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以初中化學中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充分開放和使用各種教學手段,努力在課堂中予以突破,幫助學生更生動地完成這個任務,從不同方面來積極地啟發學生思維。
【關鍵詞】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啟發學生多種思維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對于學生來說就是學習不再是“以本為本”了,而是把課本當成一個案例,以課本為根據去學習更多、更廣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包括課本知識、生活常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啟發智慧,讓大腦真正活躍起來,應對以后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而教師的責任就是充分開放和使用各種手段,認真從三維目標出發去考慮教學,努力在課堂中予以突破,幫助學生更生動地完成這個任務。
初中化學在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這一教學中,教師可以源于課本,而又高于課本,從不同方面來啟發學生,真正做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一、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源動力
熱愛自己的祖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及對世界文化產生的深刻影響,是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素質教育方向性的體現。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愛國主義是中學生應該繼承的優良傳統和應該具備的崇高品德。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今天,教師必須結合中學化學教材,通過切實可行的途徑寓愛國主義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使學生能發奮學習,取得優異成績,報效祖國。
中學化學教材蘊含著許多豐富的愛國主義教學內容。古代化學史上,我們的祖先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本節課上,要讓學生知道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現鐵能從某些含銅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換出銅。在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而在宋朝,已開始將這個反應用于生產。這里所涉及到的主要反應就有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CuSO4 =FeSO4+Cu)。所有這些,充分表現出了我國勞動人民杰出的聰明才干。無疑,這一重要的化學史是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的強有力材料,是使學生產生為祖國而學習的巨大源動力。
二、比較金屬活動性順序的重要例證之一
驗證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方法很多,而一種金屬能否把另一種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就可以比較出這兩種金屬活動性的相對強弱,顯然這是一種很好的驗證方法。在Fe+ CuSO4=FeSO4+Cu反應中,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的鐵釘上會附著有紅色物質 ——銅的生成。也就是說,鐵可以把銅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來,這說明鐵比銅活潑。同理,初中課本(人教版)P12的實驗習題中,鋁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和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均有明顯現象發生,說明鋁比銅活潑,銅比銀活潑;而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不能發生反應,說明銅沒有鋁活潑。
當然,我們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討上,一方面不僅僅是為了獲取金屬活動性順序這一知識的結果;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感受金屬活動性順序在工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應用,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金屬活動性順序可以作為在溶液中能否發生置換反應的依據。
三、注重觀察和思維相結合
實驗,實際上是在條件控制下所進行的觀察。學生的實驗能力,是運用實驗方法,完成各種實驗操作任務的能力。對于這一要素,就要學生能在實驗中明察目的,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養成做好觀察記錄的習慣等。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將觀察和思維結合起來的良好習慣。而觀察卻是人們有效地探索世界、認識事物的一種極為有效的心理因素。被稱為智力窗口的觀察能力,是人們順利地掌握知識、完成某種活動的基本能力。鐵釘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我們會看到原先藍色的硫酸銅溶液,溶液顏色會慢慢變淺,同時銀白色的鐵釘表面也會附著一層紅色物質(銅)。同理,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我們也會看到原先無色的硝酸銀溶液,溶液顏色會慢慢變藍,同時紅色的銅絲表面也會附著一層銀白色物質(銀)。通過對該反應前后物質顏色的變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活生生地認識到:二者的確發生了化學反應。即觀察和思維相結合。因此,“實驗”不僅能提供認識事物的感性材料,而且還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
四、從定量的角度來揭示物質間發生化學反應的本質
定量分析是依據統計數據、并引用數學方法來分析對象的指標及數值的一種方法,它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學、準確,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中,不僅有定性的描述,也有定量的計算,學生通過定量的分析,更進一步加深了對此反應的認識,揭示出化學反應的本質。例如:把10g鐵釘放入一定量的硫酸銅溶液中,一段時間后,發現鐵釘的質量增加了0.8g。分析:增重的0.8g不完全是附著的銅的質量,由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可知(鐵的相對原子質量取56,銅取64),是由每56份質量的鐵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得來的。很顯然,參加反應的鐵釘質量為5.6g,生成(附著)了6.4g銅,二者的差值為0.8g。從而得出:反應后,鐵釘質量增加,而溶液質量在減小,從定量的角度揭示出了金屬與其鹽溶液這一類反應的本質,同時也考查了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能力。
五、把課堂變成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場所
化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世界有著潛在的本質聯系,對學生而言,生產勞動就是未來的職業勞動,聯系生產實際自然有很大價值,不過內隱的教育觀是“學習化學是為未來做準備”。強調化學知識與與學生生活世界的聯系,其內在的教育觀念則是“教育即生活”。這種教育觀念指導下的化學教育活動向學生表明,化學就在你身邊,化學已滲透在你的生活中,生活需要化學,化學與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連。
初中化學教學要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覺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原理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們要從根本上理解這部分知識,并將運用于實踐中,最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工人師傅要在鐵板上劃線,他使用的“墨”,就可以用硫酸銅溶液來代替。因為要在鐵板上劃線,即要在鐵板上留下痕跡,因此,可選用能跟鐵反應的有色的硫酸銅溶液。再如:在農業上用來盛放波爾多液的殺菌劑(波爾多液中含有硫酸銅溶液),就不能用鐵制容器來盛放,因為鐵制容器會與硫酸銅溶液起化學反應,從而腐蝕鐵容器等等。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這些情境素材創設與所學主題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化學與實際社會生活的聯系,并可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說,將化學課堂變成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場所,是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課程改革理念的必然要求和體現。
總之,教學生求知,就要讓學生學會聯想和積極思維。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行濤 主編.《新課程教學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當涂縣太白鎮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