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運用實證分析和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總結了當前我國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提出從物質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個角度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高校 文化現狀 物質 精神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1 校園文化中的不和諧之音
1.1 對優良傳統沒有繼承好
中國古代歷來就比較重視晨讀、比較推崇“讀書朗朗”。但當前的校園里卻丟掉了這種美好的讀書氛圍。
中國一向是禮儀之邦,但當前的校園不文明行為卻較為普遍。比如,還有好多學生在公共場合隨時吐痰,隨手丟垃圾,平時說話臟話連篇等。
中國正統的文化一向推崇勤儉節約,但當前一些學生生活懶散,鋪張浪費,依賴性強。
中國正統的文化歷來主張思想上進、痛斥不學無術。但當前一些學生整日無所事事、懶散成性、晚上去網吧包夜,白天再回宿舍睡覺,沒有足夠的上進思想和奮斗精神。
中國正統的文化歷來重視傳統文化,重視儒雅教育。但在很多高校里,大學生接受的儒雅教育卻越來越少,學生關注更多的是通俗文化、低級文化。很多學生整天關注一些影視明星、歌星、球星的八卦生活,熱衷于網絡聊天、電腦游戲等,而對戲劇、書法、詩文詞曲等等關注則非常少。
1.2 對當前先進文化沒有消化吸收好
當前中國高校的一些大學生對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還沒學好,卻學會了很多西方傳來的不好東西。
誤學或濫學了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思想。自由主義泛濫,只注重自身的自由而忽視他人的自由和校紀校規的約束。
崇洋媚外,好多學生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國外的好。一味地追求國外的產品和思想,一味地追求名牌。
拜金主義盛行,好多學生越來越看重金錢,越來越看重經濟利益,而對友情、親情則看得較淡。
民族虛無主義等思想開始進入高校校園,一些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逐漸匱乏,一味地批評中國的種種不好現象而沒看到外國的不足。
受西方的自由化、低俗化影響嚴重。“食堂文化”、“課桌文化”、“墻壁文化”、“廁所文化”、“寢室文化”等本身就不對,破壞、損壞了公物,而且這些“文化”本身的內容充斥的也大都是格調較低的通俗文化。
2 解決問題的方案
2.1 大力開展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為精神提供基本的載體。我們不能只靠“米”而活著,但是沒有“米”我們就不能存活。所謂“物之所存,神之所依”。
雖然,著名教育家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老先生曾說“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但校園首先是由物質組成的,比如高樓、教室、宿舍、食堂、體育館、操場、花草樹木等。這些物質設施為校園提供了基本的載體。
我們要建設合理科學的校園物質環境、物質設施。只有提供了教學樓、教室才能為學生上課提供空間保障,只有提供了運動場、體育館等設施,才能為學生提供運動的場所,才能鍛煉其意志,激發起熱情。只有提供了圖書館等設施,才能為學生提供查閱資料、博覽群書的機會,才能培養學生淵博的知識。美麗的校園風光,不僅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還能帶來身心愉悅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另外,各個學校有其獨到的特點,這些特點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物質設施的不同特點來體現的。反之,若每個學校都是千篇一律的白色方塊樓,路旁是清一色的大楊樹,走在這里就提不起精神來,何談創新和熱情?
提供的物質設施在滿足其基本功能之外,還要考慮其教育意義。一句偉人的名言可能激發數代人的激情,一個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可以激發無數學生的熱情,一些含義深刻的雕塑可能給人以很深的啟迪。所以,我們須在校園內提供一些偉人的圖像、塑像或偉人的名言名錄,這樣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激發學生奮斗的熱情。
提供的物質設施在滿足其基本功能之外,還要考慮這些設施的生命力。悠久的學校有了歷史的積淀,(下轉第33頁)(上接第9頁)才能讓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這也就要求學校的建筑要有生命力。這就要求愛這些建筑要足夠堅固,否則經歷風催雨打很快崩塌了,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褪色了。但目前一些高校只追求花樣,用不合格的建材筑造了一些單薄的建筑,剛建好就有很大的裂縫,試問二十年就轟塌的建筑能傳承什么文明?
2.2 大力營造高校精神氛圍
物質是有形的,高校物質文化的建設也簡單,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和創意就能得以建成。而我們不能只靠“米”而活著,更何況是在繼往開來、傳承文明的高校?所以,高校必須努力打造良好的精神文化建設,但物質有形精神無形,精神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任務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重在打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打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要打造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核心的校園文化環境。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構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是指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當然也是營造當代中國高校校園文化氛圍的正確理論,是將我們分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的紐帶,是我們的感情依托,是我國社會文化和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是我們的根!若缺少了這個根基,我們的校園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樹,暫時的枝葉再繁茂,最終也只會曇花一現。
還要打造良好的校訓、校旗、校歌、學校精神。某個高校之所以區別于另一所學校,重要的區別就是其校風、校訓。校訓是學校的魂靈,校訓是學生的精神風貌,校訓是學生奮發圖強的精神依據。校旗、校歌則是將這種無形的精神狀體具體化,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有形事物體會這種無形精神狀態。而高校之間的主要區別就是各自的思想狀態不同,還要打造良好的個人思想品德。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關鍵就是人是有思想的,且人的行動是有預謀的有打算的,而人的預謀和打算是由思想道德決定的,良好的道德水平會帶來良好的行為、高尚的行為,而低俗的道德水平則只會帶來低俗的行為。而高校是培養優秀青年的地方,更需要重點打造學生的良好的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培養其助人為樂的精神。培養方法不僅需要直接講一些先進理論,更要宣揚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用先進是思想武裝人,用先進的事跡鼓舞人。
總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高校的物質文化建設是基礎,精神文化建設是升華。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當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才能把我國的高校校園文化打造得合理、科學、文明而又活潑生動!
參考文獻
[1] 楊潔.校園文化對學生發展的影響[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76-77.
[2] 魏英敏.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J].中國德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