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著名學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教育。”教學中,師生對話是交流的重要途徑,有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教師的聲音傳播知識,學生的聲音是對教學的回應,反映其接受程度、思考深度、參與熱度。教師要懷著明鏡般的心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并設法讓學生發(fā)出提升課堂實效的好聲音。
一、引發(fā)思考的聲音——精心設問
課程改革以來,在由傳統(tǒng)課堂向高效課堂的轉變中,部分教師認為多提問就是符合新課改精神,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中出現“滿堂問”的趨勢,類似于“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無效提問充斥課堂,這些問題缺少深度,缺乏啟發(fā)性和思考性,使提問的過程失去了意義,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變得模式化和庸俗化。這種“我來問,你來答”的模式,看似有師生互動,實際是淺層次的交流,缺乏合作與探究,禁錮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熄滅了探索新知的靈感。
教師不僅要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設計問題困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激發(fā)與引導學生的思維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師應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跳一跳,摘桃子”的機會,讓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學習《政治生活》中“國際關系及其決定性因素”內容時,先向學生展示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一方面表示不支持任何一方的立場,另一方面宣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學生對美國的行徑感到氣憤,也會對美國的政策的感到疑惑。此時順勢提問:美國的政策為什么具有兩面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發(fā)出思考的聲音,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二、引爆思維的聲音——潛心點撥
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還要通過師生對話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提問難度過高,提問方式不當,使學生一時無法回答,或者不敢回答,讓課堂對話走向沉默,使教師在擔心“冷場”的慌亂中自問自答,強行推進了教學過程。
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說:“沉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反思我們所說過的話和聽到的信息,而且沉默自身也是一種表達,是從我們自己、從其他人、從這個世界的最深處呈現出來的表達。”課堂里的沉默是一種特殊的聲音,學生沉默的過程并不意味著思維的靜止,而是感悟和探知的繼續(xù),如同表面平靜的湖水,此時“一石”可能會“激起千層浪”。教師切不可手忙腳亂,更不可冷眼旁觀,應當主動給予適時的點撥,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其走出思維的泥沼,使他們經歷一番“山重水復”的思索,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例如《生活與哲學》教學“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知識點時,對于教材問題: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學生即使看了教材的插畫,也處于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狀態(tài)。教師可以設置幾個問題:①懸崖上的兩個人能同時上升或者下降嗎?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②他敢不敢燒呢?是一種什么關系?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既有話可說,又水到渠成地認識到矛盾包含“對立”和“統(tǒng)一”的關系。
三、生成智慧的聲音——耐心引領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是思維活躍,充滿活力的學生,難免出現預料不及的聲音。課堂上出現的異樣的聲音,是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的表現,同時也是美妙課堂的生成點、精彩課堂的閃光點、高效課堂的切入點。教師要利用學生的意外生成,為高效課堂“錦上添花”。
學生表達聲音的過程是錘煉思維,升華情感,提升素質的過程。課堂要鼓勵學生“敢說”,要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的聲音有思考的寬度,思維的深度。作為政治教師要對學生負責,堅定執(zhí)教立場,堅守教師職業(yè)道德,凈化和塑造學生的心靈。某教師執(zhí)教《經濟生活》中“公司的經營”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如果你是雙匯集團的總經理,該如何解決瘦肉精事件?”大部分同學都在說“召回”“道歉”“整頓”“賠償”等等,忽然一個同學說,“企業(yè)的生產經營目的是利潤,我不贊成賠償,我認為我們集團應該轉產”引起一片嘩然。教師先是贊賞他是個對企業(yè)負責的管理者。然后又組織討論:“哪個奶粉企業(yè)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結局如何?有什么啟示?”學生們很快說出:是三鹿奶粉公司,破產了的結局啟示了公司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yè)形象。教師總結道:“公司的經營要追求經濟效益,還應當兼顧社會效益。面對公司經營不善帶來的社會問題,要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的探究,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和認知,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體現了政治課教學的德育滲透功能。
四、激勵參與的聲音——科學評價
葉瀾教授說:“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只有喚醒學生的參與意識,才能調動其思維,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設計教學情境,組織課堂探究,提高其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不管能否恰到好處的思考,都應當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教師往往使用“很好,請坐”敷衍地點評學生的實際生成,讓真實的聲音“一笑而過”。如某教師在《公司的經營》的教學中,講述王某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探究“電池市場競爭激烈,供過于求”情景下,怎樣做到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學生答道:縮小規(guī)模,裁員、與同行打價格戰(zhàn)、向新興產業(yè)轉型等等。教師示意學生坐下,繼續(xù)提問其他學生,直到有學生說出預設的“改進技術,科學管理”。其實前面學生們的措施不是沒有價值,而執(zhí)教者忽視了有效的點評,讓學生認為自己的思考是徒勞的,而降低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對教師的問題逐漸無動于衷。
此外,有限的教學時間限制了學生思考的空間,課堂有效參與的機會被個別才思敏捷的學生獨享了,使大部分學生處在“打醬油”狀態(tài),不利于課堂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符合大部分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教材為依托,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一方面,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開展討論,使其聲音能夠在小組內得到交流,讓每一個聲音在碰撞中升華;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后作業(yè)、個人感想、課堂筆記等形式記錄下來,課后交流,拓展師生、生生和生本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來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來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愛心包容、精心設計、細心挖掘,才能把學生的聲音編織成美麗的音符,交匯成高效課堂的華彩樂章。
(作者單位:江蘇省睢寧縣李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