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網絡的盛行,網民素質參齊不一,社會輿情事件陸續發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越發艱巨。本文將基于社會輿論事件,結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進行分析,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 社會輿情事件 高校 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愈發地處于世界的頂端,可精神文明建設漸漸地偏重失衡。“我爸是李剛”、“小悅悅事件”、“扶老太遭連環索賠”、藥家鑫等社會事件連續發生,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了嚴重沖擊,我們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愈發艱巨。本文將從社會輿情事件分析,結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特點,提出幾點思考。
1 社會輿情事件描述
事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長江大學陳及時、何東旭、方招等15名同學在長江荊州寶塔灣江段野炊,因救兩名落水兒童,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事例二:2009年11月14日,萬鑫扶起摔倒的老太,但老人及其子女稱其是肇事者,起訴并要求其父母賠償。一審時多人證明少年清白,法院駁回老人訴訟請求,老人不服上訴。二審開庭這天,老人撤訴。
事例三: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當小悅悅被送進醫院時,已經腦死亡。八天之后,小悅悅離世……
眾多的社會事件無一不表明:中國傳統的美德如“愛幼扶老”、“見義勇為”等在物質文明建設高度發展的今天在漸漸地迷失。是什么讓我們在見到需要幫助的人面前躊躇不前呢?當互相幫助成了奢侈,當信任變成了敲詐磚,作為孕育“祖國花朵”的我們,教育又將何去何從?
究其原因,歸根在于引導與教育。在網絡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是青年人培養的搖籃,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定位培養教育大學生,促使其往我們所期望的方向進行呢?
2 高校思政教育形勢嚴峻
在網絡的輿論渲染下,大學生從小建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受到嚴重沖擊。在“老人該不該扶起”的網絡博弈中,大學生的選擇受到考驗,甚至意志薄弱者容易受到影響,往社會所希望的相反方向發生。例如事件三引發“人性冷漠”的網絡思潮。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特殊的社會轉型期,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現期。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每天都接受大量的信息,優秀的文明成果和各種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一同涌入,復雜的社會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思政教育尤其重要。
思政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環節,但所起到的作用往往可能會被大家所忽視。現在的社會、家庭、學校,總是以學習成績來辨別學生的好壞,對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放松。一味地強調成績,而忽視教育學生學會怎樣做人,這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錯誤定位。
結合事例一,我們可以看出,長江大學英雄的事跡體現了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高校在思政教育上面臨嚴峻的形勢。
(1)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文明高度發達,造成了社會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沖擊著大學生的象牙塔。從事例二可見,當學生的知識架構與現實社會環境相沖突時,學生的人生、世界觀和價值觀都被誤導。所以思政教育要與社會大環境結合,當社會輿情事件發生時,要及時地予以引導。
(2)思政教育不免流于形式。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課上,老師總是講一些相對膚淺的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理論的皮毛,忽視了學生的內在需求,使課堂顯得枯燥無味,容易造成只是應試教育,并沒有很好地起到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作用。
3 與時俱進,提高實效性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越來越成為高校師生獲取知識信息、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臺。思政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網絡多元化、社會思潮洶涌的當代,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戰略任務。
(1)堅持正確的輿論方向,樹立開放式的思政教育觀念。高校思政教育要適應社會大環境的發展,就必須更新思政教育觀念。一方面,要堅持正確的輿論方向。這就必須以先進文化的前進方面為導向,積極引導學生努力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愛國熱情,發揚傳統美德,傳播先進文化。在社會輿情事件發生后,明確是非,堅持社會正氣,不隨波逐流。另一方面,樹立開放式的思政教育觀念。隨著信息化時代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教育觀念勢必滯后。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應該實施“走出去”原則,加入網絡一體化、信息交互化的新特點,明確豐富思政教育的內涵,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2)改變傳統的思政教育灌輸模式,尋找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傳統的教育方式是直白單一的說教性、填鴨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淡漠、反感甚至抵觸。所以尋找新的教育模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才能達到寓教育于無形之中,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新形勢下,思政教育要以有新意而又有實效的載體進行,創新和變通管理模式,與時俱進,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始終要堅持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度為基準,著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以此達到共贏的局面。例如:結合事例一,舉辦思政教育活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灌輸”方式,引進了師生“交互式”交流方式。通過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自由組織,形式多樣開展系列思政主題教育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加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奉獻精神,加強社會道德教育。最終學生反饋結果良好。
(3)建立網絡新陣地,加強信息化監控。網絡信息的多樣化與廣泛化,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文化需求,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全面而又豐富的內容。這要求思政教育必須與時俱進,積極建立“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增加信息傳播渠道的可控性。首先,建立思政教育的網絡新陣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念、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引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場鮮明地引導重大政治問題,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其次,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增強調控性,即時應對社會網絡輿論事件,利用網絡新陣地,防止流言、謠言或妄言的傳播,舒緩師生的情緒,加強網絡輿情管理與引導。
4 結束語
“小悅悅”事件、藥家鑫事件等社會事件的連續發生,給我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敲響了警鐘。針對社會網絡輿情的特點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我們要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新偉,朱玉飛,王春玲.高校應對微博公共事件輿情的策略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12.7.
[2] 王靈芝.高校學生網絡輿情分析及引導機制研究.中南大學,2010.10.
[3] 譚偉.網絡輿論及其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