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新疆在周邊國家的影響極大地提升,來新疆學習的醫學留學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雖然醫學留學生所有醫學課程采用的是全英文授課,但對于新疆醫學留學生的漢語口語教學仍然不容忽視。本文分析了新疆醫學留學生漢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留學生 漢語口語 問題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存在的問題
1.1 大班教學影響教學效果
由于醫學留學生的專業課都是采用大班教學,所以醫學漢語課也是依照大班教學的,一個班級少則五十人多則七、八十人,而且不分層次,這樣使得教師很難設計教學,教學若以水平高的學生為主,則會讓低水平的學生無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反過來 ,教學若以水平低的學生為主,則會讓高水平的學生覺得太簡單或是沒有學到新內容而失去學習的動力,這勢必會讓學生覺得有機會偷懶不學。再說這也不符合語言教學的實踐性原則,在五十分鐘的時間里,組織好課堂教學很難,教學中照顧到如此多的人就更難了。
1.2 學生無力同時應對醫學專業課與漢語課
新疆醫學專業留學生的課程設置并不像國內本科生的課程設置那么科學嚴謹,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醫學漢語教學時數少,每周僅四學時,醫學專業課與漢語課同時開設,專業課學習任務重,而且專業課及實驗課都是用英語授課,來新疆學習醫學專業的主要是巴基斯坦留學生,學生完全理解英文的醫學專業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花大力氣,下苦功夫才能掌握專業知識,況且畢業前臨床實習要回巴基斯坦國實習,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目的只是來學習醫學專業,掌握醫學專業知識的好壞對學生今后的學業完成、回國參加各類專業證書考試和就業的影響很大,即使有些學生想學好漢語,但因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醫學專業的學習上了,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學習漢語,大多數學生自然不予重視,課上和課下的漢語學習努力程度不夠 。
1.3 師資力量薄弱
新疆對外漢語教師大都是由從事國內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的教師轉過來的,他們中有的在大學期間的專業是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有的學的是中文專業,這些教師雖然未曾有機會專門系統學習對外漢語相關專業知識,但通過短期強化班培訓或通過自我學習都能承擔普通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可是由于漢語學科與醫學學科的不同特點帶來了師資建設的一個矛盾,一方面,對外漢語教師不一定了解醫學專門知識;另一方面,醫學專業教師又不懂漢語教學的專門知識與教學原則。在這種情況下,由對外漢語教師或由醫學專業教師來承擔醫學留學生的漢語教學都是有缺陷的,因為他們都不是合格的對外醫學漢語教師,這一點已被實踐所證明。
2 應對策略
2.1 靈活分班、小班化口語教學
對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漢語并非一到兩年的時間就能完全學好,漢語學習過程應貫穿專業學習的整個過程之中。在教學上采用小班教學,就是指通過控制班級的學生數來創設良好的語言教學環境,并根據課堂環境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授課班級。小班教學有很多優點,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情感性、滲透性和生活性和便于更好地管理學生、組織學生,是提高漢語口語教學和留學生口語水平的重要舉措,符合語言教學(下轉第116頁)(上接第68頁)的要求;另外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可以設為基礎班、速成班等,由學生自由選擇。明確不同教學階段的目標,針對學生不同的漢語熟練程度設置不同的漢語學習制。
2.2 科學設置課程、教學目標明確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實際上就是能讓留學生用漢語說話,即培養留學生的口語能力;說話訓練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學內容,更是提高口語水平的最佳方法,普通語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以學生能夠流利的使用漢語進行聽說讀寫為培養目的;而日常交際用語與醫學用語有較大的區別,在學生掌握漢語日常用語的基礎上進行醫學用語的專門訓練,是醫學專業留學生臨床教學實踐的客觀需要。醫學專業的留學生臨床教學的需要決定了醫學專業對外漢語教學的特殊性。所以課程設置要科學合理,教學目標要明確,醫學課程已讓學生很吃力,漢語課就不能聽說讀寫全開,否則學生就會感到無力應對而最終放棄。一般來說,在第一學期主要解決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交際用語,加強以交際為目的的口語訓練;遵循敢說、能說、會說、善說四個層次和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其次進入由公共漢語向臨床醫學漢語學習過渡階段,在語言訓練中有意識地加入與醫學有關的學習內容,尤其加大醫學用語的訓練;最后完成由醫學漢語向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的過渡。
2.3 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加強漢語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的合作與協商
教師配備的好壞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好壞,對外漢語教學首先必須配備一批穩定的對外漢語教師。新疆對外漢語教師大都是由從事國內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的教師轉過來的,他們中有的在大學的專業是新疆少數民族語言,有的學的是中文、歷史專業,應該對其進行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知識的培訓,與此同時,學校不僅要加強漢語教師的跨學科培訓,既要提升教師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還要對其普及醫學知識,其次加強漢語教師與醫學專業教師的合作與協商,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在課程設置上與專業課同步,根據所開設的專業課程設計漢語口語課的課堂教學并在課程教授中循序漸進的體現醫學專業漢語的滲透訓練,使教學具有針對性、特色性和實用性,使學生不但通過科學規范的練習將語言知識、規律內化以形成語言直覺,形成較強的語感,而且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為交際服務,即從最廣的意義上能理解他人欲表達的思想。即能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思想。為實現這一目的。
3 結語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大量漢語理論知識,而在于解決說話的問題,以培訓有限的語言能力即口頭表達能力為基本要求,提高新疆醫學留學生的口語水平自然是對新疆醫學留學生漢語口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多影響因素需要研究,本文分析了教學中存在的部分共性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有待深入分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陳田順.對外漢語教學中高級階段課程規范.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
[2] 李江,錢慶.英語專業口語教學實踐探討.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 蔣鈁.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5).