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宋元明清時期,舟曲地區自然災害多發,給當地社會帶來了很大災難。為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和維護統治秩序,歷代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防災、減災措施。考察這一時期舟曲的災害狀況及防災、減災措施,不僅可以填補這一地區災荒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對今天的防災、救災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宋元明清時期;舟曲;自然災害;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K921/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59-02
一、舟曲自然環境與災害類型分析
舟曲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自古以來就是“隴右西陲”,扼陜川之要沖,亦是華夏先祖之羌族繁衍生息之地。舟曲縣域自然條件較差,受大陸氣候影響明顯,全縣不同程度的氣象災害幾乎年年發生。同時,由于境域地形復雜,各種地質災害廣泛分布,氣候變化敏感,生態環境脆弱。滑坡、泥石流、地震是本地區三大主要地質災害,嚴重影響著舟曲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宋元明清時期,舟曲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現以《舟曲縣志》、《中國災害通史》相關記載為例,對這一時期的自然災害情況進行初步統計(見表1)。①
由表1可知,宋元明清時期舟曲地區的災害種類較多,發生頻繁,呈現出明顯的時段特點。由于宋元時期在舟曲的統治基礎較為薄弱,因此災禍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幾乎各種災害都有;而明清時期政府雖然在此進行了有效統治,但自然條件發生異常,地震頻發。
宋元時期,水旱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由于氣候的變化,雨量趨多時易形成水災,但雨量過少時,則容易形成旱災。當時旱災在諸災患中最為嚴重,正是 “民之災患大者有四,一曰疫,二曰旱,三曰水,四曰畜災,歲必有其一,但或輕或重耳。四事之害,旱暵為甚” 。②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旱災的出現必然帶來饑荒。
蟲災和地震也在宋代舟曲地區的災害中占有很大比重,到了元代,地震災害發生較為頻繁,蟲災則較少。另外,宋代的疫災也給社會帶來很大危害。由于科學技術和醫療條件落后,許多流行性傳染疾病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療,造成人口大量減少,勞動力銳減,農業經濟衰退。
明清時期,舟曲地區的自然災害多以地質災害為主,主要是地震以及伴隨其而來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明清兩代,舟曲地區地震次數可謂空前,頻繁的地震給當時的社會穩定和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光緒五年(1889)舟曲大地震,造成大量城墻民居建筑被破壞,山崩滑坡,地面開裂,人畜大量死亡。③
其次是旱災、雹災的發生頻率較高。在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下,旱災很容易引起饑荒,餓殍遍野,引起社會動蕩,甚至危及封建統治。雹災損傷田禾,殺傷人畜,毀壞房屋城垣,還會在靠近河流的地帶引發水災。
災害救助是災后恢復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的重要舉措,因此,歷來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每當災害發生后,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會采取一些措施挽救損失,對災民進行救治,以達到快速恢復生產和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下表是對元代舟曲地區政府的救災狀況所作的不完全統計,可為明清時期政府在自然災害發生后的主要應對措施提供對照。④
宋代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稱:“救荒有賑濟、賑糶、賑貸三者?!雹輧伤螘r期的勸分制度也是一種很典型、很常見的荒政處理手段。勸分就是國家在災荒年間勸喻有力之家無償賑濟貧乏,或者使富戶減價出糶所積米谷以惠貧者,也稱為勸糶。⑥元朝在入主中原后,面對頻繁嚴重的自然災害,朝廷在獲知災情后皇帝派戶部官員去調查核實災情,復奏朝廷,然后對受災區實施蠲貸相濟的救荒政策,凡遭災區經過地方官吏的檢踏,證明情況屬實,就會給予一定的減免。賑濟是歷代在災害發生后采取的救荒措施之一,也是歷朝政府采用最多的措施。
政府為緩解民困、盡快恢復生產,有效避免災后民眾與政府的對立,還實行了另一重要舉措,就是蠲免。明朝政府對發生特大災害的地區除提供賑災糧食外,還提供埋葬死者的“埋葬銀”。
明清時期,基本沿襲前代的救災措施,在前代荒政的基礎上制定了一整套相當完善的防災、救災體制。明代的報災、檢災制度也相當細致。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下詔規定報災之法:“凡水旱之處,不拘時限,可隨時申報?!雹咝⒆诤胫文觊g,始定時限為“夏災不得過五月終,秋災不得過九月終”。神宗萬歷時,又規定“近地以五月、七月為限,邊地以七月、九月為限”。⑧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檢災之法:“凡各處田禾遇有水旱災傷,所在官司踏勘明白,具實奏聞。仍申合干上司,轉達戶部,立案具奏。差官前往災所覆踏是實,將被災人戶姓名田他(地)頃畝,該征稅糧數目,造冊繳報本部立案,開寫災傷緣由,具奏。”⑨此后,又多次作出補充規定。
在備荒賑災活動中,政府始終扮演著主導角色,偶爾會允許和鼓勵民間行為的參與。歷代皆有一些富商大戶在災區進行自發的救濟活動,或無償提供糧食,或借貸賤糶,以救一時之急。如明代推行的立廠施粥,“明代每遇荒饑,例亦煮粥以賑民,尤以粥廠制度,推行最廣”。由于歷史和社會條件的限制,民間賑濟以血緣和地緣因素為基礎,賑濟范圍較小,但靈活、快速,對穩定統治秩序和加強宗法紐帶作用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應對地震這樣極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時,因為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預防救治體系,每每發生大災之后,中央政府只是減免地方賦稅和徭役的方式進行有限的賑濟行為;而在廣大基層社會,震后的地方治理好壞則多依賴于州縣官的個人素質高低,政府在這樣的重大災異面前,往往顯得力不從心。⑩盡管如此,宋元明清時期舟曲地區政府的救荒歷程為以后的災害防治與救災工作提供了借鑒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