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本質上是語言性的交流。英語課堂就是一個充滿語言符號的場所,是師生彼此開展對話交流的舞臺。無論是在以教師為中心的IRF基礎性話語結構中,還是在注重學生主體的IRFR話語結構中,“問題”都是英語課堂最重要的語言符號。提問是諸多師生語言形式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提問是課堂語言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前預設的基礎上,在教學中生成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話與思考,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的過程。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表達能力,因此,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激發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教學的欲望,發展學生的英語使用能力和英語思維方式,提高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互動的質量。然而,當前的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依然擁有絕對的課堂話語權,部分教師的提問還是存在扼制學生思維發展、冷落學生參與熱情、消解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等問題。為此,筆者從問題類型、提問語言、理答方式三個方面入手探討高中英語課堂提問策略。
一、增加參考性問題在問題類型中的比重
教師的課堂提問類型可簡要分為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展示性問題是教師已經知道答案或者答案能在相關工具中找到,提問只是為了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稱為封閉性問題,一般包括是非、對錯的選擇性問題和事實、回憶性的問題。參考性問題是指教師所提的問題沒有預設的答案,提問的目的在于發散思維尋求信息,又稱為開放性問題,一般包括推理、評價性的問題和批判、創造性的問題。
在高中英語教師所提的問題中,展示性問題占主導地位,明顯多于參考性問題。這在筆者對英語閱讀課的觀察中得以證實:教師一節課平均要提問41次,其中展示性問題占80.5%,參考性問題占19.5%。從總體上看,當前英語教師課堂上所提問題以展示性問題為主,意在落實詞匯、語法,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思,這些問題對應試較為有效,因為一旦發現錯誤,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反饋。但參考性問題的不足使學生發展英語思維、參與課堂英語對話的可能性極大地降低,學生英語語言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也難以得到鍛煉,語用功能被嚴重弱化,閱讀材料所包含的人文價值難以發揮其潛在的功能。
面對高中英語課堂展示性問題過多、參考性問題不足的現狀,教師需要在提問中切實提高參考性問題的數量。參考性問題是課堂對話和交際的重要載體,符合教學情境的參考性問題能夠為學生創設積極參與的環境,讓學生主動融入教學,用英語陳述觀點、展示智慧,最大限度地促進課堂互動,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預設時設置一定數量的參考性問題,如在閱讀材料核心句理解中提開放性問題,在課文主題探討中提評價性問題,在課文細節中提澄清性問題等引導學生思考,擴大課堂對話的空間,在對話和交流中分享學生不同的智慧成果。通過設計更多的參考性問題,抓住教學內容的內在矛盾及其變化發展,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在提問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盡量少問非此即彼的問題,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運用多樣、清晰的提問語言
英語課堂提問是語言符號的傳遞與交織,有效的課堂提問其語言必須是多樣的、清晰的。
1.多元使用提問語言
教師多元的提問語言能夠向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料刺激,擴大學生英語詞匯的輸入源。因此,從語料庫的角度看,分析教師的提問語言,就要分析教師提問中的詞匯數量和復現率。筆者通過對英語閱讀課教師提問語言使用情況分析后發現,教師的提問語言側重一級高頻詞的運用,對學生產生語言刺激,但存在著較高的重復性,提問語言的多元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教師豐富多樣的語言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詞匯信息和語言輸入,而過高的一級詞匯復現率不利于學生詞匯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使用關鍵詞匯的近義詞、近似含義的詞組等讓教學語言更加多元。
2.清晰表述提問語言
在英語課堂提問語言表述上,教師基本能夠清晰地陳述問題,但也有部分教師對部分問題表述不清,或者因提問過于籠統而通過分解成小問題逐步升華。
教師需要在預設問題時精心推敲每個問題的語言組織結構,做到言簡意賅和口語化;在生成問題時,以英語的思維邏輯組織語言,基于高中生的英語發展水平提出簡短、指向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此外,基于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英語教師的提問語言不能過于簡單,句式也應多樣化,富有挑戰性,要相信學生能夠通過上下文語境理解新詞或難句。教師對于提問語言的難度要有準確把握,學習者只有在理解了稍高于他外語水平的結構所包含的信息時,才能習得這一結構。
三、實施以針對性評價為主的理答方式
教師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情況的反饋和評價,包括對學生回答內容正確性的判斷和回答內容所包含的價值判斷,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積極回答問題的參與性。實驗表明,有效理答直接與學生積極回答成正比關系,即教師的理答越是積極主動,越是持肯定、欣賞的態度,學生越是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的理答方式主要有:重復答案性評價、籠統性評價、針對性評價、轉問、追問等。其中,重復答案性評價、籠統性評價、轉問等理答方式不利于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不能發揮提問促進學生英語思維發展的作用,教師應盡可能避免使用;而針對性評價、追問等理答方式由于對學生的英語表達、英語思維都能直接給予準確的強化反饋,能夠發揮維持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的作用,教師應在理答中更多地運用。
1.減少無意義評價
筆者認為,重復答案性評價、籠統性評價、轉問等理答方式都是無意義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英語能力和英語水平不能起到促進作用,教師應改變無意義評價出現頻率過高的現狀,盡量減少它們在課堂提問中的出現。
重復答案性評價即教師復述學生的答案以示反饋,這種評價沒有就學生回答情況做出正誤判斷,也無法提供指導性意見,對于學生英語學習和英語語言表達情況很難進行價值性的引導。籠統性評價語言常用于控制話輪,缺乏具體的語意,難以發揮促進學生思考或強化學生參與的作用。通常教師會使用“OK”,“Yes”,“Very good”,“Excellent”,“Thank you”,“All right”等這類評價。轉問即當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轉向其他學生提問。這種理答方式可能會使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導致其學習動機、課堂參與熱情和學業成績的下降,流失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對話中的機會,教師應將轉問轉變為引導和追問,幫助學生理解英語學習內容,逐步樹立英語對話的信心。
2.增加指向性評價
課堂提問中,教師若能很好地使用針對性評價、追問等具有明確意義或者思維指向的評價,則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提高學生英語表達水平,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針對性評價,即對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時做出富有個性的評價以示理解,這其實就是教師自我解答“學生的回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及時糾正偏差,啟發思維,使學生在應用中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表達能力。就當前教學而言,針對性評價在課堂中出現的頻率不高,亟待教師予以關注。如在學“Harry Potter”時,教師問學生:“What is the main idea?”學生回答:“J·K·Rowling wrote a series of books about Harry Potter and it's a world of magic and wonders. ”教師的評價是:“Quite well. You got the key words and expressed fluently. ”這樣就明確了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性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性。
追問,即教師向回答問題的學生追加問題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或提升回答水平的過程。有效的追問作為課堂亮點生成的契機,將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常用的追問方法有:讓學生解釋一下他為何這樣回答,讓學生舉個例子來說明他的回答,讓他們描述一下如何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某句話等。在學生回答問題后,順著思路逐層深入地追問下去,學生的認識會逐步趨向深化,追問就能達到豐富回答內容、拓寬學生思路的效果。如在詢問學生是否喜歡音樂時,學生回答“Yes”,教師緊接著追問:“Has anybody got any information about musical style?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Wha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music? Any songs belong to this kind of music? ”引導學生對音樂類型有清晰的理解。
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提問的質量。通過課堂提問,學生的語言反饋能使教師及時地調整教學過程,使英語語言得以在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不停地流淌,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升。面對外語習得外部環境的缺失,教師應通過提高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引導學生勇于質疑問難,促進學生啟動更多的話輪,開展更加深入的交流,使高中英語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