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煬帝楊廣喜愛江南文化,從他為揚州總管開始,便開始籠絡南方佛、道界人物與豪族名流,使江南佛道文化獲得極大發展;即位后更是創立科舉制,開通大運河,重用江南人士,融合南北文化,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隋煬帝;江南文化;南北文化融合
[中圖分類號]K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57-02
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一個頗具爭議的封建帝王,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他是一個暴君,荒淫奢侈。然而其創立科舉,開大運河,營建江都,促進江南經濟與文化繁榮的歷史功績是無法抹殺的。胡戟先生更認為,隋煬帝是一個“偉大的暴君”,①“他不可謂不轟轟烈烈的一生”。②
楊廣很小就受到江左文風的熏陶,《隋書·柳辯傳》載:“初,王屬文,為庾信體。及見柳辯后,文體遂變。”成年后娶梁昭明太子蕭統的玄孫女為妃子,而蕭妃自小就學習江南六朝文化,具有很深的六朝文化涵養。《隋書·后妃傳》載:“性婉順,智識,好學解屬文,頗知占侯。高祖大善之,帝甚寵敬焉……帝每游幸,后未嘗不隨從。”加之楊廣坐鎮江都多年,因此,江南六朝的文化與風俗深刻影響了他。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未滿20歲的楊廣率50余萬大軍南下伐陳,并一舉平定江南,結束了近300年的南北分裂,重新統一了全國。開皇十年(590)底,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在江南爆發。為平定叛亂,隋文帝派楊素率大軍前往鎮壓,同時調楊廣為揚州總管,“鎮于江都,每歲一朝”。③開皇十二年(1592),楊廣積極配合楊素的大軍,迅速平定了江南。然而如何打破南北間隔閡,促進江南的繁榮與穩定呢?楊廣打破“關隴本位”的思維模式,開始改變隋文帝在江南的政策。
隋朝時期,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經形成,有關隋煬帝對儒學的政策在此不加贅述,本文著重于隋煬帝對佛、道政策及江南人才的選拔與任用進而促進江南文化繁榮的研究。
一、江南佛教文化的發展
隋煬帝自幼崇奉佛法,他和兄弟在童年時都各有佛名,其中一個甚至想出家為僧。并且佛教是隋文帝及其妻獨孤皇后共同信仰的宗教,隋文帝出生于寺廟之中,獨孤皇后則有“妙善菩薩”的美稱。
三國兩晉南北朝幾百年的分裂對峙,使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而佛教認為人生本就充滿痛苦,現世之苦是前世作孽之果,宣揚只有信奉佛法、積德行善才能逃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這正好迎合了人們渴望解脫的心理,南方信佛之風遂盛。楊廣也深知佛教對勸善教民有很大幫助,因此,坐鎮江都伊始就采取懷柔手段治理江南。如連續下令收集和重抄在戰爭中散落的佛經;在江都建佛寺與館堂,設立四道場,即慧日、法云道場和玉清、金洞玄壇。其中,前兩個道場屬于佛教道場,后兩個是道教道場。僅慧日道場就招攬了智脫、吉藏、洪哲、法輪、慧覺、慧乘等高僧。楊廣在慧日道場立了《寶臺經藏》,并親自撰寫《寶臺經藏愿文》。楊廣在江南設立的四道場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宗教中心。與此同時,他還開始籠絡佛教天臺宗高僧智 。
開皇十一年(591)年底,楊廣在江都給1000名南方僧人設齋席,迎接智 的到來。楊廣尊智 為“智者大師”,智 賜予楊廣佛號“總持菩薩”。智 回天臺山寺院后,楊廣與這位高僧保持定期通信,每次通信都虔誠地以“菩薩戒弟子總持”署名。對智 的要求,如停止拆毀原陳都中的寺廟、保存高僧圣骸的寺廟不受打擾等都予以準許。《國清百錄》收錄兩人的信件達71件,占全書收錄信件的很大一部分,從中可以了解到楊廣和智 的私交非常密切。由此,楊廣對佛經有廣泛的興趣與真誠的佛教情愫。
此外,根據《國清百錄》、《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著作記載,楊廣還與括州、潭州等地的多位高僧積極交往,并“始于所居外援間立慧日道場安置禪師以下,江陵論法師亦已遠至,于內援建法云道場,安置潭州覺禪師以下。即建深善輒以咨,仰承相次,為營功德”。④遷都洛陽后,“于城內建慧日道場,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傳法輪”。⑤
由于楊廣的推動,江南佛教文化獲得極大發展。據隋僧法經《眾經目錄》記載,隋有佛經2257部,5310卷。
二、江南道教文化的發展
魯迅認為,“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來自民間并植根于民間。在崇佛的同時,楊廣對道教的發展也采取了措施。
史載:“隋開皇十二年,晉王分陜維揚,尊崇至教。”⑥“至教”即道教。楊廣對道士徐則很欽慕,為求道法給他寫過信:“夫道得眾妙,法體自然,包涵二儀,混成萬物,人能弘道,道不虛行……希能屈已,望披云。”徐則遂到揚州拜見晉王,只是當晚“寂然返真”。楊廣知道后下書說:“寡人欽承道風,久餐德素,頻遣使乎……未淹旬日,厭塵羽化,反真靈府。”⑦并派人將他安葬,“喪事所資,隨需供給”。還下令畫工給徐則畫像,并“令柳辯為之贊”,供人觀瞻。
