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從學習的組織形式角度對學習的分類。相對于個別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20世紀80年代,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興起,合作學習越來越受到各國教育的廣泛關注。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有: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建立并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沖突;對于完成各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
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僅是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過程與審美過程。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2l世紀公民所應該具有的素質。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
1.合理分組
合作學習宜采用異質分組的原則,也就是將男生和女生、本學科學習較好的和有一定困難的、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種互補。每個小組4~6人為宜。每學期應該調整一次小組的劃分,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
2.規范操作
(1)小組中只有兩種角色,一種是學習的操作者,一種是學習的檢查者,這兩種角色由小組成員輪流擔任。當一名成員向其他人說明自己的理解或推理過程時,其他成員要對其發言進行評價。
(2)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發言人,沒有小組長,而且中心發言人是輪流擔任,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合作學習中消除權威,體現地位平等與機會均等。培養學生這種平等合作的意識。
(3)中心發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組而不是個人,師生對中心發言人的評價不是對其個人的評價,而是對這個小組的評價。
(4)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必須確保每個學生在小組的充分交流和表現的機會。如果問題提出后,只給了1分鐘合作學習時間,6個學生是無論如何不能都得到交流的機會的。
3.明確任務
開展合作學習的任務選擇非常重要。必須選擇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才能開展合作學習。如“發現平方差公式的規律”,這是一個具有探索性同時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如果教師提出一個計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那就沒有太大意義了。
4.形式整合
所謂形式整合是指合作學習在實施中要與其他學習形式進行整合,以期求得最佳效果。如:在發現平方差公式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個別學習,在此基礎上,再開展合作學習。這個組合非常重要。獨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與認識,那么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只能是觀眾和聽眾。教師必須給一定的個別學習時間,而且還應要求學生當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結果時,要整理自己的思維,從心理上做好與人交流的準備。
5.全班交流
合作學習最終要讓各小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內容一是認知與技能方面的;二是過程與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因為學生的交流就不僅僅是知識,同時,還包含方法方面的交流,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交流。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傾聽發言,記錄下自己沒想到的。這種交流達到了更大范圍的資源整合。
6.教師的作用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具體地說,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起如下作用:
(1)規范行為。教師要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教師都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發現火花。交流的過程是學生間思維碰撞的過程,時常會有思維的火花閃現。這種火花可能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想法,還可能是富有哲理的話。教師要在傾聽中努力去感受和尋找。如:在某些叫學生編題教學中,老師要仔細看學生們編出來的題,發現其中有特點的題,就讓他們把編好的題寫在紙上,送到前面,以備交流時用實物或投影展示出來。這就是在發現思維的火花。
(3)排除障礙。在合作學習中,時常會出現因為思維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況。這時需要教師及時的點撥,才能使學生很快地排除障礙。使他們能夠順利地與其他同學交流。
(4)引導深化。在開始采用合作學習這種學習形式時,小組的交流和討論往往容易出現交流與討論淺層次、表現化。比如,老師要求學生對一個問題尋找各多的解法,學生往往滿足于解法的數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類型和獨特性。這是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引起注意的。如發現學生們編題的數量較多,然而基本上是從一個角度思維的結果,于是他便提醒學生能否換個角度再編題。這樣就使學生在發散思維過程中,不僅關注流暢性,還要關注變通性,更要關注獨創性。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