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劇,廣大農村正在進行城鄉一體化的改造和建設,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巨大難題。經過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搶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為村落的不存在而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處落腳,被迫上樓的村民們失去了文化空間的同時,豐富而多樣的民間文化也會隨著傳統村落的消失而消失,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巨大損失。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
[關鍵詞]傳統村落;新農村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095-04
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就已經開始,而真正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還是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事情,進入21世紀后,先后分五批將181個建制鎮和169個村莊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雖然有了上述一些村落受到了保護,但比較起廣大而豐富的鄉村資源,保護的力度和數量遠遠不夠,而且被作為歷史文化名村、鎮保護的許多地方大多關注了其物質文化遺產的部分,對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不多,因此,許多的村落文化遺產遭受著因為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巨大破壞。中國廣大的民間文化就存在于民間,村落幾乎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最后屏障,如果村落沒有了,那么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繼續生存下去是個嚴峻的問題。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果失去對其生存空間的保護,本身也是不完善的。馮驥才先生早在2006年4月27日的《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遺產》一文中就指出:“古村落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注入現代科技的生活含量,也需要改建甚至重建。新建和重建的關系主要是注意文脈上的聯系,要注重原汁原味。我們講原汁原味,實際就是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局限性就是歷史的真實性,歷史的局限性就是歷史的美?!彼菚r候已經看到了新農村運動可能對傳統村落造成破壞,提出了保持鄉村的歷史真實性的問題。這對當時的村落保護提供了一條正確的思路。也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古村落保護在所有文化遺產里,“不管是物質的還是非物質的,古村落這個遺產是最大的。首先,它悠久而博大。歷史地看,我們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從村莊式的小聚落發展起來的。第二,在農耕時代每一個村落都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單元,也是一個文化的容器。第三,我們的古村落不僅有它的歷史文化價值、研究價值、見證價值、學術價值、審美價值、欣賞價值,多方面的價值,最重要的一個價值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必須大聲說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在農村,文化的根在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在農村,少數民族的文化全部在農村。無論從規模、內涵還是價值來講,古村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大的文化遺產”。①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近10年的今天,行走在一線的保護工作者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歷史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非遺后時代”②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如果任民間文化賴以生存的傳統村落繼續衰敗下去,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而且在2006年和2007年的政協會議上,馮驥才先生先后提出兩個提案:《關于規劃新農村建設要提前注重文化保護問題的提案》和《關于建議重要的古村鎮抓緊建立小型博物館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已經前瞻性地意識到古村落或者傳統村落可能遭受到的命運,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的艱巨性。2011年9月6日上午舉行的紀念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國務院參事馮驥才共同對話古村落保護問題,馮驥才先生關于緊急搶救和保護傳統村落的呼吁得到了總理的高度重視,2012年4月16日,國家三部一局發布《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
