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一直受很多限制,最突出的表現為民族地區媒體的失語或缺席。在一個媒體掌控傳播話語權的時代,民族地區的媒體對民族地區的文化現象、文化產品、文化產業的傳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不僅是媒體的職責,也是民族地區走向外界甚至走向全球的主要渠道,更是民族地區文化品牌塑造的主要推手。
[關鍵詞]民族地區新聞;媒體;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85-03
中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文化以其幾千年來的文字、文化傳播而使國人甚至海外知曉外,其他的少數民族,尤其是一些處于邊疆地帶的、人數很少的“三少”民族,其文化更是罕為人知。我們通過電影《與狼共舞》了解印第安人的文化,通過央視《探索·發現》欄目中的一些節目了解非洲大陸的土著居民的生活,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北極圈內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圖景……這種帶有話語權力的媒體傳播,使不少國人認為國外的少數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文化體征,而忽視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厚與燦爛之處。如果抽掉文化這條經絡,少數民族也好,漢族也好,都會變成一個沒有生機和活力的“植物人”。因此,媒體只有通過自身的傳播渠道,將民族文化梳理、挖掘、弘揚,才能使民族地區的文化免于“植物人”的命運。
文化的傳播需要載體,民族地區文化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就是媒體。進入信息傳播時代,少數民族的文化現象、文化底蘊更不應該因為傳播渠道的限制而成為外界了解其的“真空地帶”,媒體應該擔負起對民族地區文化傳播的重任,民族地區的媒體更是無法避卻這一擔當。
一、 打造民族地區文化推介的主要渠道
“任何民族的文化傳統實際上包含著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精英文化或典籍文化;另一個方面就是民間文化。”① 在宣傳民族地區文化的過程中,針對以往注重民族地區的精英文化、典籍文化的報道和傳播,民族地區的媒體也要對民間文化的傳播有所擔當。同時,還要注意既要挖掘本地區的民族歷史文化,也要立足當下,宣傳中央有關民族政策、民族地區文化的法規、動向及新近發生的事;把當地黨委、政府在推進民族文化建設中的具體內容和要求融進文化報道中,提高當地讀者對民族文化認識以及推動文化運動的一些舉措的知曉率,使讀者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新時期本土文化建設的成果,從而增加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一些建設網站的媒體,更應通過網絡來擴大這種宣傳效果。當然,也不妨開辟專欄或版面,將其他民族地區甚至國外的優秀民族文化予以報道,起到搬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近年來,中央不斷提出文化建設、文化產業的一些宏觀目標,給民族地區的媒體宣傳所在地區的文化提供了輿論土壤和保證,一些民族地區媒體紛紛推出了挖掘本土文化的專欄、專題或專版。如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城市銀川的《銀川晚報》“文化周刊”就開設了“寧夏人文地理新探”、“銀川老地名”、“寧夏古城故事”、“寧夏黃河津渡”等文化深度系列報道。《延邊日報》開設“長白神韻”、“朝鮮族風情”等帶有濃郁地方文化風情的欄目或版面,及時跟進本地區民族文化、民族人物事跡。
除了挖掘歷史文化外,民族地區媒體還要及時跟進,緊緊圍繞本土新的文化現象、文化活動、文化政策,拓展和豐富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報道;積極配合當下文化建設和全國媒體的“走轉改”行動,利用消息、深度文化報道、圖片專輯、文化沙龍等形式宣傳民族文化,比如《伊犁晚報》挖掘清代屯田、邊防扶貧等素材,《西雙版納日報》挖掘邊陲農墾文化、普洱茶文化、傣族民間文化,《銀川晚報》挖掘《月上賀蘭》、西夏歌舞等以新形式展現寧夏少數民族文化的新文化劇目,使讀者既了解到了本土的歷史文化,也感受到了新的文化現象、舉措帶來的新氣象,不失時機地將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的報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為民族地區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服務
