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其他省市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重慶市也于2010年秋季學期開始拉開了新課改的序幕,正式使用新課改教材。經過兩年初步實踐,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在悄然發生變化,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已被打破,出現了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值得欣慰。我不敢妄談新課改的成敗,因為他還處在“哺乳期”,還在慢慢成長,在此僅就其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表自己的一孔之見。
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中,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成為新課改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因此,它被語文老師越來越多地引入到語文課堂中來。但是,在實際教學操作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
1.時機不當
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為了追求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不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實際,盲目地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有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過易或過難的地方設計小組討論;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學生自主探索或動手實踐的地方安排小組交流;有的教師在適合于全班教學或教師引導的地方組織小組探究;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中安排了多次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由于時機不當,收效甚微。
2.組織不力
由于農村高中班額大(一般65人以上),學生活動范圍小,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靠墻各兩列,四人一小組,中間四列,八人一大組,人數不均,并且座位的編排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沒有指定負責人,沒有激勵機制,沒有制度約束。這樣分組雖然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
3.活而不做
在課堂中,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立即讓學生討論,教室里馬上就會出現一片熱烈討論的場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這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熱鬧”,實際上“活而無序”。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始終只有一兩個人發言,其他人一言不發,只是心不在焉地坐著;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發言;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或者干別的事??此茻崆榕炫龋瑢嶋H收效甚微,或一事無成。
4.時間不足
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是教師呈現問題后就要求學生合作討論,不到兩三分鐘就“叫?!?。有的小組才組織到位,有的小組卻還未真正進入合作學習主題。這樣半途而廢,不但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
5.評價不周
開展小組活動后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老師們為了節省時間,往往敷衍了事,草草收兵,一是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二是偏重于對小組合作學習結果的評價,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尤其是很少關注那些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三是只注重個別小組的信息反饋。由于時間有限,在小組討論后,老師往往只象征性地抽一兩個小組匯報后就戛然而止,其他小組眼見自己的勞動成果沒得到展示,只好失望嘆息。這種不公正、不全面的評價極易挫傷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不可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那么,怎樣才能克服以上問題,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構建組織,健全制度
構建小組時,我們要根據班級實際,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6人為宜。人數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便于各小組之間公平競爭;三是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主要負責本組成員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職責是記錄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匯報員的職責是歸納總結本組合作學習情況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應根據不同活動的需要設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組學習任務。四是制定語文學習小組考評獎懲細則(可采用10分制)。五是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有時可打亂固有小組結構,進行“人才”交流,可以是組織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的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控制或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二)相時而動,科學設問
合作學習是以問題的提出來呈現學習目標,并以尋找問題的解決來展開學習活動的。因此,教學質量就取決于問題的質量。怎樣設計問題呢,問題應取材于知識的生長點和運用點,例如,加強思辨、求異發散、總結規律的問題最富有合作討論、探究的價值,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提高成績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當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產生了需要合作的愿望時;當學生一個人無法獨立解決問題,一定數量學生有共同問題時;當學生學習出現分歧,需要通過討論加以明確時,小組合作學習才變得有現實意義,學生也才能在集體智慧下感受合作的意義,享受合作的成功快感。同時,教師在敏銳捕捉合作時機時,更要設計出有利于促進學生動腦、富有含金量的題目,要將問題問到學生的心坎上。
(三)預留時間,加強展示
俄國著名教育家契訶夫說:“兒童有一種交往的需要,他們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來跟同學老師交談。”而語文又是語言類學科,更應注重學生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知道如何說話,如何表達心中所想、腦中所思。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由于他們經驗背景有別,對問題的理解各異,又因為他們之間的年齡、心理、水平相近,所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同桌討論等對話方式,能增加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加強對話能力的提升,讓每個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就應當尊重學生,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合作學習,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討論,寬裕的時間發言、補充、辯論,讓各種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最盡情的發揮。
(四)加強調控,適時引導
新課程的啟動,學習方式的轉變,呼喚著老師角色的重新定位。于是,老師在組織自主、合作學習時,就由昔日的滿堂灌一躍而成為壁上觀,其行為特征就像賽場外的拉拉隊,一是不干預主體行為,二是極盡激勵之能事。其實,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中,老師應積極介入,加強巡視,了解學生行為表現,思想動態。學生在被卡殼、迷途、鉆入牛角尖時,都需要老師介入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合作上的自我中心行為,在求知上的自我需求行為,在見解上的唯我獨尊行為,需要教師引導和調控。只要教師的引導不超越學生的主體行為,不替代學生自身的思維活動;只要調控不是粗暴的、命令的、指責的、威嚇的壓制,而是善誘地使學生發覺并糾正學習行為的偏差,達到自我監控的境界,就不會打擊主體精神,壓抑個性發展。相反,卻能充分利用這些最富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來促進教學有計劃.有秩序、高效率地完成。
(五)辯證分析,多維評價
時下,教師組織合作學習評價大都是以小組討論結果和課堂競賽活動的得分相加合成團體總分,以團體總分的高低論勝負,這樣,就只看到了小組的集體力量,而忽略了有些學生的個體智慧。如果只關注集體評價,“大鍋飯”的狀態則容易使某些成員成為旁觀者,滋長了他們的依賴心理和惰性,造成兩極分化。因此,單純的集體評價,容易挫傷優秀生的積極性,對學困生也無實質性的鼓勵。
可采取多維評價:一是動量評價,根據學生實際給每位學生制定一個目標作為基礎分,以學生現時檢測成績超過基礎分值為提高分,把組內各個成員的提高分合成為團體總分,再以提高分評價個體的貢獻,以團體總分論小組的勝負,就會真正促成“組內成員互助,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這樣,學優生和學困生站到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客觀公正,優生有壓力,差生有動力;每個成員都必須獨立思考,以各自的提高分體現對小組的貢獻,把著力點集中在爭取不斷的進步和提高上;團體總分與每個學生的提高分息息相關,極大地刺激了組內互助,全員提高。二是將智育目標與德育相結合,發現學生一點進步,一個好的行為,對小組一點貢獻都要充分肯定。三是將課堂考核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組員平時的表現,不管是積極進步的還是消極落后的,都要納入小組考核范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
在現有的課堂合作學習實施模式上,如果我們端了知識與技能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理,直氣壯地追求其基礎性價值;調整了問題的基點,使討論的問題更接近學生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體驗、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收獲;注重了課堂的調控和引導,使教學活動有序高效;優化了評價方式,調動了全員的積極性和著力點,它不僅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社會技能,也能較大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改的內涵,并非全部,課改,路漫漫其修遠兮;新課改是一次教學革命,是一次思想洗禮,如何改,改得怎樣,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官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