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概論”課為例,討論情感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對“概論”課程的情感,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使其從情感上接受它;其次是讓學生體驗教學活動,在學習實踐中培養對“概論”課程的情感;最后是以情施教,以情育人,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情感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 “概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興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這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一個難題。長期以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高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不愿學,以一種“被教育”的被動姿態走進課堂,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局面,這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亟待解決的難題。我們認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充分應用情感教學是克服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般而言,情感教學,就是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考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積極作用,既是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在的要求,也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要求。本文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①(以下簡稱“概論”)課程為例,探討情感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1 學習“概論”課程的目的:學生成長的視角
人們做任何事情,總有一個目的。目的明確了,才會有達到目的的行動和方向。當我們在課堂上問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概論”這門課程?乍一看來,這似乎不成為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的的確確又非常重要,如果學生沒有從思想上比較徹底地弄清楚這個問題,他們在學習中就不會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和態度。目的不明確,學習自然就會缺乏動力和積極性。在每個學期開學的第一次課,我們都會在課堂上與同學一起來互動分析、探討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和意義,也就是:“為什么要學習‘概論’這門課程”?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使學生從情感接受這門課程。
之所以說“為什么要學習這門課程”似乎不成為一個問題,究其理由是相當簡單的。當我們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時,他們心里都很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有的學生會這樣直截了當地回答:“這是學校規定的必修課,要畢業就必須學這門課?!蔽覀儾荒苷f這樣的回答有什么錯。當然,學這門課程不僅僅是學校的要求,更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全國高校大學生必修課程,學校的課程安排只不過是國家教育方針的體現而已。
因此,學生這樣的回答等于沒有回答,或者說不是我們所想要的答案。因為,按照這個答案的思路顯然可以推導出如下的結論: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完全是被迫的、被動的,對他們來說,學這門課程除了對修滿學分順利畢業有用之外,再也沒有什么意義了。如果按照這樣的學習目的和態度,學生顯然對這門課程沒有多大積極性。所以,這個問題的需要我們去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
隨著引導的逐步深入,大部分學生會回答:“這是政治課,學習這門課程是為了了解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和大政方針”。這樣回答也不錯。我們開設這門課就是這個目的,但是這樣的回答還是不夠。因為它和第一種回答一樣,學習這門課程也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蛘哒f,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學習這門課程對他們自身的意義所在。因此,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
在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把“概論”課程與大學生在校所學的其他所有課程一起進行分析,使他們在情感認識到這門課程和其他課程一樣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具有同樣重要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根據課程設置、教學培養目標及學生成長成才的關系,我們從三個層面分析每一類課程在學生成長成才的地位和作用。如圖1所示。
首先,學會做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通過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以符合社會的要求。道德、法律是一種制度和規則,它們規范、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彼此對對方的行為產生一種穩定的預期,不僅自己知道別人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且,也使別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從而降低了社會交往的交易成本,減少了社會運行的沖突。也就是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會了人們怎樣做人,怎樣按社會的要求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規范的行為。當然,家庭、社會、其他老師也在影響著學生做人方式,但是“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則是作為一門課程專門針對學會做人而開設的。
其次,學會做事——專業課程。這里所說的做事,是特指從事某種專業,掌握某種專業技能。因此,學會做事,這是專業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和目的。人們選擇不同的專業,目的是為了將來去從事不同的職業,做一番事業,以實現其的理想和抱負。因為人的理想抱負總是通過一定的工作崗位、事業去實現的。所以,作為大學生必須把專業課學好,為今后踏入社會做事打下堅實寬廣的基礎。
再次,學會認識社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如果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專業課教大學生如何做事的話,那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等課程則教會大學生如何了解社會,以及認識我們的社會及我們的社會制度及其所處的發展階段?!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向學生展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過程,闡釋了我們黨和國家的意識形態、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展示了中國社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指導下的發展演進,從而使學生知道我們今天的社會制度是什么,它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人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下。自然地,對于我們所賴以生存繁衍的既定社會,我們當然應該對它有所認識?!案耪摗闭n程不僅使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意識形態、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而且也培養學生自覺關心國家大事,了解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習慣和能力。而且,這門課程在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的同時,也告訴了廣大的青年大學生,我們黨和國家當前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告訴他們我們黨和國家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從而使青年大學生自覺地把自己的成長和志向與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聯系起來。這樣,通過聯系課程設置與大學生成長的關系來闡釋為什么要學習“毛鄧三”概論課程,就轉變了看問題的角度,使學生明確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學生的學習態度也就由原來被動的“要我學”向主動的“我要學”轉變。這種轉變使學生學習政治課也就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主動的和自覺的,學習也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愉快的事情。