那么什么樣的傳統村落值得保護,該怎樣保護,馮驥才先生經過長時間的田野考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認為,關于古村落或者傳統村落的標準有四條:第一,有悠久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都被村落記憶著;第二,應該有較完整的一個規劃體系,比如較完整的村貌、建筑、街道以及廟宇、戲臺、橋梁、水井、碑石等,應該是一個基本完整的體系;第三,應該有比較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存,包括各種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第四,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有它的獨特性。獨特性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按這些標準確定是古村落了,就一定要保護,絕對不能破壞,這是原則。③這個標準基本上涵蓋了傳統村落的重要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審美價值,而且重要的是過去的古村落保護著重村落的文物保護價值,這次的傳統村落擴大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也是為了防止在對村落進行保護中導致村落的“空巢化”現象。④因為,中國的傳統村落千姿百態,要想對每一個地方的傳統村落采用統一的保護方法是不科學的。所以,需要政府和專家學者要經常親臨現場,掌握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從而為當地規劃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后溝古村位于山西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因濃縮了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保存了中國北方漢民族自給自足的傳統文明,2005年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古村落調查保護示范基地。經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的調查和奔走呼吁,特別是后溝古村被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調查范本后,這里逐漸蜚聲海內外?!雹萁涍^學者和政府的合力,一個幾乎被遺忘的村落獲得了新生,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而后溝村保護的經驗也同時啟發我們,實地考察和科學規劃的重要性。在對山西傳統村落的走訪中,馮驥才針對山西晉城地區的傳統村落又給出了不同的思路。馮驥才在對晉城皇城相府、郭峪古城、上莊古城、砥洎城的現場進行考察后認為,皇城相府是通過一個傳統村落進行開發利用的,它本是清代康熙年間名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的故居,當地政府在將原有村民遷出后,進行旅游景區的開發,充分挖掘這里原有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內容,吸引了游客,既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同時也讓村民更加愛護自己的村落,熱愛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全村人對自己村落歷史文化的自豪感,這是一處保護和利用非常成功的傳統村落。而且這里建筑風格獨特,充滿了傳奇色彩,建筑大多是明清古建筑,石柱、石雕、磚雕、木雕、牌樓都保護完好,特別是豫樓、河山樓,無論文物價值還是其中蘊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都非常高。皇城相府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祖先的遺產,也走出了一條健康發展之路。上莊村是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的故居,同樣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村落在保護和利用方面缺少方法,目前有些地方已經出現明顯損傷和危情。馮驥才先生認為,這類傳統村落屬于有很好的資源卻缺乏保護方法和力度的一類。只要科學論證,全面整體規劃,傳統村落的價值會讓更多的村民們受惠。他提出在發展旅游中,要結合實際,發揮優勢,與周邊景區相銜接,相互搭臺唱戲,互為促進,相得益彰。
另一個傳統村落可以位于晉城市澤州縣山河鎮洞八嶺村的謝家大院為例。馮驥才仔細察看了謝家大院珍貴的明清風格建筑,詳細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情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盡管當地的民間文化工作者滿懷豪情想通過呼吁獲得政府的關注和投資,恢復謝家大院過去的繁華,但大院里存留下的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已經不多。謝家大院建于明末清初,過去,村中有19個古院建筑群落,形成一套嚴密的防御網絡體系,各院都體現了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道德觀念,層樓疊院,錯落有致,集古代傳統民居、廟院宗祠、書院學堂、防御工事于一體,建筑風格獨特。然而經過抗日戰火,被破壞得很嚴重,已經無法修復,即便勉強修復也不可能復現原本的風貌,況且很多文物都已被文物販子盜走,目前,村中也只剩下十戶人家。針對這種曾經在歷史上有過較大文化價值的遺存,馮驥才認為可以建立一所“古村落消亡博物館”?!爸x家大院幾乎已成為廢墟,但這廢墟有一種蒼涼美??赡芎芏嗳丝床怀鲞@種蒼涼美,只覺得是一堆破房子。可是破房子跟破房子是不一樣的,有的東西殘破得有歷史感,就像斷臂的維納斯。謝家大院就有這樣一種特別的美,而且它還有歷史的見證意義?!雹拊谕鈬苑浅,F代的建筑語言把謝家大院圍起來,里面原封不動地保留其廢墟狀態,任其中的建筑在歲月中倒塌,讓人們看到一個村落消失的過程和現場。
二
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許多村鎮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村鎮歷史文化遺跡處在放任自流狀態,能自覺主動做保護規劃的畢竟是少數,致使許多保護規劃為申報而做,流于形式而缺乏實際指導意義。目前,在傳統村落保護中存在諸多問題。
