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周禮》中樂舞職官的整理,追述周人的樂舞教化制度,列舉周人樂舞職官設置屬員、級別及主要職掌的范圍等,分析樂舞的主要內容及其文化意義和文化觀念,肯定了《周禮》樂教的積極意義及其超越歷史時代的進步性,為進一步研究中國古代宮廷及民間樂舞演藝的發展變化做一基礎工作。
[關鍵詞]《周禮》;樂舞;職官制度;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K224.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24-03
中國古代周朝禮樂文明的高度輝煌反映在業已出土的大量禮器、樂器等諸多青銅器、石器上,而《詩經》中所收錄的周人歌詩,真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樂舞藝術成就所達到的高峰,而其時樂舞制度的確立,與其說是樂舞文化建立的制度保障,不如說是周朝統治階層中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高瞻遠矚地規劃了文化興盛的理想藍圖,使樂舞不僅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演藝藝術,也成為政治及教化的組成部分。
古代有關樂舞文化的最早記錄出自《尚書·堯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雹龠@里記錄了樂官夔奉帝舜之命教授世子以及卿大夫子弟歌詩蹈之舞之的歷史,夔要以此教化培養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大而謹慎、剛強而不暴虐、輕簡而不傲慢的品行。帝舜已明言詩樂的作用:詩言志以導其心,歌詠其義以長其言;樂聲的和諧可以實現神人咸和,而樂感百獸,亦可使其相率而舞,詩樂舞和諧的音聲、舞容真正實現了天下萬物、民人之大和。
《周禮》記載,大司寇之職掌施十二教:“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雹凇吨芏Y》的作者認為,人之進退皆有揖讓、周旋、升降之禮,而作樂之時,舞人周旋皆合禮節,故樂亦為禮。凡是人之乖背,皆由人心不相和合,樂主和同民心,可使民不背離也。因此,大司寇以“六藝”教民,“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而地官保氏的職責也包括“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③
如果說帝舜時代始有典樂之官的設立,那么《周禮》的官職設置中就顯然已經尤為重視樂舞教化的社會意義了,當年夔一人典樂“足矣”,已然是時過境遷。《周禮·地官》記載,司徒官下設有的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 ,④其下屬有中士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司徒官下還設有舞師,“掌教兵舞,帥而舞山川之祭祀;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凡野舞,則皆教之”, ⑤其下屬有下士二人,胥四人,舞徒四十人。《春官·宗伯》記載,掌管樂舞的官員除“大司樂,中大夫二人”之外,包括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有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大胥,“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有中士四人;小胥,“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正樂縣之位”,有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有下大夫二人;小師,“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上士四人;瞽朦,“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視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等,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鐘師,“掌金奏”,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笙師,“掌教吹竽、笙、塤、龠、簫、篪、笛、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镈師,“掌金奏之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韎師,“掌教韎樂”,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十人;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下士四人,舞者眾寡無數,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龠師,“掌教國子舞羽吹龠”,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龠章,“掌土鼓、豳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典庸器,“掌藏樂器、庸器”,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司干,“掌舞器”,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從《周禮》中樂舞職官制度來看,其將舞與樂同視為教化天下的重要內容,而樂舞的教育設有兩個階段:一是大學之教。《春官》中的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則以為樂祖,祭于瞽宗;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⑥鄭玄《注》引董仲舒語云:“成均,五帝之學?!奔粗肝宓壑髮W,大學樂舞之教乃是命多才藝者的有道者、能躬行的有德之人教導樂德、樂語、樂舞等修養和才藝,而此等為師者,會受到極高的尊重和崇拜,其死后以之為樂祖,且被視為神而祭之。二是初級國學之教。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即教年紀幼少之童樂舞,相對于大司樂所教授的年已二十的大學生而言,這樣的教習應屬于樂舞的初級階段,包括樂舞的啟蒙教育:“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教樂儀,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車亦如之。”⑦帗舞、羽舞,皆為執羽之舞;皇舞,持以如鳳皇色的五采羽毛之舞;旄舞,執牦牛尾之舞;干舞,手執兵器之舞;人舞,即手舞以袖之舞。
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初級國學,設立樂舞職官來教習的意義在于教導人儀節有度——執之以道具,步之以節拍,成之以舞容,然后習以樂之儀節:行步,以《肆夏》為節;趨疾于步,則以《采薺》為節。在社會禮儀之中,人們的行為舉止的疾緩作為修養內涵的外在表現,因而往往也是以樂為節:“凡射,王以《騶虞》為節,諸侯以《貍首》為節,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⑧《騶虞》、《采蘋》、《采蘩》皆樂章名,在《詩經·國風·召南》中有詩傳世,《貍首》今已亡佚。有關射禮以樂為節之義,《禮記·射義》直言:“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謂射者內心之志須正,內心正,直習于禮樂而為有德行的人,以此,儀止須循禮節,是故天子以備官為節,諸侯以時會天子為節,卿大夫以循法為節,士以不失職為節。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雹?/p>