除了對徐則敬重外,楊廣對當時很多有名的道士也很欣賞。《隋書·徐則傳》記載:“時有建安宋玉泉、會稽孔道茂、丹陽王遠知等,異性辟谷,以松水自給,皆為煬帝所重。”其中王遠知出自江左高門瑯琊王氏,是茅山高道、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高徒,是江南道教的代表人物,楊廣為晉王時曾派人據禮招引。楊廣即位為帝后,對道教也很重視,“煬帝遷都洛陽,復于城內及畿甸造觀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⑧后于大業七年(611)派人迎接王遠知到京師。楊廣親執弟子之禮,命王遠知主持內道場的玉清玄壇。在王遠知等高道的帶領下,江南道教文化蓬勃發展,教理教義也越來越細致,信眾也越來越多。隋煬帝還組織把佛教、道教等宗教的經典書籍,分類撰寫目錄并予收藏,編成了《隋朝道書總目》,其中道經337部,1216卷。
楊廣推崇道教文化,除了道教是其個人的一種宗教信仰外,還在于通過道教來促進南北文化交融,籠絡江南道教信眾,進而消除江南百姓對隋王朝的敵對矛盾。他“借助佛儒作為溝通南北人心的聯絡渠道,穩定南人情緒,鞏固統一局面,是成功的”。⑨
三、重用江南人才,促進南北文化融合
隋朝宗室勛貴多源自關隴貴族,隋代周是通過禪讓實現的,因此,隋初大部分官吏都是北周舊臣或通過門蔭獲得官職。而江南地區為南陳故地,江南人才沒有門蔭或者特權,因此,入仕與晉升的機會基本上被阻隔了。而在隋文帝的核心領導層中,楊廣是第一個打破“關隴本位論”注意保存江南文化的人。《隋書·經籍志序》記載:“平陳以后,經籍漸備。”錢穆先生說:“隋文帝平陳,以煬帝為揚州總管,鎮江都,置學士至百人,常令修撰,成書萬七千余卷。”⑩
楊廣于藩邸時即開始大量選用有才華、有名望的江南士人,較著名的如劉焯、劉炫、薛道衡、王胄、虞世基、虞世南、潘徽、諸葛穎、庾自直、徐儀、許善心、姚察、褚亮等。《隋書·柳辯傳》載:“招引才學之士諸葛穎、虞世南、王胄、朱踢等百余人以充學士。”這些人多是入仕或升遷不得之人。他們在楊廣的組織下,編撰各類新書達1.7萬余卷,整理古籍并抄留副本3.7萬余卷。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江南學者潘徽等編纂的《江都集禮》,這部書對唐代的禮學影響很大。
煬帝即位后,創立科舉,開通大運河,營建東都,改革音樂體系,還在大業五年(609)下令 “魏、周之官不得為蔭”,11廢除了魏、周、官爵門蔭后代的舊制。
首先,開創科舉為江南才子提供了公平入仕的道路。特別是明經,進士,詩賦的考試,使久習南學、詩賦功底深厚的江南人士具有很大的優勢。隋以前的人才選拔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而科舉制有利于民間形成刻苦學習之風,有利于江南文化的發展。據統計,北宋江南進士7869人,而北方僅789人。這么多江南人才的出現是源于隋煬帝創科舉對江南士子的鞭策,大量人才的出現也必定帶來江南文化的繁榮。
其次,開通大運河,為江南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物化支撐,即地理條件的便利。隋煬帝希望“兼三才而建極,一六合而為家”,12“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13大運河的開通使南北聯為一體,促進了南北文化、風俗的融合及經濟、文化的繁榮。大業三年(607)年,煬帝派使者訪問赤土及征伐高麗所需的戰船,都是江南人才設計建造的,這反映了江南科技水平的高超與文化的繁榮。經濟文化的繁榮促使江南四大都市即淮安、蘇州、杭州、揚州的形成。尤其是揚州,逐漸發展成為與洛陽、長安齊名的國際性大都市并獲得“揚一益二”的美稱。江南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這些名人的到來進一步促進了江南文化的繁榮。
最后,融合南北音樂與國外音樂,形成新的音樂體系與音樂文化。楊廣曾在仁壽元年(601)上奏請求牛弘、柳顧言、虞世基等江南人士創制雅樂歌詞。楊廣即位后仍積極吸納江南音樂,同時也吸收北方音樂。史載:“四方散樂,大集東京。”14“以所征周、齊、梁、陳散樂,悉配太常,皆置博士弟子以相傳授,樂工至三萬余人。”15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南北音樂的融合,同時對后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綜上所述,楊廣從做揚州總管起,就開始針對江南特殊的形勢,調整隋文帝的政策,崇佛尚道,籠絡人才。即位以后,更是創立科舉,開通運河,兼容南北文化。隋煬帝是江南文化繁榮與發展的最有力推動者。從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角度來看,隋煬帝的這些舉措,順應了社會經濟、文化南移的發展趨勢。
[注釋]
①②⑨胡戟:《隋煬帝新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⑦111213《隋書》,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60頁、第72頁、第79頁、第86頁。
④⑤清·嚴可均輯:《全隋文 先唐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8頁、第65頁。
⑥董誥:《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⑧《正統道藏》第18冊,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⑩錢穆:《國史大綱》,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382頁。
1415《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5626頁、第56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