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如何讓學生真正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如何提高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本人認為有效的預習是促進有效教學有效手段。如何使預習有效?本人做了以幾點嘗試:設計內容、激發預習興趣;明確要求、指導預習方法;交流經驗、提高預習能力;持之以恒、養成預習習慣。
【關鍵字】有效預習 有效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不主張讓學生預習,究其原因主要是害怕學生突破了“零認知”,課堂上對所學內容喪失新鮮感,不能按照自己課前的預設進行學習。然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我個人認為,有效教學是讓學生真正經歷對新知的探索過程,在探索過程中產生數學思考,獲得數學知識,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所謂的放手讓學生探索交流也只是流于形式,蜻蜓點水。要解決這一矛盾,讓學生課前進行有效預習,以有效的預習來促進有效教學,不失為一個絕好辦法。
一、設計內容、激發預習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收獲成功的法寶。因此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教師應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數學預習作業,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預習的興趣。使預習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的、充滿樂趣的學習過程。例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教學“認識千克和克”時。設計的預習作業是: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計量單位?你在生活中見到哪些有這種計量單位的物品?能帶一些這樣的包裝袋到學校來嗎?學生通過預習收集含有千克和克的物品的積極性很高,同時在收集的過程中知道了用克包裝的物品很輕,用千克包裝的物品有一定的重量。因而對千克和克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樣的預習作業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教師對相關學習內容要進行了認真研讀,提出既有一定的價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同學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索興趣的預習任務。
預習一方面要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要復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系的舊知識。要求預習新內容時要與學過的舊知識聯系起來,做到“溫故知新”,聯系舊知,學習新知,使知識系統化。設計數學預習作業要注意不能給學生增加過多的負擔,不挫傷學生預習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設計的問題要深入淺出,體現點撥性,通過點撥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預習任務,教師要及時對好的預習方法和結果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設計形式多樣的預習問題等方法來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調動起預習的興趣。
二、明確要求、指導預習方法
預習是上課前對即將要上的數學內容進行獨立學習的嘗試,以便于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三年級學生可以作為學習預習數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步驟,教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方法。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認識分數》前,我要求學生這樣預習:(1)說說通過預習你認識了什么數?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2)按課本上的要求,利用紙片折一折、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發現。(3)請試著完成“想想做做”。到了四年級,就可以把預習活動“置之課外”了,但每課時前要給學生以“預習提示”,指導學生按預習提示,結合已學到的方法去進行預習,這樣一路走下去,到了高年級,學生就可以獨立進行預習了。
預習的方法,除了回憶或溫習學習新內容所需的舊知識外,還應該了解基本內容,也就是知道要講些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采取什么方法,重點關鍵在哪里,等等。對于計算類新授課、練習課,預習時先進行嘗試練習,遇到疑難再返回預習例題,然后再嘗試練習。通過嘗試練習,可以檢驗同學預習效果,這是數學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對于公式的推導等操作性較強的知識,要求同學在預習過程中親自動手去實踐,通過剪、拼、折、移、擺、畫、量、觀察、比較等活動,體驗、感悟新知識。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數學知識,通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課堂中有動手操作的內容,自然少不了要通過熟悉教材,了解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課前準備好。同學只有親歷了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預習是對學習內容是否正確理解,能否把握其重點、關鍵,洞察到隱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時在聽課中得到檢驗、加強或矯正,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和養成自學的習慣,所以它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一環。
三、交流經驗、提高預習能力
有效的預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真正給了學生充分思考、感悟的時間。使課堂變成師生、生生間雙向交流的場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課堂教學不是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還應當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所形成的生成性內容。學生在預習中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學習態度,必然造成不同的預習體驗,有的對預習內容一知半解,感覺似懂非懂,有的預習后死搬硬套地做嘗試練習,而有的則可能喜歡標新立異,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勇于提出疑惑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找規律”時,本人設計了這樣的預習作業:(1)你通過預習發現了什么規律?(2)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種規律?經過全班交流,發現學生在經歷了預習活動之后達到了不同的學習狀態,有的發現排成一排的兩種不同物體間隔的規律,有的發現兩種物體排成一圈也存在規律。實際上這已經為課堂上更多的動態生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關鍵是教師怎樣實施預習后的教,開發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并調整教法以適應學生預習后的學。
預習后的課堂上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讓學生自己先講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如何運用基本知識解決預習問題,可采取指名講,也可以采取小組交流的形式來展示。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完善知識及其理解,補充必要的課外知識,以及對難點知識的剖析,引導學生對知識和典型方法進行小結,老師的主導作用得以體現。課堂的設計要以預習問題為核心,預習問題也就是教學的重點,同時內容要適當擴展。預習問題也為課堂進行“問題教學法”提供極好的素材。教師要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學生預習時已經掌握了的問題,課堂上不需要多重復和強調,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學生不懂的問題,要重點講解,這樣就能有效增加課堂容量,加快課堂節奏,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四、持之以恒、養成預習習慣
“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會終身受益。學生初次接觸預習,不僅對預習數學的方法不知道,更沒有主動預習的習慣和預習的興趣。當學生在有了一定的預習能力后,可以自己設計預習問題。教師自己要堅持每天布置預習作業時,把預習的內容及問題板書到黑板上,要求學生認真抄寫在家庭作業記載本上,回家認真完成。不能讓預習作業流于形式。在上課檢查預習時請同學談預習收獲,正面引導,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還可以發動學生同桌或小組互查,相互督促,使學生養成了主動預習的好習慣。為幫助學生開展具有反思性和探究性的預習活動,可以指導學生設計了一種預習方案,要求學生把預習的思考過程簡要寫出來,常規的預習目的有三點:(1)你通過預習學會了什么?(2)你在預習中有什么不懂的問題?(3)你有沒有與課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認為更好的想法?預習習慣的培養要從低到高循序漸進地指導和培養。
良好的預習習慣是學生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個學生自學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現,能主動預習、深入預習的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能力也較強,要想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而需日常積累、持之以恒。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時間一長,學生養成了這種習慣。今后即使老師不布置預習,學生也能在課前自覺地預習新知,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預習作為課堂教學前一種學習者獨立自主的探索學習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做好了學習的心理準備,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獲得重要的學科知識與學習經驗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技能。有效的預習既是學習方法,更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通過預習,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將一些簡單易懂、自己有興趣的內容進行了內化,并有了困惑和疑問,在課堂上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討。這樣既節省了不必要的講授時間,給學生更充分探討的時間,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聽課具有針對性,為掌握新知識作好心理方面的準備,因而,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 管毅.《自主預習——有效課堂的基石》.
[2] 碧云天.《小學數學有效預習的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古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