不關心村落中的人和他們的生存及相關民俗文化,是傳統村落保護之一弊。“把關注焦點放在古村落的物質遺存上面,不關心與古村落物質遺存密切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關心古村落居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發展利益等,這種興趣和思路顯然是有偏頗的,按這種思路進行古村落的保護則是有嚴重缺陷的、不完善的,不能使古村落獲得可持續發展,實際上也不能對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完備的開發和展示。完善的古村落保護,不應只重視保護、修復古建筑的物質層面,也應該完整展示、合理傳承與古建筑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雹邔W者在對著名傳統村落浙江落蒼坡村的田野調查發現,因為著力于對建筑本身的保護而忽視其中的人的生存以及整個村落的傳統文化,導致了保護工作的不利。
雖然有很好的文化遺產,但缺少持續不斷的保護資金投入是保護工作第二大弊。本來作為傳統村落保護成功典范的山西榆次后溝村 2011年僅參觀的中外游客達8萬多人次,后溝古村旅游有了收益,村民生活也有了改善,但新的問題出現了:每年文化遺產的維修費用沒有著落。盡管政府分20%多的收益,個體老板有60%多,村里有10%多,但實際上村里拿不到?!罢绻辉黾油度氲脑挘桶验_發古村落的初衷給忘了”。⑧
更有雖然掛了保護的門牌,卻不加保護或者空置的村落,此為保護的第三弊。這實際上更是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瀆職。比如“當前徽州古建筑情形最切實的描述就是人走樓空:隨著居民的離去,房屋就喪失了其使用價值,建筑就逐漸失去了生命力。誠然,對于現代諸多快餐式或者火柴盒式的建筑,變換內部用途是經濟、合理的利用途徑;但是對于蘊涵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徽派建筑來說,任何不加保護地利用或空置,都是對古建筑原有價值的破壞?!雹?/p>
沒有經過專家學者的論證和科學規劃,隨便拆遷和重建導致傳統村落面目全非,此為第四弊。過去因為窮,楠溪江古村落被保存了下來;但隨著經濟發展,當地人富了后開始拆舊屋建新屋,導致一些本來整齊劃一的傳統村落建筑中時常出現一些小洋樓和其他現代建筑,破壞了整個村落的格調和風格。另外,一些被拆除重建的房屋完全被設計師按照自己的理念規劃,完全不考慮該建筑過去的風格和風貌,用個人的眼光取代歷史。真正的傳統村落保護應該是修舊如舊,是不斷地加固,防止倒塌和繼續破壞,不是制造假古董、假村落或者假的歷史。
在處理保護和開發的利益分配時,作為村落主體的村民和開放商等的矛盾也是保護之弊?!霸陂_展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同時,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保護壓力。受城市化、新農村建設的影響,在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的發展階段,江西旅游發展在處理好古村落保護與改善當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時,又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矛盾沖突。2011年7月,婺源以古村落文化和田園風光為主打的幾個核心景點——李坑、江灣及汪口景區相繼關閉,而更深層次的矛盾卻來自長達數年之久的門票收入分紅不公、賬目不公開等問題,使旅游公司與地方利益糾葛不可調和并最終爆發。此事件的發生也是在旅游的發展階段一些旅游社區隨著當地旅游產業的日益發展日趨要求增權的一種表現方式。在這些古村落,古村落保護政策因限制村民原有權力的行使和部分權利的喪失,限制了村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引起村民與政府的沖突。古村落保護不僅沒有帶來村民的自豪感,反而使村民以古村落為障礙。由此,古村落,保護在實踐中耗損了古建筑遺產、耗損了政府權威、耗損了村民的社區自豪感,造成了政府行政成本和村民建宅經濟成本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村民的社會去權?!雹庥纱丝梢?,即使在一些已經開始成功運營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也時時會遇到新的困擾。這些困擾在保護工作之初會被各方的熱情所掩蓋,一旦到了利益分配的時刻,因為對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導致的各方較力,損傷的恐怕只有保護工作本身。所以,未雨綢繆地認識到一些問題,在保護之初就將可能出現的矛盾處理到最小,也許是當前傳統村落保護應該汲取的經驗。
三
明白了目前傳統村落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呢?“以人為本”應該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基本原則,應尊重村民權益,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保護傳統村落要讓村民們意識到,保護它是為村落今后的發展提供平臺,會為未來村落發展帶來收益。不僅能為當地村民開辟財源,同時也能使當地村民對傳統村落資源的價值和資源保護有新的認識。只有讓村民主動地參與到村落的保護行動中去,才是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發展的可能。目前,許多傳統村落已經古舊,住房條件很差,村民們渴望改善生活條件,住上更為舒心的新房子,這樣的情況普遍可見。但如果不進行合理規劃,很有可能破壞過去的村落格局。如何能既改善村民生存環境同時又能保護好傳統村落的建筑格局和風貌,浙江溫州巖頭鎮的經驗值得學習。這個鎮經過多年摸索,村里實行“村外建新村,村內搞整飭”。“所謂整飭,就是將傾倒的扶正,將新的改‘舊’,將高的‘削矮’。如今,全鎮巖頭麗水街、芙蓉、蒼坡三個古村落的安置新村,諸如對芙蓉古村、巖頭鎮試行的是股份制公司經營體制?!贝迮c旅游局聯合經營模式既保護古村的古典風韻,也保障了居民的住房現代化需求。11村民住在村落附近,同時成為村落風景區中的工作人員,照常生活、工作。這樣不但人氣沒有散,當地的人文遺產也得到了延續。
