Shijun,PANG Shaozhao.The deconstruction,problems and strateg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Pang SijunPang Shaozhao [J].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0(15):46-50.
[15]王英俊,張曉慶.校企合作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J].價值工程,2010(9):215. WANG Yingjun,ZHANG Xiaoqing.Practic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s [J].Value Engineering,201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