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一所農村完全中學,隨著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外來工子女(下文簡稱“外來學生”)越來越多,截至2012年秋,全校共有學生1636人,其中外來學生就有368人,占全校學生的22.49%;戶籍在省內的124人,在省外的244人。預計在今后幾年,外來學生所占的比重還會增大。不僅是我校,周邊學校也正面臨著外來學生逐漸增多的局面。外來學生的教育狀況及他們身上日益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正越來越引起學校領導及老師的關注。恰當地解決好這些問題,能為學校的騰飛插上有力的翅膀;否則,它有可能滋生出新的不安定因素,嚴重阻礙學校前進的步伐。
一、樹立科學的學生發(fā)展觀
“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边@就要求學校、教師對外來學生要和當地學生一視同仁。非但如此,教師還要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愛、更寬廣的胸懷來關注這些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思想。他們和當地學生一樣都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都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狀。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些學生,好像他們來自偏遠落后的地區(qū)就應該比當地的學生差。如果這樣,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也與新時期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相悖。面對日新月異的教育形勢,我們的學校與教師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來為社會的安定與和諧發(fā)展,為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二、尊重學生的發(fā)展
外來學生雖然家庭環(huán)境不盡如人意,但其中有遠大理想的學生大有人在。他們質樸、善良、勤勞、好學。教師是一面網,要盡力過濾掉他們身上的不足,讓他們的優(yōu)點在陽光中熠熠發(fā)光;教師是一扇窗,要讓和煦的春風吹綠他們心中的柳樹,而把灰塵與蒼蠅擋在外面。筆者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多次遇到這樣的外來學生。記得有一位楊同學來自本市另一個縣,他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異,地理、生物、歷史會考均為滿分。但他因為小學沒有學過英語,所以英語總落在后面。開始他有些灰心喪氣,認為自己沒有希望、沒有前途。我發(fā)現他這一思想苗頭后,用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來鼓勵他,并協助英語老師幫他惡補英語。一個學期后,他憑借頑強的毅力把英語補了上去。初三下學期他回原籍繼續(xù)讀書,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縣中。我為當時對他的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慶幸。他雖不在我們本地,將來不照樣為社會做著貢獻嗎?面對著這份“大義”,學校與班級的“小利”又算得了什么?因此,面對外來學生,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有長遠的目光,不能重此輕彼。
三、教師要有耐心
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習慣的改變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改變一個學生的習慣,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學生個體、老師群體及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我們要允許學生慢慢來,要允許學生有一定的反復,畢竟他們還是孩子。我們還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環(huán)境,開展必要的活動來幫助他們進一步認識自己身上的不足,進而改正自己的壞習慣。有不少孩子的不良嗜好與習慣都是從家長那里學來的,或是家長“寵”出來的。因此,家長往往是孩子不良行為習慣的源頭所在。與外來學生的家長打交道,教師尤其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巧妙的工作方法。要知道我們試圖改變的是一個傳統,“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币淖円粋€人,得一步一步來。我們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思想準備,育人本就是一樣細致而又要極富耐心卻又光榮無比的事業(yè)。
四、關愛外來學生
外來學生在人地生疏的異地求學、生活,他們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愛是一種德行。崇高的愛,不但能體驗美,還能創(chuàng)造美。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崇高的,它能創(chuàng)造學生的美,它能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世界。曾有一位來自四川的羅姓同學,他家境貧寒,成績較差,但他酷愛小制作。當時有些同學甚至老師都認為他不務正業(yè),時常給之以白眼和冷言冷語。該同學也深感壓力。我對之卻有不同的想法。在蕓蕓眾生中,能有幾人躋身于名校,成為科學家、發(fā)明家?但是如果有人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世界,并從中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趣體驗,不也很好嗎?我以此為教育這名學生的突破口,真誠地鼓勵他堅持做下去,并請來勞技教師給予他點撥、指導。終于在市勞技作品大賽中,他脫穎而出,奪得了一等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也為自己開辟了一個美幻的世界。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tài)或消極的心態(tài),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或失敗?!崩蠋煹膼郏芙o處于困境中的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無窮的動力。我相信,只要這位同學堅持不懈,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也能做出非凡的成就。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yè),教育應該面對全社會。外來學生與日俱增,是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趨勢。我們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我們應做的是:研究對策,扎實推行,細致實施,及時反饋,不斷完善,盡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盡學校教師的責任,引領著這些學生盡快融入當地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也促使著當地學生吸收、兼容外來學生身上優(yōu)秀的文化特質和為人本色,取長補短,以達到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提高的教育目的。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體現教育公平的原則,才能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探索外來工子女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2]G209】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