不少民族地區地處祖國邊陲,長期的歷史原因和地理位勢導致其生產方式落后、信息閉塞,一些民族文化在商品經濟時代更是面臨滅絕危境,尤其是一些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途令人擔憂。民族地區的媒體在宣揚這些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就要扮演起服務員的角色。
如果說民族地區的文化像個大餐廳,想了解民族地區文化的讀者像顧客,那么,民族地區的媒體就像將民族地區文化做成精美盛宴并引導讀者來品賞的服務員,既要能將讀者引進這個大餐廳,還要能將他們引到餐桌前,介紹每一道文化之餐的特色。針對寧夏南部山區落后移民到銀川市城郊一些地方,一時無法改變信息滯后的狀況,文化建設更是出現了“文化真空現象”:家鄉傳統的一些文化項目無法全帶來,新家鄉的文化項目無法全部接受。《銀川晚報》編輯、記者經過詳細策劃后,挖掘移民村的文化現象,走訪非物質文化傳人等工作,開辟了圖文結合方式的“那些即將消失的老行當”、“視覺記錄”等專版,給讀者端上了一道精美圖片和文字結合的文化佳肴。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但該片沒有涉及寧夏,《銀川晚報》的“文化周刊”編采人員在第一時間內精心策劃、扎實采訪后,推出了“尋味寧夏”系列專題報道,使讀者品讀到了一個“美味的寧夏”。
三、為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導航功能
文化報道有著自身的導向,民族地區的文化報道一定要有挖掘健康、優秀、有生命力的文化的意識。民族地區媒體尤其是黨報的主流媒體在文化宣傳中尤其要牢牢把握住宣傳民族文化的主動權,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像一個正確的導航儀,通過對民族地區文化的挖掘和報道,將讀者引領進一座座豐美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礦藏,從而讓他們領略民族文化的魅力,使民族地區的媒體和民族地區的文化一同增加公信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民族地區的媒體對國家的民族政策宣傳也要起到正確導航的作用,對長期積淀的一些偽文化要有警惕和挑剔意識,對有著深厚生命力、優秀的民族文化要有長期進行細致挖掘并弘揚的意識,正確引導讀者對民族文化的閱讀熱點和興奮點。這種導航功能還體現在對文化傳播定向的長遠戰略,要構建文化傳播可持續發展戰略,避免急功近利的文化傳播思維方式,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重視民族地區文化產品對國家形象的塑造,探索跨文化傳播新路徑。
如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還不相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文化、中國形象沒有得到國際社會充分而又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而這種對外推介的文化,基本還是以漢文化為主唱角色,民族文化加入到這種對外展示中的道路仍很漫長。究其原因,就是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缺乏全方位、可持續的長遠發展戰略。
中國民族地區的文化如何形成世界影響力,戰術講得多,戰略講得少,還沒有形成戰略系統。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運會,都是展現、宣揚中國文化的極好機會,然而推廣民族地區文化的整體性系統性設計不足,幾乎達不到外界期待的影響,民族地區的媒體在這方面的報道更是顯得滯后甚至缺席。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但文化消費卻出現了畸形,甚至迷失了方向,導致了這些地區的鄉風民俗出現了不文明現象,為新時期民族地區媒體的文化報道提供了新課題。這就要求民族地區媒體不僅要挖掘、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更要對新的文化現象起到導航作用。比如《西雙版納日報》針對富裕起來的農村出現的不文明的文化消費現象,在“記者走百村”、“新傣鄉新農村”等專欄,推出了一批批新農村建設中涌現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村寨,讓讀者了解到新的文化消費、新的農村文明現象,起到了民族文化的導航員作用。
四、創造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展示平臺
民族地區的媒體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梳理本地區民族文化現象、印制一份本地區民族文化菜單的低層次上。文化如果不能夠形成產業,那就很難形成生產力,很難帶給民族地區通過文化產生經濟繁榮的局面。
