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佛教造像始于公元7世紀初,是在古印度、中原和尼泊爾等周邊佛教文化的多重影響下,并與本民族地域文化不斷相融中產生的一種獨有的佛教文化藝術形式。本文對藏傳佛教祈禱形式內涵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藏傳佛教;祈禱形式內涵;佛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B9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83-02
在世界上不同的宗教文化圈內,都有各種不同的宗教祈禱方法,或者說宗教祈禱儀式。
在藏傳佛教文化圈內,祈禱儀式與藏族群眾的生活聯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整個藏區最有影響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可以看到許多受藏傳佛教影響的祈禱詞,這里試舉《天界篇》中的一段祈禱詞:
唵、嘛、呢、叭、咪、吽。頂禮無邊世界的救主前,西方極樂世界估主光不變。你的悲心無偏袒,不凈的輪回也是照見。在那輪回的大苦海,專嗜殺業的惡鰲出現。可畏的五毒起狂斕,明鏡之心被障成盲者。生死無極真可嘆!請發慈悲示以善巧方便。
“祈禱”一詞在藏詞中稱為“默朗斗巴”(Smon-lamvdebs-pa),意為發愿、祈愿。公元1409年,藏傳佛教之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在拉薩大昭寺舉行了一次講論佛經、發愿祈禱的宗教大法會。藏族人稱之為“默朗欽摩”,俗稱傳大昭,參加這次發愿祈禱大法的僧人有1萬多人,可以說傳大召是西藏最大的僧人集體析禱儀式。直到今天,這種規模宏大的集體祈禱儀式,每年的藏歷正月都要舉行一次。祈禱的內容包括禱祝佛教發達、常駐世間、有情安樂、天下太平等。據記載,抗戰時期,甘肅最大的黃教寺院拉卜楞寺,就曾在這種祈禱大法會上,特別舉行了祈禱抗戰勝利并擴大宣傳的儀式。
藏傳佛教的祈禱,既有口念咒語真言,又有五體投地的叩拜;既有轉廓拉、煨等獨特形式,又有借助自然力轉動的神秘經輪。
在雪域,人們會發現一個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那就是隨處可見刻有六字明的經文,誦頌六字真言的聲音,充耳可聞。
誦念六字真言被信教群眾作為完滿功德的途徑。每日晨起,必三五百至數千遍地誦之。白日的誦念更是不分工作還是閑暇,不論跋涉在外還是守候在家。他們用簡短的真言,祈求健康長壽,或祛病避災,或驅逐煩惱、凈化心靈。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誦頌中離世。
按照佛教大乘教義的說法:“若信徒能誦某部經典至若干遍時,即可免除罪愆、獲得超度。”因此,為了早日獲得超度,藏傳佛教喇嘛僧人的祈禱除了對話式的口誦之外,還產生了一些借助外力以助長祈禱效力的奇特祈禱方法。
手搖嘛呢就是一種借助外力的祈禱形式,嘛呢輪必須向右轉,這是佛教的規定。許多信徒就是在嘛呢手輪的不停旋轉中走完自己一生的,手搖嘛呢一般分金、銅、銀、皮制數種,有大、中、小三種。小者高僅2寸,圓徑3寸。圓桶中有軸可帶動轉動,桶旁有耳,手搖嘛呢軸樞多是以蚌殼做成,直到損壞才認為是功德圓滿。對于信教者來說,手搖嘛呢可算是最寶貴的財富。他們不論貧窮者還是富有者,都在嘛呢手輪上極盡裝飾,有些在其上鑲嵌有珊瑚、寶石,愛惜倍至。
嘛呢輪,藏語稱作“嘛呢廓爾洛”,形如桶,內有軸可轉。這種嘛呢輪大多裝置在寺院四周或寺院大殿的四周(拉薩大昭寺的嘛呢輪則是在寺內),少則數十,多則數百,其表面記有六字真言,其中又滿貯經典。當信徒或僧人路過時,用手轉動經輪。藏傳佛教認為,只要轉動一次經輪就等于將經輪中所藏的眾多經文誦讀一遍。
有的在數個經輪中設有作為連接的巨大輪子,此巨大經輪是一人之力所不能轉動的。大經輪上裝有108盞佛燈,輪內裝有香料和禱告文。若合力將大經輪轉動,則被認為可積聚公德。聞名遐邇的甘肅拉卜楞寺周圍有1400多個嘛呢桶(不包括貢唐大師佛塔內外以及本寺六大學院內的嘛呢桶),轉一周需一小時左右。嘛呢桶一般高1米,直徑1~2尺,也有達1米左右的。青海省玉樹州迦那嘛呢群,一嘛呢桶高約10米,直徑約3米左右,實為罕見。
在藏傳佛教的祈禱方式中,有一種借助于風力、水力而不停轉動的祈禱經輪。它們一般安置在溪流邊或山口。在大自然之力的推動下,經輪日夜不間歇地旋轉,祈禱語和經文也隨之在自然萬物間旋轉。旋轉中,因果之道、佛的神力便顯得無處不有、無處不在了。
