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現在語文教學領域,我們看到了課堂教學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活力。課堂上熱鬧了,學生思維活躍了,學習方式多樣了,師生雙方輕松愉悅了。但透視這種“課堂熱”的背后,作一些冷靜的思考,我們不難發現,活躍輕松之中,缺少了真實,缺少了扎實,表演的成分太多,流于形式,擺花架子作秀的現象太多。尤其是一些公開課,“華而不實”的現象更是愈演愈烈,難怪一些專家呼吁:掌聲雷動的課不一定是好課,有特色的、符合課改方向的課才是好課;環環相扣、天衣無縫、一帆風順的課不一定是好課,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課才是好課……專家們的話毫無疑義地告訴我們——真實是課堂的生命。
一、真實的課堂是回歸常態的課堂
家常語文,本色課堂,說到語文教學回歸常態,體現本色,不得不說到薛法根老師。大凡欣賞過薛老師課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薛老師上的課就如他的人一樣,不華麗,猶如清風徐徐自然涼爽;不張揚,恰似涓涓溪流隨意流向,毫無刀耕斧鑿的痕跡,毫無煽情矯作的味道,有一種明月清風自在懷的樸素與清新。薛老師的課,無論是識字、解詞,還是閱讀、理解,都是那么真實、自然、樸實。
從薛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薛老師的“課觀”——求真、求實,他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要求,鼓勵學生勇于暴露學習中的不足,尊重他們,耐心地引領他們,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這樣的課堂是樸實的,學習是扎實的,最終也使學生體悟到生命的真實;這樣的課,我們不會“高山仰止”,不會“嘆為觀止”,更多的是平添了一份親近與親切,平添了幾分自信,感到薛老師的課與自己的課似曾相似,仿佛不是特級教師的我們也能這樣上,也可以這樣上。從薛老師的“課觀”,我們也看到了薛老師的氣魄,看到了薛老師的非凡,他敢于一反公開課的高調,上家常課,上教師們能夠借鑒、能夠模仿、能夠遷移的回歸常態的課。要知道敢于把公開課上成家常課,上成回歸常態的課,需要一種勇氣,更需要一種品質,一種求真的品質。
二、真實的課堂是“以學定教”的課堂
曾幾何時,我們一度對那種設計得環環相扣,考慮得天衣無縫,執教得一帆風順的課給予熱烈的掌聲。的確,這樣的課很精彩,很完美,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所謂完美的課,是以犧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為代價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弱化為代價的,它使課堂失去了生命的成長,失去了學生真實的聲音。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常常不知所措,常常不懂裝懂,常常不說自己想說的話,不提自己的“真問題”。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關注的不是學生,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得怎樣,是怎樣學到的,而是自己,是自己的教學“預設”。
琵琶大師劉德海論述琵琶教學時說:“腦袋是教師的,手是學生的,聲音還會自然嗎?”作為教師,如果讀不懂兒童獨特的語言和情感,不從兒童的視角來關照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從兒童自身的原生命狀態去發展和解放兒童,而只是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預設和精神需要去塑造他們,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難以激發學生鮮活的生命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順應自然天性,力求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學生真正當成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獨特個性的人對待,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天性,按自己的方式,敢說,敢想,敢問,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敢爭論甚至敢反對教師的觀點,還課堂以真實的面目。
三、真實的課堂是追求動態生成的課堂
從生命的高度看,每一節語文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共創的生命歷程,它不應該守著一成不變的僵化的預設程序,它也不能完美得近乎沒有瑕疵,我們應當允許偏差的存在,允許與預設不一致,甚至出現矛盾的意外,而這一切,又都可以成為一種新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生成的課堂應該是學呼喚著教,教催生著學,質疑與探究并行,求索與遐思共進。
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情感、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展性的個體,他們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所以,課堂已不再是一個簡單進行知識的訓練場,知識搬運的中轉站;不再是教師一統天下的“講堂”和“一槌定音的評判所”,而應把關注的目光從課堂本身投向學生本體,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與真切的成長,并努力促進學生的智慧、精神的綜合生成,使課堂成為預設與生成的同生共創,開放與互動的牽手聯袂,成為師生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殿堂……
四、真實的課堂是回歸生活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學生的視界禁錮于教材,定格在課堂,切斷了與生活的淵源。要知道,語文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積聚與抒發。絢爛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境,是語文學習的不竭之源。李吉林老師也指出:“兒童的悟性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兒童總是憑借他們的感官在認識周圍世界的過程中獲得思維、語言的源泉。”因此,語文是與生活天然聯系在一起的,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生活的課堂致力于營造一種“生活態”、“生活場”,給孩子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圍,并將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融為一體,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這樣的學習不再是外加的負擔,相反,每個孩子都處在一種“親臨在場”、“深深卷入”的主動狀態之中。在這樣的狀態下,師生都是生活中的真實的人,兒童是本真的兒童,教師是本色的教師。教師以生活化的語言,生活化的動作表情和生活化的形象激發學生真情真心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