民族氣度文化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之前,需要民族地區媒體認真地從所在地區的文化歷史和底蘊中提煉最具生命力和時代感的文化要素,并使這些文化要素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和當代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樣才能增強這些文化對國人的吸引力。在此基礎上,再努力宣傳,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不足4%,而美國占43%,歐盟占34%。從中我們可以感知這樣一個事實: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文化影響力是不夠的。而這一份額中,民族文化產業的份額更是少得可憐。像云南利用傣族文化打造的《月光下的鳳尾竹》、《美麗的孔雀》,西藏利用藏族特色打造的藏族歌舞《藏迷》,寧夏利用回族特色打造的《月上賀蘭》,新疆利用維吾爾特色打造的《十二木卡姆》等,表明民族地區的歌舞正在形成文化產業。而這種產業性的文化產品目前還不是很多,這就更需要民族地區的媒體擔負起挖掘、整理、宣傳一些向文化產業邁步的民族文化精品,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做大、做強提供輿論保障,增強中國民族地區文化現象、文化產品、文化產業的世界影響力和吸引力。
當然,民族地區的媒體在對外推介、宣傳民族地區文化過程中運用的策略、方法也得不斷提升或改變,應遵循文化傳播的規律和科學,不能僅僅按照民族地區自身的話語體系對外進行溝通,應該努力搭建相互理解、進行對話的平臺;注重結合國家提出的未來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高端設計,解決當前和今后長時期內我國民族地區文化對外傳播中所涉及的運作模式和傳播效果等問題;實施長期系統規劃,確保我國民族地區文化對外傳播的下一步戰略全面而明確。
五、民族地區地域文化品牌塑造的推手
和傳統理解視野中的民族文化集聚區不同的是,現在的民族文化富集地已經不再是偏遠山區,不少民族地區的文化正往所在地區的城市、城鎮集聚,這就需要民族地區的媒體在關注民族文化現象、文化產品、文化產業時,將眼光從鄉野轉向城市。一些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舊街道、老字號商鋪、加工坊等,就是民族文化匯集或弘揚的載體,對這些地方的關注,就是為這一地區的民族文化品牌塑造安裝飛翔的翅膀。從這個角度講,民族地區媒體的報紙專刊、電視專題頻道、廣播專題報道等,就是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推手。
“地域文化品牌,是一個遠遠沒有用盡的資源。一個地方媒體的副刊編輯,如果覺得代表的是一座有著深厚文化歷史的城市,就會覺得肩上擔子的沉重、責任的沉重。”②以《銀川晚報》為例,在很多報紙副刊受到沖擊、版面大量減少的時候,其文化副刊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在增加,使讀者在長期的閱讀守望中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處在銀川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報紙就是城市的名片,而“文化周刊”就代表了這家報紙 的文化態度和文化水準。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人們追求各種快捷的生活方式,讀報自然也要快,新聞利用大粗標題、大幅圖片,搶人眼球,這都無可厚非。不少都市類報紙也辦打著文化招牌的周刊,但辦的大多是快餐文化式的周刊。有深度的文化周刊就是一頓文化盛宴,應該傾力打造自己獨特的文化品牌。《銀川晚報》的“文化周刊”以自己10多年關注民族地區文化為職守,以本土化的、與眾不同的文化精品,吸引、抓住讀者的眼睛;關注和利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甚至相鄰的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域密切相關的民族文化,借住副刊獨特的表現手法,用最新穎的關照目光、老百姓喜讀愛讀的形式及文學的手法和副刊獨特的表現形式做深度報道,結合民族地區時代變遷宣揚民族地區文化,不僅成民族地區媒體中的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更成為一塊醒目的地域文化品牌。
[注釋]
①馮驥才:《靈魂不能下跪——馮驥才文化遺產思想學術論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頁。
②徐曉杭:《當一座城市站在背后——打造副刊的地域文化品牌》,《中國記者》,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