樂舞的內容以效法天地陰陽、崇拜自然神祇、祖先鬼神為宗,“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祇,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祇。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⑩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陰聲者。此十二者以銅為管,轉而相生。黃鐘,為古十二律陽聲之首,大呂為之合奏之,以祀天神,即五帝及日月星辰,昭示尊奉之意,所祭于南郊,以應陽氣。大蔟,陽聲第二,應鍾為之合,以祭地祇,即神州之神及社稷;所祭于北郊,以應陰氣。姑洗,陽聲第三,南呂為之合,以祀四望,四望即五岳、四瀆;祀者,本指司中、司命小神之祀,風師、雨師亦或用此。蕤賓,陽聲第四,函鐘為之合,即林鐘,以祭五岳四瀆之外的山林川澤。夷則,陽聲第五,小呂為之合,小呂又名中呂;以祭享先妣,謂周人之先祖母姜嫄,她孕育了周人始祖后稷。無射,陽聲之下也,夾鐘為之合,夾鐘一名圜鐘,以祭享先祖?!对崎T》、《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鄭玄注言,這些是周時所存的六代之樂。黃帝之樂《云門》,黃帝能成萬物之名,確立制度,萬物以明,民共財,歌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群而聚?!断坛亍?,帝堯之樂,堯能平安天下,刑于四海以儀民,頌其德無所不施?!洞笊亍?,帝舜之樂,贊其德能紹介堯之道?!洞笙摹?,夏禹樂之樂,禹修治水土,謳其德能侈大中國?!洞鬄C》,商湯樂,湯以寬厚之心治民,剪除邪惡,美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洞笪洹?,周武王之樂,武王伐紂以鏟除暴虐,大其德能成就武功。11《詩經·周頌·清廟》中周人懷著無限的崇拜和敬仰,載歌載舞熱烈地贊頌周人的先祖文王:“于穆清廟,肅雝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不顯不承,無射于人斯。”12
對于樂舞的文化意義,《禮記·樂記》言,其與禮相得益彰,是人的社會文明之典:“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然后發以聲音,而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從以簫管。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廣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奸,百度得數而有常。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迭相為經。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故曰:‘樂者樂也’?!?3人的社會自建立起,就在曲直與善惡之間探尋文明前行的道路,悖亂、奸邪、淫樂、慢辟、暴戾、兇惡等,是人社會產生的種種惡行,和樂而清明的樂舞給人以修養道德義行,使得人心中直端正,動以鐘鼓、琴瑟,舞以干戚、羽旄,發揚美好德行之光,彰顯天地萬物之理,故陳列樂器列之次第,使之有序而不錯繆,治理樂聲,使得其正而不淫放,合應節度而不凌犯,因此“凡日月食,四鎮五岳崩,大傀異災,諸侯薨,令去樂。大札、大兇、大災、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兇聲、慢聲。大喪,蒞廞樂器;及葬,藏樂器,亦如之” 。14樂舞的音聲和諧帶來了人心的和諧安樂,是非人倫自然清廓,耳目聰明,性情平和,還能在樂舞中移風易俗,所以樂就是使人快樂。
《周禮》的作者特別強調,樂舞的教化是須通過教育才能得以實現,而教育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設官分職,設立大司樂、樂師官職,明確其職責,從機構保障方面來確保這些教育制度的真正落實和實施,《周禮》春官的大胥之職掌學士之版,“以待致諸子。春入學,舍采合舞;秋,頒學合聲。以六樂之會正舞位,以序出入舞者,比樂官,展樂器,凡祭祀之用樂者,以鼓征學士”。15大胥掌有當學舞者之所在鄉的戶籍,按此籍以召聚之;都城及鄉野間從六尺未成年人、七尺成人以至六十、六十有五者,皆征之到學;春始入學宮而學,習合舞,教之進退使應節奏;始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先師,秋頒示其才藝,樂舞合聲,使應節奏,所習當為六代之樂舞《云門》等;大合樂以長幼之序列次,以使出入不出紕錯。其間,展陳樂器鼓鍾笙磬等以供士子們習用。如國有祭祀用樂,則擊鼓徵召學有所成的學士。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周禮》掌管樂舞的職官中已有主管四夷樂舞之官:旄人掌教舞夷樂,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夷樂即四夷——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樂,并且是有聲歌及舞,在作燕樂時使四方舞士以夷樂舞之。《禮記·明堂位》記有:“《昧》,東夷之樂也;《任》,南夷之樂也。”《周禮》設置此官職,王者作四夷之樂舞,乃一統天下之和樂氣象,也顯示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
縱觀《周禮》樂舞職官制度,其所建立的一套較為詳備而系統的樂舞教化保障體系和其禮樂文化令人嘆為觀止,其美好的藍圖恰如《周禮》經典本身,充滿著理想主義精神和遠闊的情懷。也正如《周禮》的政治制度對后代所具有的影響那樣,樂舞在古代朝廷和民間都深深地植下根來,其演藝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變化,也不斷得到豐富,并且融合多民族的樂舞文化元素,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艷麗的奇葩。這一切非常值得今人很好地去發現、挖掘、整理和傳承。
[注釋]
①《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卷3,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1頁。
②《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10,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03頁。
③《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14,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31頁。
④⑤《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12,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20頁。
⑥⑩1114《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22,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87頁、第791頁。
⑦⑧《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23,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3頁。
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62,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6~1687頁。
12《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19,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83頁。
13《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38,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36頁。
15《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卷23,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