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情境教學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引導學生充分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提高語文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一種教學方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他們主動求索,從而獲得最佳學習效益。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該是開放式的。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不宜以講課為專務。”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應拓寬視野,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用優秀文學作品給學生以藝術和情感的熏陶,搞活語文課堂教學。一般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創設情境。
一、故事導入情境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文章要靠一個好的開頭吸引讀者,語文課也需要一個好的導語打動學生,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可以創設一些令學生樂于學習的情境,其中故事導入不失為一種調動激情的好方法。
如教課文《灰姑娘的時鐘》,我導入課文時說:“學習新課之前,我想請同學講個故事,題目是《灰姑娘》。下面哪個同學愿意為大家講講。”話音剛落,我發現整個班級就沸騰起來了,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待一學生講完這個故事,我就因勢導入:“從這個故事中你有沒有發現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地方?”這樣,故事導入迅速激起了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
二、圖畫再現情境
即充分利用插圖、教學掛圖、CD,為學生提供鮮明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抓住圖文相似之處,以圖導文,圖文合一,使用啟發、點撥、設疑、對比等手法,啟迪學生思維,引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琢磨畫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細細品味文字,讓學生在圖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圍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禮。
如講授《看云識天氣》,我制作了課件,將各種云的形狀以圖片的形式給學生看,創設直觀的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怎樣根據云的形狀來判斷天氣現象。再如《蘇州園林》,可把收集來的有關蘇州園林的掛圖掛在教室里,讓學生置身于園林的山山水水、亭臺樓閣之間。同時還可根據課文順序把有關內容制成課件,讓學生在看、聽、想中仔細體味“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的優美境界,從而激起一股熱愛之情、自豪之情、贊美之情,有此情玩味此境,何愁學生不能把握文章呢?
三、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很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借助音樂語言,再現教材提供的情景,可緊緊抓住他們感情的動情點,以情入手,以情導情,情理兼顧。
例如講授《鄉愁》這篇課文時,我先播放《江河水》,如泣如訴、感人肺腑的旋律震撼了學生,將他們帶入到一種凄涼的情境中,調動起他們悲苦的情緒。再加上用沉靜的語音、低調的語調、哀婉的語氣把作者那思念親人、眷戀祖國的無盡愁思恰到好處地展現出來,學生能不感動?然后我又播放了根據詩歌內容制作的一幅幅畫面,通過音樂的渲染和畫面的展示,學生捕捉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加上對課文的朗讀、語言的揣摩、內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用音樂渲染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把握,且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競爭創設情境
馬卡連柯說過:“任何教學集體中都蘊藏著一種內在動力,就是學生之間的競爭力。”勿庸置疑,當大腦處于競爭狀態時的效果要比無競爭時高得多。在教學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競爭因素,使學習群體處于情緒亢奮的競爭情境中,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例如教學《懷疑與學問》,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初中課本中哪些材料可以作為本文的論據?看誰說得既快又多。學生略一回憶,紛紛搶著說:“哥白尼懷疑亞里斯多德的天動學說,創立了地動學說”;“伽利略懷疑亞里斯多德的運動學說,以實踐證明了兩個鐵球在真空中同時著地的正確性”等等。短暫的思索既幫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掌握了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又發揮了名人的教育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創設競爭情境,實際上是發揮學生群體對學生個體的推動作用,使學生個體思維在競爭中相互啟發、相互勉勵、相互感染。曾經有人說過:“沒有群體的價值,個人的價值就無處生根。”“和諧真誠的人際關系是一種幸福。”學生在民主、和諧、真誠的群體中論辯競爭,心舒情悅,思維膨脹,學習主動,個人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
五、設疑創設情境
語文課本就閱讀材料而言,很難使學生產生積極閱讀的心理。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足以啟動他們積極閱讀的情境。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問的是問號。”我們可以通過巧妙質疑,讓學生產生疑惑,再因勢誘導他們進入憤悱狀態。
如在教《儉以養德》時,教師在分析標題含義后問:“為什么說節儉可以修養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呢?”學生迷惘了,急于閱讀課文的心理也就可想而知了。
巧妙設疑,為學生建構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閱讀情境,這不僅使課本變成學生孜孜以求的對象,而且使他們明確了閱讀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六、扮演體會情境
學生的主動參與是學生以己之情悟文之情,以文之情激己之情的重要手段。學生主動參與創設情境有多種方式,其中編演課本劇是比較簡便易行的形式。扮演實際是一次再創造,學生在扮演過程中必須實行角色的轉換,必須細細揣摩當時人物的每一個神態、每一個動作、每一絲心理波動,才能用絲絲入扣的感情、恰如其分的語言繪聲繪色地將其朗讀出來。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現其情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孔乙己》、《皇帝的新裝》、《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些課文都是編演課本劇的好材料。當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形如枯槁的“孔乙己”坐著用手走到“咸亨酒店”時,同學們也許會哄堂大笑,但笑過之后,一定是深思,是同情,甚或伴著潸潸淚水。有了這樣鮮靈活現的情境,師生情感溝通定會水到渠成。
“石本無光,相擊而發靈光。”在教學中,只要老師善于動腦筋、想辦法,創設一些激趣、啟思的教學情境,那不但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給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學生也能從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課堂教學也因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北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