另外,必須厘清一個概念。傳統村落的保護和新農村建設工作并不相悖。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新農村建設并不是對立的,它們可以相互依存、協調發展。目前的村落在建設中有些地方已經成功地實行各項現代化建設,遵循適度、隱蔽、環保的指導原則,以不破壞原有的景觀風貌為前提。山西平遙的經驗就值得學習。
必須面對的是,當前許多的傳統村落保護都或多或少地和旅游結合起來。當地政府和學者也都意識到,村民們是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的,如果要保持村落原貌同時又不能讓村落成為空巢就必須留住村民的心。否則,因為生計到處打工導致村落再度成為毫無生計的遺留物不是傳統村落保護的初衷。為此,需要各方從保護的角度同時為村民的未來做安排。提高村莊的知名度,挖掘傳統村落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這是村落吸引人并能在未來帶給村民利益的基本手段。王寧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增權(empowerment/empower),是指一定組織的個人或群體為了提高自身內在能力的確認和自立自強的行動,通過外部的干預或幫助充實或提升其權力或權能的過程,向獲取權力的社會采取行動并導致社會改變。”將增權概念用到當前的傳統村落保護很有借鑒意義。保護是為了“增權”,是為了提高村落的知名度,借此提高村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因為在村落保護工作中,讓村民們享受到保護工作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變化,并從中獲得實惠是很重要的。所以,“旅游增權的本質,就是為了探尋可增進大多數人的利益,并促進旅游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各種有效途徑,而不是僅追求短視的表面繁榮景象。因此,考察權力與旅游的內在聯系是任重道遠的,需要廣泛而深入的實踐研究。適宜的改革與創新嘗試,不是單純用政府或市場替代社區,而是應當通過制度增權、社會增權和信息增權等具體可行性措施,增強古村落適應市場經濟的社區能力,真正促進古村落旅游產業健康持續發展”。12保護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傳統村落的文化文明繼續傳揚,為了讓人類獲得生存的尊嚴,所以,首先,要考慮到當地村民的利益。在保護他們村落的時候,應該讓他們成為保護工作中積極的參與者,要多方征求村民的意見,不能讓村民的村落成了知識分子或者政府想象中的樣子。其次,在搶救和保護的同時,還要兼顧村民今后的生活出路,不能在掛牌和論證之后一走了之,那樣的論證并不能對傳統村落保護的持續發展有任何作用。再次,要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從內心深處喚醒他們對自己文化的感情,讓他們自覺參與到傳播和保護生養自己土地的工作中,并成為常態。當然,僅僅是精神的喚醒還不夠,還可以從旅游增權的角度,讓村民在保護工作中看到村落今后美好的未來,這非常重要。
[注釋]
①③馮驥才:《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遺產》,《靈魂不能下跪——馮驥才文化遺產思想學術論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這是2011年11月在中國木版年畫國際論壇上,馮驥才面對媒體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近10年后的新時期,這個時期將面臨著新農村建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帶來的強烈沖擊。
④馮驥才在《文化空巢及其對策》一文中指出:在我們為那些不知不覺就會被推土機推去的古村落與城市的歷史街區心懷憂患之時,是否知道它們已經出現了可怕的“文化空巢”?這些歷史形態猶存的村落與街區,遠遠看去,似是不錯,古建筑一幢幢優美地立在那里,可是如果穿門入戶就會發現,歷史只是在它的軀殼上,并不在其中。里邊的家具什物早都面目全非,看不到任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細節。歷史內含已然不存。
⑤⑧王學濤:《山西后溝古村:古村落保護的喜與憂》,《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3月26日。
⑥根據2012年4月5日歲馮驥才先生一同進行田野作業時的現場錄音整理。
⑦黃濤:《古村落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社區發展》,《溫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作者在文中指出:“著名古村落蒼坡村的古建筑景觀呈現珍貴的宋代風貌,是傳統社會耕讀文化遺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蒼坡古村成為該地區重要旅游景點,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當地旅游部門為主導的保護和開發,但近年來該村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其經驗與教訓值得深入探討。古村落不僅是古建筑遺址,也是現代農村社區。在保護、展示古建筑的同時,不能忽視、損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態文化和生存利益,應該合理傳承、完整展示與古建筑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護工作應該由當地村民作為主要實施者,政府管理部門應承擔指導與資助責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為保護工作的主體?!?/p>
⑨楊喬偉、李保民:《徽州古村落保護的人本思考》,《工程與建設》,2010年第6期。
⑩陳庚:《以居民為核心主體的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基于婺源李坑村的實證調查分析》,《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5期。
11劉歆、徐良:《新農村建設中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12王寧:《消費者增權還是消費者去權——中國城市宏觀消費模式轉型的重新審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