2 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對課程的感情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興趣是如何形成的呢?學生為什么對這門課程有興趣呢?人們喜歡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是因為對這件事物或這個人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有深入的接觸,從而對其有了深厚的感情。前蘇聯心理學家曾可夫指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比绾巫尞敶髮W生對“概論”課建立感情呢?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教學環節,通過與“概論”課程的深入“交往”中逐步建立感情,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興趣和積極性。
2.1 在故事式問題的教學中培養感情
對教師來說,精心而完備的備課是教學順利開展的關鍵;對學生而言,必要的預習也是學好新課程的關鍵。為了提高大學生對“概論”課程的興趣,讓他們在課前查閱資料和預習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課前查閱資料和預習是學生在沒有監督的條件下分散自主進行,如何保證他們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任務呢?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變成了枯燥的說教,革命領袖、歷史人物變成了抽象的符號,導致學生厭學。為了激發學生在課前預習和查閱資料,我們在問題的設置和任務布置方面進行相應的設計,使問題和任務故事化、人物化及歷史化,避免思想政治理論和歷史人物相脫節,變成枯燥的政治說教,有效地實現了思想理論和歷史人物的有機融合,使思想理論、歷史人物不再是一個抽象、枯燥的符號,而是變成了具體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豐滿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激發學生閱讀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主動性。舉例來說,在學習“概論”課第一章介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歷史進程及其成果時,對不同時期的理論成果,我們聯系它們各自的主要創立者或貢獻者、歷史背景等來設計問題。在學習毛澤東思想時,我們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本人光輝偉大的一生聯系起來,設計了與之相關而又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毛澤東的奇聞軼事、毛澤東的傳奇人生、毛澤東青年時代的求學經歷和思想轉變、毛澤東的革命生涯、豐功偉績和理論貢獻,等等。
我們發現,這些問題雖然看起來很宏大,但學生對這樣的問題很感興趣,絕大多數同學在課前自主圍繞著這些問題其中一個或幾個進行了課前的學習,并在課堂上把他們各自查閱的知識和大家一起熱烈討論。過去,在這些青年大學生的眼中,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和鄧小平理論等只是一個抽象的符號,是一種抽象而又枯燥的意識形態和政治說教?,F在,通過把思想理論和歷史人物相結合進行學習,這些歷史人物不再是抽象的符合,其思想理論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學說,而是活生生的思想體系。思想理論和歷史人物不再脫節,而是有機地融為一體。
興趣、感情來源于深刻的接觸和了解。通過在教學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中加深對歷史人物的接觸和了解,學生在兩個方面發生了積極變化:一方面學生對領袖人物加深了認識,有了感情,從而增強了學習其思想的興趣。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雹谡驗閷W生通過對領袖人物的了解和認識,對其有了情感,他們心目中的領袖不再是一個符號和圖騰,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從而提高學習其思想理論的興趣。另一方面,學生改變了長期以來對思想理論課的成見,端正了學習態度,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2 在假設性問題的教學中激發興趣
“概論”課程主要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及其理論成果,歷史跨度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及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歷史跨度比較長,內容結構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對年輕的大學生來說,要學好這些思想理論確實不容易。
為了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掌握地這些理論,改變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從思想上和理論上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什么會開辟相應的道路,并形成相應的理論主張和理論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設置一些假設性問題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的方式加深對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選擇及其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3 以情施教,發揮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在“概論”課教學中,除了上述激發學生對課程的情感之外,更關鍵的是要以情施教,充分發揮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用教師豐富的情感和積極而良好的情緒去感染學生、關愛學生,以期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思想的共鳴,使師生雙方處于情感相容的情景中,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3.1 以情激情,以飽滿熱情感染學生
課堂教學活動是作為主體的師生雙方的互動過程,這一過程是師生雙方理性和情感關系的動態中展開的。由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其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的情感在整個教學中具有更大的能動作用,教師的情感情緒隨時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善于通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以調節學生的情感。
首先,以情施教,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教學之中。要想感動學生先感動自己。教師要以飽滿的情感和高度的熱情投入到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情感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有情感才會煥發出熱情,有熱情才會激發激情,有激情才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具有極大的鼓舞作用,教師的情緒對學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其中,富于深情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之亦然。
其次,以情施教,熱愛自己的所教的學科和課程。在“概論”課程教學中,除了對要研究如何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認識到教師本人對所教學科課程的情感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無疑,無論哪一位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流露出對自己所教學科和內容的情感。教師的這些情感自然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并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縱觀歷史,古往今來,無數的卓有成就的學者、影響歷史進程的領袖人物,都是在他們各自求學階段,因深受授業老師對其學科專業的情感上的感染和影響,而投身于相應的學科領域或投身社會改造事業,并取得輝煌的成就而名垂青史。在“概論”課教學過程,我們同時向學生推薦和介紹馬克思主義革命導師的地經典著作,有些學生在聽課后自己買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毛澤東選集》等著作,有些學生從圖書館借了這些經典原著進行閱讀。
3.2 以情育人,在情感交流中培養興趣
在情感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是核心,它主要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尊重。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首先要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因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激勵,只有如此,才會有師生情感的共鳴,才會有教與學的同步,提高教學效果。我們知道,情感是打開心扉的鑰匙,是溝通心靈的橋梁。在教學中,教師投給學生一份關愛和尊重,學生就會回報教師一份情,從而構建師生融洽的情感關系,這是順利完成教學和提高效果的情感條件。如果學生對某位老師感情越深,就會喜歡這位老師上的課。這是就是我們通常說“親其師而愛其道”。只有如此,教師才能擁有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概論”課程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興趣。
注釋
① 本書編寫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② 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