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經過一輪高速發展,迎來了新的挑戰,本文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 高校 教育 信息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現狀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
目前,100%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園網,許多高校接入了互聯網和中國教育科研網,網絡出口達到了百兆甚至千兆。基于校園網的信息化應用和服務也初具規模,人事、財務、教務、科研、辦公、后勤服務等普遍實現了信息化管理。數字化資源體系開始建設,國家級、省級、校級精品課程庫不斷得到充實。據統計,有60%的高校建立了網絡教學平臺,40%的高校實現了統一數據服務。多媒體教室所占數量比例逐年攀升,許多課程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現代遠程教育也有很大的發展,接受現代遠程本專科教育的人數累計已達1000萬人。通過推動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來帶動教育現代化,可以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實施策略
我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經過一輪高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即將迎來的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會更多。為此,新一輪的高校教育信息化需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2.1 要科學制定教育信息化規劃
高校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扶持和推動。2011年,教育部為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要求,推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科研組織和社會服務模式,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高的指導方針,對未來十年我國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各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以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為指導思想,結合實際,盡快制定出本省的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在教育部總體規劃和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發展規劃的指導下,各高校要制定出本校切實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對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化制度的制定、信息化人才的培養、信息化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進行科學規范,為信息化建設的實施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各方面的保障。
2.2 要統籌信息化建設工作
為了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進程,高校應該理順機制,將教育信息化的職能從教務或教學部門中剝離出來,設立獨立的教育信息化實施部門。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設還涉及到了人事、財務、教務、宣傳、學工、后勤等眾多職能部門以及每一個院系,為了協調好信息化建設工作,可以考慮在學校層面成立一個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學校分管信息化建設的領導、各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以及各院系分管教學工作的負責人。
在學校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要制定出教育信息化的實施細則和工作流程,避免出現各行其是、重復建設的現象。
2.3 要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
校園網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要做到信息化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首要任務是完善校園網的基礎設施。一個高速、穩定、安全的校園網絡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對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媒體傳輸的需要。校園網絡的建設,既要滿足現有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也要考慮到學校將來的發展規劃,要有超前意識。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與當地的通信運營商合作,引入校園3G無線網絡,借助移動通信手段打造“無線校園”。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環境將保證教育信息化的順利實施。
2.4 要做好信息化應用的推廣工作
基于數據中心的人事、財務、教務、資產、后勤、學生資助、網上辦公、電子郵件等信息管理系統,基于校園一卡通的上課考勤、機房管理、看病就醫、圖書借閱等服務,可以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數字圖書館、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可以為師生的教學和科研提供便利;網絡教學、遠程教學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對時間、地點的限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關鍵一步是應用推廣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校要通過校園網站、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校報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體,宣傳推廣信息化應用和服務,讓師生對本校的信息化應用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避免讓信息化工程變成“形象工程”。
2.5 要重視培養信息化隊伍
高校在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資金、人才、技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還是人才。高校信息化隊伍大致包括兩類人員,一類是信息化建設和管理人員,還有一類是使用信息化技術授課的教師和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育管理的人員。這兩類人員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人才,第一類人員在推動教育信息化方面起著中堅作用,第二類人員在實現教育信息化方面舉足輕重。資金可以撥付,技術可以引進,但信息化隊伍只能靠培養。針對第二類人員,為了提高他們的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需要定期進行信息化教學使用培訓,為他們提供使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
2.6 要制定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
高校現有教學評價體系是與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配套的,使用信息化技術的程度和能力并不會影響對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評價。為了推動和鼓勵教師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有必要建立一套與信息化教學相配套的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將信息化教學的程度和水平與教師個人的教學評估結合起來,將信息化教學的數量和質量與院系的評先評優結合起來,甚至可以將信息化教學能力與職稱評聘聯系起來。一個科學的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會涉及到基礎設施評價、應用狀況和能力評價、信息資源評價、人力資源評價、組織和管理評價等多方面評價。
2.7 要營造信息化校園氛圍
教育信息化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推動來實現,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教育信息化對師生員工的信息化技術掌握程度要求較高,容易造成師生員工對使用信息化技術興趣不高,甚至有畏難情緒。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一種信息化校園文化,這種校園文化要有利于教師和管理人員積極地開展信息化教學和管理活動,有利于學生自覺地使用信息化技術學習和生活,有利于將師生員工對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心態逐步轉變為歡迎態度。信息化校園文化可以營造信息化校園氛圍,一個濃厚的信息化校園氛圍可以促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3 結語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投入資金大、建設周期長、技術更新快、人員素質要求高、推廣應用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實施過程中,如果能夠理清思路,科學決策,著重解決好以上幾個問題,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華.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幾個熱點問題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5).
[2] 邱蓉,姚劍虹.信息化與中國高校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