祈禱幡,即將書寫著祈禱語的經幡高挑于屋頂之上或懸掛在屋檐、人行道或帳篷左右,這是藏傳佛教利用祈禱幡進行的一種祈禱。白云、藍天之下,風吹動著印有佛經咒文的經幡獵獵飄動。每一次擺動,都表示向主宰天地之神傳達一遍經文。祈禱幡年年更新,表達了人們對佛的信奉永遠虔誠。
藏族信徒和僧人在朝圣時,每遇神山或圣湖,一般都要繞行一周,這也叫轉嘛呢,即轉經,其內涵如同祈禱,功德往往大于尋常祈禱的千萬倍。西藏南部珞隅地區的雜日神山,被認為是佛教密宗上樂金剛之圣地,最上密宗之法輪。12世紀末,藏傳佛教噶舉派之大德藏巴甲熱·益西多杰首創了雜日山祈禱巡轉之例。據稱,世人能繞此山頂轉一次,需三日,可得十三億“六字真言”之功德;繞山腰轉一圈,需十日,可得三十億“六字真言”之功德;繞全山一次,需一月,則可得一百億“六字真言”之功德。拉薩是藏傳佛教的圣城,城內有三條專供信徒祈禱轉經的環行道,世稱“朗廓爾”(內轉經道)、“帕廓爾”(中轉經道)、“林廓爾”(外轉經道);信徒堅信在此三道祈禱轉經,功德便非常圓滿。因此,從黎明到日落,轉經路上都可見手搖轉經筒的信徒。
轉佛塔與轉經輪性質等同,或轉或圍繞其磕長頭,其次數依自己的心愿和活佛的指點而定。轉佛塔時,或口誦“六字真言”,或誦其他祈禱經文,心神專一,十分虔誠。
嘛呢堆,藏語稱“嘛呢多朋”, 即十萬經石的意思。在雪域高原,不論是關津路口,或是神圣之地,都能看到一些刻有經文的祈禱石堆,這就是嘛呢堆。信徒們每過嘛呢堆必丟一顆石子,作一次祈禱,等于念誦一遍經文。嘛呢堆年復一年地增高,有的已形成小山,有的座座相連形成一堵神圣的墻。那墻被認為是人世與天地神祗的界線,又是人與天地神祗的交匯點、連接點。
用松柏枝焚起靄靄煙霧,這也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祈禱形式。藏族人稱這種祈禱形式作“煨”。煨桑是告于天地諸神的儀式,以煙霧把天和地連在一起。從煨桑的儀式中,我們頗能發現人們冥冥之中的幻想世界,其實也是依據人間的生活經驗來構成的。據說,在煨桑過程中,燃燒松柏所產生的香氣,不僅使凡人產生舒適感,山神聞到也會高興、快樂。因此,信徒們以這種香味兒作為敬天地諸神的一項貢品,希望神會因愉快而降福給敬奉它的人們。
五體投地的叩拜,是藏傳佛教徒對佛的祈禱方式。叩拜時,雙手合掌高舉,觸額部、口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后雙膝跪地,全身俯伏,兩手前伸,額觸地面。在這里,合掌,代表領受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心窩,代表心、口、意都與佛相融匯,與佛合為一體。叩拜時,心發虔誠,口訴祈求。
叩拜的形式也很多。有的在經堂、佛殿、佛像前磕幾百、幾千、幾萬次,俗稱磕長頭,在無窮重復的動作中,體驗和達到身、心、口與佛合為一體的最終愿望。有的在圍繞寺院(或神山圣湖)右轉磕頭,每磕一次,齊手指尖處劃一條橫線,下一次腳尖齊線,再磕再劃,如此繼續下去。在寺周有磕一圈的,有磕數圈的,視個人意愿或活佛的卜算而定。這種叩拜法,俗稱“等身禮”。還有一種叩拜法,為頭朝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于身體寬度。
叩長頭、等身禮,是藏傳佛教信徒為實現信仰而進行的最為虔誠的祈禱方式。
酒前彈指祈禱是一種類似于基督信徒餐前祈禱的儀式。也許是青藏高原寒冷潮濕的緣故,生息在這里的藏族人民,總以甘醇的美酒相伴。然而在痛飲之前,必以右手無名指蘸少許酒汁,向空中連彈三下,代表向佛、法、僧三寶致意。
佛前點燈本是一切佛教所共有的祈禱儀式,但藏傳佛教的佛前點燈與漢地佛教、南洋佛教又有所不同。藏傳佛教祈禱者點燃的不是蠟燭,而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酥油。點燈用的燈盞一般是用銅制的,也有黃金和白銀制的,大小規格不一。這種燈俗稱酥油燈。佛教信徒們相信,“在佛前點燈越多,人死后在陰間就能走光明路”,于是,富豪人家向寺院捐巨資鑄造金、銀燈,用大量的酥油點燃。即使普通祈禱者也都要帶酥油去寺院,使佛殿供奉的佛像前瑩瑩綽綽、燈光終年不息。同時,佛前點燈是參拜者借燈為個人祈禱。祈禱時,先認定祈禱的佛,然后在酥油燈前用一張紅紙條寫上自己的名字、籍貫、性別,把它作為燈蕊,插入水中,再將自備的酥油添滿燒起,跪在佛前行等身禮,祈求自己的某種愿望能夠實現。
在個人祈禱之外,藏傳佛教還有規模較大的眾人祈禱形式。眾人祈禱,以祈禱法會形式進行。逢到那時,以寺院為中心,遠近的信徒攜帶帳篷和生活用具,在寺院附近的草灘上、空地上駐扎下來,依照祈禱大會規定的日程參加祈禱和參拜活動。此時,個人的祈禱融入整體的祈禱之中……祈禱之聲由小變大,緩緩升高,響徹草原,響徹雪域,震憾心靈,震憾天地。
藏傳佛教的信徒就是這樣以他們獨特而虔誠的祈禱,去追求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