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第一,從真善美三者關系來看,只有真情才能寫好文章,只有真實的文章才是美的。第二,從創作學角度來看,高中學生真實的情感是屬于生活真實,但高中生作文還要講究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第三,從育人的角度來看,教師應該倡導學生寫真實的感情,把作文和做人結合起來,真實的感情鑄就真實的文章。
【關鍵詞】真情 真實 文章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指出: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就目前情況來看,高中生作文現狀不容樂觀,無病呻吟的文章居多,虛假感情的文章不少。教師批閱作文明顯感受到,學生作文缺少真情實感。殊不知,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本源。
第一,從真善美三者關系來看,只有真情才能寫好文章,只有真實的文章才是美的。馬克思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①我認為,學生的作文也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必須寫出客觀事物的規律性,也就是反映“真”的情感。另一方面,與學生寫作目的“善”統一起來,作文才是“美”的。從文藝創作的角度說,只有先具備“真”和“善”,才能談得上“美”。例如:2007年江蘇省高考作文題目是“懷想天空”,有一位考生寫“父子割麥”的故事,最初閱卷老師只給37分,后來何永康教授判給53分,整整提高了16分。何永康教授這樣寫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張揚,不搞‘滿天星’的鋪陳鋪排,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述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然而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試著想一想,如果這篇高考作文沒有寫出真情實感,何教授會給予這么高的評價?會在整個江蘇省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方面引起轟動?
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真情。有一位作家曾說過,如需創作,第一需要觀察。因為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它給寫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高中生的主要生活在學校、家庭,教師要引導他們走向社會積累寫作素材。例如,我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每天晚上組織學生看新聞聯播,高一到高三的學生,每周一節自由閱讀課等等。真實的生活積累必然會觸動學生的真情,我們要求學生記日記、寫周記、寫讀書筆記,就是要求學生記下生活中的真情實感,為寫作文提供真實的素材,要想寫好作文,功夫在于平時積累情感,只有真實的文章才是美的。世界上偉大的作品,例如《斯巴達克斯》、《紅樓夢》、《紅與黑》就是反應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三種不同社會形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情況。
第二,從創作學角度來看,高中學生真實的情感是屬于生活真實,但高中生作文還要講究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統一。生活真實是指客觀存在的一切具體生活現象,即生活的本來面目,是客觀存在的,原生態的東西。藝術真實有三個要素組成,即生活真實、作者內在的真情實感、讀者的閱讀感受,它是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達到作文真善美的統一。例如有高中生寫作文,經常揭露社會中的丑惡現象,或者對社會陰暗面大寫特寫,或者寫自己的談戀愛過程……我覺得教師要提醒他們,這些現象不屬于生活的全部,作文還是要反映普遍性的東西。一般的生活真實還必須經過藝術加工,才能變成藝術真實,才會受到讀者的喜愛。正如毛澤東所說:“藝術真實可以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
教師要教會學生把真情實感轉化為藝術真實。王棟生老師在《通過封鎖線》一文中說:“我平時倡導學生‘自由地寫’,可是到了高三,我不能不教他們一些應試技巧,不得不教他們一些俗招,以幫助他們通過‘封鎖線’。我看不起高考,但我的學生要上大學,我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他們獲得大學的門票。能通過‘封鎖線’,到了‘解放區’,就是成功。既然我沒法阻止你造鐵絲網建碉堡挖壕溝,那你憑什么要求我拿著‘良民證’通過?”②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如今在高考指揮棒指揮下,高中作文教學改革的確是“帶著鐐銬跳舞”,但語文教師還是要教會學生寫作技巧,在生活真實的基礎上,寫出藝術真實的優秀作文。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表達與交流”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的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教師在教學生作文時,把藝術真實和生活真實統一起來,發揮語文作文的育人功能,要求學生把作文和做人統一起來,使學生有較強的作文能力和審美能力,為終生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三,從育人的角度來看,教師應該倡導學生寫真實的感情,把作文和做人結合起來,真實的感情鑄就真實的文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作文教學屬于語文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擔負著育人的重任。高中學生在寫作中不斷地成熟,在寫作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教師鼓勵學生寫“假、大、空”的文章,為了分數給學生傳授虛假的作文技巧,那么這樣的語文教師注定是失敗的、不負責任的語文教師。葉圣陶先生說過:“假若有所表白,應當有關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事實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狀況。”這就告訴我們,寫真實的東西,摒棄虛假的為文。
用怎樣的真實的感情鑄就真實的文章呢?我覺得李海林老師提出的“真實寫作”是一條可行之路。“真實寫作”包括四個方面:真實的寫作任務;真實的寫作對象;真實的寫作環境;真實的寫作成果。假如高一開始,語文教師就對學生進行訓練,那么到高三,我想肯定會培養學生真實的文風。
最后,我想用魯迅先生的話結束全文:“我認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
我堅信:真實的感情一定能鑄就真實的文章!
【注釋】
① 劉叔成 編.《美學基本原理》,第5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 吳非 著.《不跪著教書》.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